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305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1698
- 作者:魯迅
導語
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無人能夠撼動,而本書所要彰顯的就是作為一代學問大家的魯迅,本書主旨是讓讀者向魯迅學、學魯迅問、問學大學問。《門外文談(精)》匯集了魯迅關于國學最令人稱道的演講和雜文,包括文學、文化、小說史三個部分,使人讀起來酣暢淋漓,發人深省。
內容提要
與章太炎、梁啟超、王國維諸國學大師不同的是:魯迅專門領域的著作不夠多,而是興之所至,創造了大量介于文學創作和思想隨筆之間的長長短短的文字。《門外文談(精)》著重從魯迅演講和篇秩繁富的雜文中遴選那些凸顯其關于中國文化觀的文字;分為中國文學(“語文雜談”)、古典小說(“小說史談”)、傳統文化(“文史漫談”)三個部分。
媒體推薦
先生于國學研究湛深,我去時時請教,有時觸到了一題目是有興趣的,先生便滔滔不絕講去,我也忘掉了時間。……先生能入乎佛學,亦能出乎佛學。……
……講哲學史的,關于這時代必不會缺少講魯迅的重要的一頁。
——徐梵澄
魯迅寫過不少與語言文字有關的著述,其中都顯出他在小學方面的深厚底蘊。他的《門外文談》其實是內行人言。
——周振鶴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巨匠、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等領域,魯迅都有著自己的獨特貢獻。魯迅及其創作,已成為一面時代的鏡子。魯迅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目錄
第一編 語文雜談
門外文談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題未定”草(七至九)
病后雜談
病后雜談之余
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
從幫忙到扯淡
讀書雜談
隨便翻翻
讀幾本書
讀書忌
點句的難
開給許世瑛的書單
第二編 小說史談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文有怎樣的區別?
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后來
第三編 文史漫談
關于中國的兩三件事
這個與那個
春末閑談
燈下漫筆
隱士
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
孔夫子有胃病
送灶日漫筆
談皇帝
儒術
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老調子已經唱完
答中學生雜志社問
前言
向魯迅學,學魯迅問,學問自有大學問
蒙木
魯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坐著第一把交椅,這接近于公論;其實,那不過因為薄薄的三個小冊子:《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他的《野草》也被一些評論家認為是代表了中國新詩的最高成就,加之,魯迅舊詩也自有其獨特的品格,魯迅作為偉大的小說家和杰出的詩人都當之無愧。而本書所要彰顯的是作為一代學問大家的魯迅。
談魯迅的學問自然讓人想起《中國小說史略》,胡適《白話文學史》譽之為“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斷制也甚謹嚴”;郭沫若將此書與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并譽為“中國文藝史研究上的雙璧”。當然還有《漢文學史綱要》,它雖然是半成品,魯迅本人也不甚滿意,但其光輝仍然是掩不住的,文學史家鄭振鐸評之為“杰出的”“劃時代”的著作。《漢文學史綱要》《中國小說史略》兩書均有一定厚度,書店上各有眾多的單行本,得來全不費工夫,所以本書不予收錄;還有一些學人推崇的《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破惡聲論》等魯迅早年論文,盡管盛義迭出,但因為采用的是古語文,普通讀者讀來費力,本書因偏于普及所以一并割舍。本書著重從魯迅演講和篇軼繁富的雜文中遴選那些凸顯魯迅關于中國文化觀的文字;大約分為傳統文化、中國文學、古典小說三個部分。
今天大念“國學”經者日多,所謂國學大師頻頻現諸媒體,更有的開始大罵五四斷了所謂的中國傳統,魯迅作為五四精神的標志性人物,躺著中箭自然而然。還有人把民族虛無主義、文化激進主義等莫須有的一撂大帽子扣到魯迅頭上。魯迅在論陶淵明時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很遺憾,不少人僅僅依靠中學教材的有限篇目來管窺和臆談魯迅,沒有“顧及全篇”來理解魯迅雜文,沒有“顧及全人”來品味魯迅作品,更沒有從“他所處的社會狀態”來把握魯迅思想。還是套用魯迅評價陶淵明的話:說“怒向刀叢覓小詩”和“回眸時看小於兔”的是一個人,人尚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揚,再離真實。向有魯迅精神傳承人的錢理群教授多次強調讀魯迅不宜讀語錄,魯迅文章分為“為己的”和“為人的”兩種,所以接受難度不小,我們需要整體地同情地來再認識魯迅這個“全人”。
本書希望給予讀者三個向度:
一、向魯迅學。如何讀書,魯迅自己說是“隨便翻翻”,我們還可以移用深受其影響的周作人《我的雜學》的話:“我的讀書是非正統的。因此常為世人所嫌憎,但是自己相信其所以有意義處亦在于此。”蔡元培于1938年作的《《魯迅全集》序》指出:
魯迅先生本受清代學者的濡染,所以他雜集會稽郡故書,校《嵇康集》,輯謝承《后漢書》,編漢碑貼、六朝墓志目錄、六朝造象目錄等,完全用清儒家法。惟彼又深研科學,酷愛美術,故不為清儒所囿,而又有他方面的發展,例如科學小說的翻譯,《中國小說史略》、《小說舊聞鈔》、《唐宋傳奇集》等,已打破清儒輕視小說之習慣;又金石學為自宋以來較發展之學,而未有注意于漢碑之圖案者,魯迅先生獨注意于此項材料之搜羅;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紀程》、《北平箋譜》等等,均為舊時代的考據家賞鑒家所未曾著手。
……
無疑地,他是中國文壇最有希望的領袖之一。……魯迅在三方面的貢獻:第一,他在小說史方面的工作是應當有專家來紀念他的(此時尚未見有)。我覺得他的《中國小說史略》和《小說舊聞鈔》,不但在當時是開導的著作,而且截至今日大概還是我們最好的參考書。……第二,我想大家都會想到的便是魯迅的小說。……最后,我很羨慕魯迅的文字能力。
沒有蹈空的學問,即便是清代的考據也有非常現實的一面;后來章太炎、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陳垣諸人的學問均寄予著其經世致用的目的;即便歐陽竟無、太虛大師、弘一法師的學問也有著強烈的現實指向。魯迅與諸國學大師不同的是:他專門領域的著作不夠多,而是興之所至,創造了大量介于文學創作和思想隨筆之間的長長短短的文字,收獲了更多的共鳴,也遭遇到了強烈的反對和誣蔑。這也正如葉公超所說:“罵他的人和被他罵的人實在沒有一個在任何方面是與他同等的。”
我們向魯迅的學,學魯迅問,就是學習魯迅如何用深厚的學問來穿透現實的。魯迅被誤讀,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穿透性,總是被片面理解為批判性,而忘卻了魯迅的正面主張:“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吶喊·自序》)不要以為奧運會多拿金牌就意味著健康;民族主義情緒就意味著不是看客。我們的精神究竟比五四那個時代進步了多少?
五四,并不是全盤西化的,它并沒有真的隔斷傳統,筆者曾經寫過《五四風云》努力還原那個眾聲喧嘩的時代,這里不再贅述。愛之深,責之切。魯迅的所謂過激,我們需要先“三省吾身”,看看魯迅所批判的那種愚弱,我們身上有沒有。這才是大學問。其實,魯迅算不算國學大師都不重要,因為魯迅所學所問并不僅僅是所謂國學,也不是西學,他研究的是人,是人生,是社會。任何大學問都是對人生的安頓,以及對時代的回答。魯迅給出了自己的安頓方法,魯迅也給出了對時代的診斷書,我們能否接上這學問之根,那要看我們自己的悟性、品格和責任擔當了。
談不完的魯迅。
在談之先,我們還是多讀讀魯迅吧。
2014年1月7日草、8日改定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老調子已經唱完
——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會講
今天我所講的題目是“老調子已經唱完”:初看似乎有些離奇,其實是并不奇怪的。凡老的,舊的,都已經完了!這也應該如此。雖然這一句話實在對不起一般老前輩,可是我也沒有別的法子。
中國人有一種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孫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很長久,永遠不死;及至知道沒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卻希望自己的尸身永遠不腐爛。但是,想一想罷,如果從有人類以來的人們都不死,地面上早已擠得密密的,現在的我們早已無地可容了;如果從有人類以來的人們的尸身都不爛,豈不是地面上的死尸早已堆得比魚店里的魚還要多,連掘井,造房子的空地都沒有了么?所以,我想,凡是老的,舊的,實在倒不如高高興興的死去的好。
在文學上,也一樣,凡是老的和舊的,都已經唱完,或將要唱完。舉一個最近的例來說,就是俄國。他們當俄皇專制的時代,有許多作家很同情于民眾,叫出許多慘痛的聲音,后來他們又看見民眾有缺點,便失望起來,不很能怎樣歌唱,待到革命以后,文學上便沒有什么大作品了。只有幾個舊文學家跑到外國去,作了幾篇作品,但也不見得出色,因為他們已經失掉了先前的環境了,不再能照先前似的開口。
在這時候,他們的本國是應該有新的聲音出現的,但是我們還沒有很聽到。我想,他們將來是一定要有聲音的。因為俄國是活的,雖然暫時沒有聲音,但他究竟有改造環境的能力,所以將來一定也會有新的聲音出現。
再說歐美的幾個國度罷。他們的文藝是早有些老舊了,待到世界大戰時候,才發生了一種戰爭文學。戰爭一完結,環境也改變了,老調子無從再唱,所以現在文學上也有些寂寞。將來的情形如何,我們實在不能豫測。但我相信,他們是一定也會有新的聲音的。
現在來想一想我們中國是怎樣。中國的文章是最沒有變化的,調子是最老的,里面的思想是最舊的。但是,很奇怪,卻和別國不一樣。那些老調子,還是沒有唱完。
這是什么緣故呢?有人說,我們中國是有一種“特別國情”。——中國人是否真是這樣“特別”,我是不知道,不過我聽得有人說,中國人是這樣。——倘使這話是真的,那么,據我看來,這所以特別的原因,大概有兩樣。
第一,是因為中國人沒記性,因為沒記性,所以昨天聽過的話,今天忘記了,明天再聽到,還是覺得很新鮮。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壞了的事,今天忘記了,明天做起來,也還是“仍舊貫”的老調子。
第二,是個人的老調子還未唱完,國家卻已經滅亡了好幾次了。何以呢?我想,凡有老舊的調子,一到有一個時候,是都應該唱完的,凡是有良心,有覺悟的人,到一個時候,自然知道老調子不該再唱,將它拋棄。但是,一般以自己為中心的人們,卻決不肯以民眾為主體,而專圖自己的便利,總是三翻四復的唱不完。于是,自己的老調子固然唱不完,而國家卻已被唱完了。
宋朝的讀書人講道學,講理學,尊孔子,千篇一律。雖然有幾個革新的人們,如王安石等等,行過新法,但不得大家的贊同,失敗了。從此大家又唱老調子,和社會沒有關系的老調子,一直到宋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