- 頁數:175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0851
- 作者:顧頡剛
導語
顧頡剛先生是中國現代的疑古辨偽大師。他的這本《秦漢的方士與儒生(精)/大家小書》在繼承前人疑古辨偽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深入探索秦、漢間人造偽的原因,全面地論述了產生這個現象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
本書的主旨在于說明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在大一統的社會背景下,怎樣運用陰陽五行的思想創立政治學說和政治制度,來為秦漢時期各個歷史階段的統治集團服務。
內容提要
顧頡剛所著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精)/大家小書》從第一章到第七章,說明在陰陽家和方士的氣氛下成就的秦漢時代若干種制度;第八章到第十八章,說明博士和儒生怎樣地由分而合,又怎樣地接受了陰陽家和方士的套,成為漢代的經學,又怎地從他們的鼓吹里影響到兩漢時代的若干種政治制度;從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說明漢代的經學如何轉入讖緯,讖緯又發生了怎樣的作用。”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解說。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中國現代學術大師,古史辨學派創始人,中國現代民俗學、歷史地理學奠基人。先后在廈門、中山、燕京、北大等多所大學任教授,曾創辦樸社、民俗學會、禹貢學會等,主編《燕京學報》《禹貢半月刊》等。1954年后歷任中國(社會)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序
第一章 陰陽五行說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
第二章 封禪說
第三章 神仙說與方士
第四章 漢代受命改制的鼓吹與其實現
第五章 漢武帝的郊祀與求仙
第六章 天象的信仰與天變的負責者
第七章 災異說和西漢的國運
第八章 黃老之言
第九章 尊儒學而黜百家
第十章 經書的編定與增加
第十一章 博士官
第十二章 經學的今古文問題
第十三章 通經致用
第十四章 王莽的受禪
第十五章 漢的改德
第十六章 古史系統的大整理
第十七章 經古文學的建立
第十八章 祀典的改定和月令的實行
第十九章 讖緯的造作
第二十章 讖緯的內容
第二十一章 讖緯在東漢時的勢力
第二十二章 曹丕的受禪
前言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出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家小書”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了,就此擱筆吧。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漢代人的思想的骨干,是陰陽五行。無論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學術上,沒有不用這套方式的。推究這種思想的原始,由于古人對宇宙間的事物發生了分類的要求。他們看見林林總總的東西,很想把繁復的現象化作簡單,而得到它們的主要原理與其主要成分,于是要分類。但他們的分類法與今日不同,今日是用歸納法,把逐件個別的事物即異求同;他們用的演繹法,先定了一種公式而支配一切個別的事物。其結果,有陰陽之說以統轄天地、晝夜、男女等自然現象,以及尊卑、動靜、剛柔等抽象觀念;有五行之說,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與其作用統轄時令、方向、神靈、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統和國家的制度。
這種思想不知道什么時候發生的。依據現存的材料,陰陽說可說是最先表現于《周易》,五行說可說是最先表現于《洪范》。《周易》是筮占的繇辭,比甲骨卜辭為后起,當然是商以后的東西;而且在《周易》的本文中不見有陰陽思想,不過它的卦爻為一和一一的排列,容易激起這種思想而已。《洪范》上的五行,說是上帝賜給夏禹的;但從種種方面研究,這篇書很可疑,大約出于戰國人的手筆。所以這種思想雖不詳其發生時代,但其成為系統的學說始自戰國,似已可作定論。漢代承戰國之后,遂為這種學說的全盛時代。
今先把在這種學說之下所發生的政治學說講出三種,作為引子。
以前作天子的要“受命”(受上帝的撫有四方的命),要“革命”(革去前代的天子所受的天命)。到戰國時,周天子漸漸在無形中消滅,用不著“革命”了;而群雄角逐,究竟哪一個國王可做天子還沒定,所以“受命”說正有其需要。但那時已有五行說了,五行說已為最高的原理了,所以這“命”應是五行的命而不是上帝的命。那時有一個齊人鄒衍,他作了好些書,其中一篇是《主運》,說做天子的一定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于是上天顯示其符應,他就安穩地坐了龍位。他的德衰了,有在五行中得到另一德的——這一德是足以勝過那一德的——就起而代之。這樣地照著五行的次序運轉下去,成功了歷史上的移朝換代。他創了這種學說,喚做“五德終始說”,很得當時的信仰,自然有推波助瀾的徒眾。他們以為黃帝得土德,天就顯現了黃龍地蟥(蟥是大蚯蚓)之祥,所以他做了王,他的顏色是尚黃的,他的制度是尚土的。其后土德衰了,在五行中木是克土的,所以禹據木德而興,他就得了草木秋冬不殺的禎祥,建設了木德的制度,換用了青色的衣物。此后湯以金德而克夏木,文王以火德而克商金,亦各有其表德的符應和制度服色。鄒衍們排好了這個次序,定了五德的法典,強迫上代帝王各各依從了他們的想象,成了一部最有規律的歷史。到秦始皇既并天下,他是應居于克周火的水德的,只是不見有上天的符應下來,因此就有人對他說,從前秦文公出獵時獲得一條黑龍,可見水德的符應已在五百年前見了。他聽了很高興,就用了鄒氏們的法典定出一套水德的制度:(1)以十月朔為歲首;(2)衣服和旌旗都用黑色;(3)數以六為紀,如符是六寸,輿是六尺,乘是六馬;(4)行政剛毅戾深,事皆決于法;(5)更名黃河為德水。這是實行五德說的第一次。到漢得天下之后,當然也要來這么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