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309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0134
- 作者:茅以升
導語
《橋梁史話(精)》收錄了橋梁大師茅以升關于橋梁方面的文章,論述橋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介紹我國歷代的名橋、古橋,記錄其修建簡史、結構特點以及歷史維修經過,贊譽歷代“橋工”、橋匠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和貢獻,并追溯有關橋的軼聞佳話。作者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其文筆清新樸實,字里行間,我國古代橋梁悠久的歷史、卓越的成就、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在世界橋梁史中的崇高地位躍然紙上。本書作者一生鐘情于橋梁、諳熟于“橋經”,對于“橋”的意義所作的理解和引伸,更是出神入化,因此,這些關于橋梁的文章既是科普文章,又是藝術性頗高的學術散文。
內容提要
茅以升著的《橋梁史話(精)》論述橋的性質、地位和作用,介紹我國歷代的名橋、古橋,記錄其修建簡史、結構特點以及歷史維修經過,贊譽歷代“橋工”、橋匠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和貢獻,并追溯有關橋的軼聞佳話。
媒體推薦
《橋梁史話》收錄的都是關于橋梁方面的文章,其文筆清新樸實,字里行間,我國古代橋梁悠久的歷史、卓越的成就、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在世界橋梁史中的崇高地位躍然紙上。
——許嘉璐
作者簡介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蘇鎮江人,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1917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專業碩士學位,1921年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20世紀30年代,主持設計并組織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曾任唐山交通大學、北洋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校長。新中國成立后,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鐵道部科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市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撰有《橋話》、《中國石拱橋》、《錢塘江橋》、《中國的古橋與新橋》等大量科普文章。
目錄
橋
橋話
啟宏圖,天塹變通途
橋名談往
名橋談往
中國古代橋梁
中國石拱橋
趙州橋與李春
洛陽橋與江東橋
五橋頌
介紹五座古橋
中國古橋技術史話
談橋梁跨度
開合橋
聯合橋
沒有不能造的橋
明天的橋
代后記:架橋人的心愿
前言
袁行霈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出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家小書”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了,就此擱筆吧。
后記
政府決定為父親修建紀念銅像,我隨同有關人士再次來到錢塘江畔,選定銅像地址。一眼望去,錢塘江大橋似長虹臥波,雄偉壯觀,任憑風吹雨打,滔滔江水沖刷,巍然屹立。
觸物傷情,父親的音容笑貌浮現在我眼前,他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偉大,此時此刻好像正站在橋的中央向世人敘述著一段歷史:錢塘江大橋宣告了一個人定勝天的事實;證明了洋人能做的,中國人同樣能做,并且做得更好;深深烙下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抗擊日寇的印記;記載了新中國成立和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逐步走向繁榮昌盛的不平凡經歷……錢塘江大橋就如一座豐碑,無字的碑文鐫刻在人們心中。
僅是錢塘江大橋嗎?不,父親一生參加建造了無數座橋,如武漢長江大橋等物質橋;為我國與海外科學家的交流合作建造“友誼之橋”;為被隔絕在臺灣海峽兩岸的中國科技工作者重新攜手合作建造“引橋”;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科學水平建造“科普大橋”;等等。每一座橋都凝聚著他的汗水和心血,每座橋都是他關心、熱愛祖國和全身心投入祖國建設的真實寫照。
遠在20世紀30年代,父親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打破了“錢塘江上架橋——做不到”和西方專家的種種預言,開創了中國人自己設計建筑鐵路、公路兩用大橋的新紀元。新生的錢塘江大橋竟是以民眾的逃難來作為她建成通車慶典的。數十萬民眾通過大橋逃往浙江南部,上百列火車通過大橋為前線送去軍火,向后方轉移物資。大橋的建成,為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阻止日軍的南侵,大橋建成僅89天后,父親就眼含熱淚親手炸毀了大橋,給后人留下了一個愛國知識分子悲壯而又動人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以后,父親14次出國訪問,廣泛聯系海外華人中的科技工作者,熱心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成就,鼓勵他們積極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為促進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和各國人民的友誼辛勞奔波,建造起許多友誼之橋。
1979年,父親率領中國科協友好訪問團訪問美國。臨行前,他談到一段經歷,他說: “這次出訪有著獨特的目的和意義,就是動員海外僑胞學者回國報效祖國,實現我多年的夙愿。早在1956年,北京市政協組織了一個留美學生家屬聯誼會,我為聯誼會長。周總理在會上號召,歡迎在美國的中國同胞回來參加祖國建設,他講了八個字:來去自由,不分先后。這次大會后,聯誼會做了一點工作,有四五十位在美留學生回到祖國,但人數還是不多。1960年,蘇聯專家撤走后,我國的科技方面受到很大損失。1962年,我向周總理建議,中國的專家在美國的很多,請他們回來,可以比蘇聯專家做得還好。周總理非常同意,叫我們幾個人做個計劃。可惜,計劃做好后,碰到了‘文化大革命’,計劃就停頓了。現在,中央有關領導支持我去訪問美國,完成這個計劃,我也想在太平洋兩岸架起一座橋,讓居住在美國的中國科技人士走上報國之橋。” …… 父親一生向往光明,追求進步。新中國成立初期就闡述了中國共產黨是建設新中國的總工程師,我們工程師要緊跟著總工程師走’’這樣一個重要而正確的觀點。自此,他從一個科技救國論者逐步轉變成為共產主義者,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始終不移,從不動搖。同時在他心目中還萌發了一個崇高的愿望——加入中國共產黨。60年代他曾向周總理訴說了自己的心愿,總理思考一下對他講:“像你這樣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科學家,還是留在黨外更便于工作。”父親領悟了這里面的道理,感到這是黨對他的信任和提出更高的要求。從此,他雖然不是共產黨員,但處處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20年過去了,年他再一次向中央提出了自己入黨的愿望。他在申請書上寫道: “我已年逾九十,為黨工作之日日短,但加入共產黨的心愿與日俱增,今后,無論是加入黨組織還是繼續留在黨外,一切以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為重,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是我終生的愿望。”在90多歲高齡時,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父親一生都在尋找建橋的起點和支點,希望在洶涌澎湃的江面上建起通途;在海外華人與大陸之間搭起共同建設祖國美好明天的彩虹;在海峽兩岸描繪出團圓的經緯線;在廣大人民與科技之間建立起知識的橋梁;在黨和知識分子之間架橋,同時也為自己架設了一座由愛國主義者通向共產主義者的人生之橋。 但我心中的父親一生最注重的是建造奮斗的大橋,就像他的人生格言那樣:“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我已走過十之七八。回首前塵歷歷在目。崎嶇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日:奮斗。” 茅玉麟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橋話
最早的橋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過多少橋,在橋上跨過多少山和水。欣賞過多少橋的山光水色,領略過多少橋的畫意詩情。無論在政治、經濟、科學、文藝等各方面,都可看到各式各樣的橋梁作用。為了要發揮這個作用,古今中外在這橋上所費的工夫,可就夠多了。大至修成一座橋,小至僅僅為它說說話。大有大用,小有小用,這就是這個《橋話》的緣起。詩話講詩,史話講史,一般都無系統,也不預定章節。有用就寫,有話就長。橋話也是這樣。
首先要說清楚:什么是橋。如果說,能使人過河,從此岸到彼岸的東西就是橋,那么,船也是橋了;能使人越嶺,從這山到對山的東西就是橋,那么,直升飛機也是橋了。船和飛機當然都不是橋,因為橋是固定的,而人在橋上是要走動的。可是,攔河筑壩,壩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壩上走,從此岸走到彼岸,難道壩也是橋嗎?不是的,因為橋下還要能過水,要有橋孔。那么,在淺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塊,排成一線,直達對岸,上面走人,下面過水,而石塊位置又是固定的,這該是一座橋了(這在古時叫作“黿鼉以為橋梁”,見《拾遺記》,近代叫作“汀步橋”),然而嚴格說來,這還不是橋,因為橋面是要連續的,不連續,不成路。但是,過河越谷的水管渠道,雖然具備了上述的橋的條件,而仍然不是橋,這又是何故呢?因為它上面不能行車。這樣說來,礦山里運煤的架空棧道,從山頂到平地,上面行車,豈非也是橋嗎?然而又不是,因為這種棧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說來說去,橋總要是條路,它才能行車走人,不過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過水行船。
其次,怎樣叫早。是自然界歷史上的早呢,還是人類歷史上的早。是世界各國的早呢,還是僅僅本國的早。所謂早是要有歷史記載為根據呢,還是可憑推理來臆斷。早是指較大的橋呢,還是包括很小的在內的,比如深山曠野中的一條小溪河上,橫跨著一根不太長的石塊,算不算呢?也就是說,是指有名的橋呢,還是無名的橋。這樣一推敲,也就難落筆了。姑且定個范圍,那就是:世界上最初出現的人造的橋,但只指橋的類型而非某一座橋。
在人類歷史以前,就有三種橋。一是河邊大樹,為風吹倒,恰巧橫跨河上,形成現代所謂“梁橋”,梁就是跨越的橫桿。二是兩山間有瀑布,中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漸漸擴大,孔上石層,磨成圓形,形成現代所謂“拱橋”,拱就是彎曲的梁。三是一群猴子過河,一個先上樹,第二個上去抱著它,第三個又去抱第二個,如此一個個上去連成一長串,將地上猴子甩過河,讓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對岸一棵樹,這就成為一串“猿橋”,形式上就是現代所謂“懸橋”。梁橋、拱橋和懸橋是橋的三種基本類型,所有千變萬化的各種形式,都由此脫胎而來。
因此,世界上最初出現的人造的橋就離不開這三種基本形式。在最小的溪河上,就是單孔的木梁;在淺水而較大的河上,就是以堆石為墩的多孔木梁;在水深而面不太寬的河上,就是單孔的石拱;在水深流急而面又寬的大河上,就是只過人而不行車的懸橋。
應當附帶提一下,我國最早的橋在文字上叫作“梁”,而非“橋”。《詩經》“親迎于渭,造舟為梁”,這里的梁,就是浮橋,是用船編成的,上面可以行車。這樣說來,在歷史記載上,我國最早的橋,就是浮橋,在這以前的“杠”、“榷”、“彴”、“圯”等等,都不能算是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