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雅俗共賞(精)/大家小書
導語 《大家小書·論雅俗共賞》是朱自清的文學評論集,主要圍繞文藝這一主題展開。全書共計十四篇,包括《論百讀不厭》、《論書生的酸氣》、《美國的朗誦詩》、《魯迅先生的雜感》等。書中,作者以明白曉暢的口語,輔以大量貼切生動的文藝例證,揭示出藝術(shù)與文學的某些基本規(guī)律,的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作品。內(nèi)容提要 《大家小書·
導語 《大家小書·論雅俗共賞》是朱自清的文學評論集,主要圍繞文藝這一主題展開。全書共計十四篇,包括《論百讀不厭》、《論書生的酸氣》、《美國的朗誦詩》、《魯迅先生的雜感》等。書中,作者以明白曉暢的口語,輔以大量貼切生動的文藝例證,揭示出藝術(shù)與文學的某些基本規(guī)律,的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作品。內(nèi)容提要 《大家小書·
《大家小書·論雅俗共賞》是朱自清的文學評論集,主要圍繞文藝這一主題展開。全書共計十四篇,包括《論百讀不厭》、《論書生的酸氣》、《美國的朗誦詩》、《魯迅先生的雜感》等。書中,作者以明白曉暢的口語,輔以大量貼切生動的文藝例證,揭示出藝術(shù)與文學的某些基本規(guī)律,的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作品。
《大家小書·論雅俗共賞》是朱自清先生抗戰(zhàn)勝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結(jié)集。共收入“關(guān)于文藝的論文十四篇”。在自序中,作者解釋題目說,他“企圖從現(xiàn)代的立場上來了解傳統(tǒng)”,而所謂的“現(xiàn)代立場”,按作者的理解,“可以說就是‘雅俗共賞’的立場,也可以說是偏重俗人和常人的立場,也可以說是近于人民的立場。書中各篇論文都在朝著這個方向說話”。
在當前這種社會浮躁風氣下,在文化滑坡日益嚴峻的形勢下,請讀者耐心讀一讀朱自清先生這本《論雅俗共賞》舊著,竊以為是大有好處的。
——吳小如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學者、教育家、批評家。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樸縝密、雋永深刻、沉郁頓挫,以語言洗練、文筆清麗、思想沉厚著稱,極富真情實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給亡婦》等;二是海外游記,如《歐游雜記》《倫敦雜記》;三是寫景美文,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序
論雅俗共賞
論百讀不厭
論逼真與如畫——關(guān)于傳統(tǒng)的對于自然和藝術(shù)的態(tài)度的一個考察
論書生的酸氣
論朗誦詩
美國的朗誦詩
常識的詩
詩與話
歌謠里的重疊
中國文的三種型——評郭紹虞編著的《語文通論》與《學文示例》
禪家的語言
論老實話
魯迅先生的雜感
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的道路
本書共收關(guān)于文藝的論文十四篇,除三篇外都是去年下半年作的。其中《美國的朗誦詩》和《常識的詩》作于三十四年。前者介紹達文鮑特的《我的國家》一篇長詩,那時我在昆明,還見不到原書,只根據(jù)幾種刊物拼湊起來,翻譯點兒,發(fā)揮點兒。后來楊周翰先生譯出全書,由美國新聞處印行。楊先生送了我一本,譯文很明白。——書名我原來譯作《我的國》,《我的國家》是用的楊先生的譯名。離開昆明的時候,我將那本書和別的許多書一齊賣掉了,現(xiàn)在想來怪可惜的。詩里強調(diào)故威爾基先生的“四海一家”那個意念。看看近年來美國的所作所為,真的禁不住“感慨系之”!
《論逼真與如畫》,二十三年寫過這個題目,發(fā)表在《文學》的《中國文學研究專號》里。那篇不滿二千字的短文,是應了鄭西諦兄的約一晚上趕著寫成的,材料都根據(jù)《佩文韻府》,來不及檢查原書。文中也明說了“抄《佩文韻府》”。記得西諦兄還笑著向我說:“何必說‘抄《佩文韻府》’呢?只舉出原書的名目也可以的。”這回重讀那篇小文,仔細思考,覺得有些不同的意見;又將《佩文韻府》引的材料與原書核對,竟發(fā)現(xiàn)有一條是錯的,有一條是靠不住的。因此動手重寫,寫成后比舊作長了一倍有余。又給加了一個副題目《關(guān)于傳統(tǒng)的對于自然和藝術(shù)的態(tài)度的一個考察》,希望這個噦里噦嗦的副題目能夠表示這兩個批評用語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企圖從現(xiàn)代的立場上來了解傳統(tǒng)的努力。
所謂現(xiàn)代的立場,按我的了解,可以說就是“雅俗共賞”的立場,也可以說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場,也可以說是近于人民的立場。書中各篇論文都在朝著這個方向說話。《論雅俗共賞》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書名,用意也在此。各篇論文的排列,按性質(zhì)的異同,不按寫作的先后;最近的寫作是《論老實話》。《魯迅先生的雜感》一篇,是給《燕京新聞》作的魯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紀念論文,太簡單了,本來打算不收入本書的,一位朋友卻說魯迅先生好比大海,大海是不拒絕細流的,他勸我留著;我就敝帚自珍的留著了。
本書各篇都曾分別發(fā)表在各刊物上。現(xiàn)在將各刊物的名稱記在文章的末尾,聊以表示謝意。
朱自清,三十七年二月,北平清華園
出版說明
“大家小書”多是一代大家的經(jīng)典著作,在還屬于手抄的著述年代里,每個字都是經(jīng)過作者精琢細磨之后所揀選的。為尊重作者寫作習慣和遣詞風格、尊重語言文字自身發(fā)展流變的規(guī)律,為讀者提供一個可靠的版本,“大家小書”對于已經(jīng)經(jīng)典化的作品不進行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化處理。
提請讀者特別注意。
北京出版社
陶淵明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詩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樂事,“素心人”當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這兩句詩后來凝結(jié)成“賞奇析疑”一個成語,“賞奇析疑”是一種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農(nóng)家子弟是沒有份兒的。然而又出現(xiàn)了“雅俗共賞”這一個成語,“共賞”顯然是“共欣賞”的簡化,可是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賞,那欣賞的大概不會還是“奇文”罷。這句成語不知道起于什么時代,從語氣看來,似乎雅人多少得理會到甚至遷就著俗人的樣子,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罷。
原來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我們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在這之后,門第迅速地垮了臺,社會的等級不像先前那樣固定了,“士”和“民”這兩個等級的分界不像先前的嚴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著,上下著。而上去的比下來的多,士人流落民間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卻漸漸多起來。王侯將相早就沒有種了,讀書人到了這時候也沒有種了;只要家里能夠勉強供給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個“讀書種子”;去參加那些公開的考試,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個紳士。這種進展經(jīng)過唐末跟五代的長期的變亂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術(shù)的發(fā)達,學校多起來了,士人也多起來了,士人的地位加強,責任也加重了。這些士人多數(shù)是來自民間的新的分子,他們多少保留著民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他們一面學習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卻還不能擺脫或蛻變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這樣,也就不覺其寒磣;不但不覺其寒磣,還要重新估定價值,至少也得調(diào)整那舊來的標準與尺度。“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標準,這里并非打倒舊標準,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會到或遷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讓大家打成一片。當然,所謂“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覺的看來是自然而然的趨勢。
中唐的時期,比安史之亂還早些,禪宗的和尚就開始用口語記錄大師的說教。用口語為的是求真與化俗,化俗就是爭取群眾。安史亂后,和尚的口語記錄更其流行,于是乎有了“語錄”這個名稱,“語錄”就成為一種著述體了。到了宋朝,道學家講學,更廣泛地留下了許多語錄;他們用語錄,也還是為了求真與化俗,還是為了爭取群眾。所謂求真的“真”,一面是如實和直接的意思。禪家認為第一義是不可說的,語言文字都不能表達那無限的可能,所以是虛妄的。然而實際上語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種“方便”,記錄的文字自然越近實際的、直接的說話越好。在另一面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親切,才讓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獲得廣大的群眾。道學主要的是中國的正統(tǒng)的思想,道學家用了語錄做工具,大大地增強了這種新的文體的地位,語錄就成為一種傳統(tǒng)了。比語錄體稍稍晚些,還出現(xiàn)了一種宋朝叫做“筆記”的東西。這種作品記述有趣味的雜事,范圍很寬,一方面發(fā)表作者自己的意見,所謂議論,也就是批評,這些批評往往也很有趣味。作者寫這種書,只當做對客閑談,并非一本正經(jīng),雖然以文言為主,可是很接近說話。這也是給大家看的,看了可以當做“談助”,增加趣味。宋朝的筆記最發(fā)達,當時盛行、流傳下來的也很多。目錄家將這種筆記歸在“小說”項下,近代書店匯印這些筆記,更直題為“筆記小說”;中國古代所謂“小說”,原是指記述雜事的趣味作品而言的。
那里我們得特別提到唐朝的“傳奇”。“傳奇”據(jù)說可以見出作者的“史才、詩筆、議論”,是唐朝士子在投考進士以前用來送給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紹自己,求他們給自己宣傳的。其中不外乎靈怪、艷情、劍俠三類故事,顯然是以供給“談助”,引起趣味為主。無論照傳統(tǒng)的意念,或現(xiàn)代的意念,這些“傳奇”無疑的是小說,一方面也和筆記的寫作態(tài)度有相類之處。照陳寅恪先生的意見,這種“傳奇”大概起于民間,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語化的地方。陳先生并且說唐朝的古文運動就是從這兒開始。他指出古文運動的領(lǐng)導者韓愈的《毛穎傳》,正是仿“傳奇”而作。我們看韓愈的“氣盛言宜”的理論和他的參差錯落的文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語化。他的門下的“好難”、“好易”兩派,似乎原來也都是在試驗如何口語化。可是“好難”的一派過分強調(diào)了自己,過分想出奇制勝,不管一般人能夠了解欣賞與否,終于被人看做“詭”和“怪”而失敗,于是宋朝的歐陽修繼承了“好易”的一派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礎(chǔ)。——以上說的種種,都是安史亂后幾百年間自然的趨勢,就是那雅俗共賞的掐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