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321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0783
- 作者:張蔭麟
導語
張君為清華近年學生品學俱佳者,弟嘗謂庚子賠償之成績,或在此一人之身也。——陳寅恪
這本張蔭麟所著的《兩宋史綱(精)/大家小書》既不重考證,也不繁瑣征引。而是融會貫通后,用“講故事”的筆法,畫出四千年來動的歷史,開通俗性通史之新河,好評如潮。
內容提要
張蔭麟生前對于《中國史綱》的宋史部分已有寫作規劃,即:一、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二、北宋的外患與變法;三、宋代的文學與思想;四、女真的興起與宋金的和戰;五、蒙古的興起與金宋的覆滅。但寫作未半,即已去世。《兩宋史綱(精)/大家小書》以張氏擬定章題為綱,收錄已成文的第一章、第二章及中輟的第三章第一節全部內容,并將張氏所撰論文中與各章主題相關者擇要選編,附于各章之后,以便讀者加深對宋代歷史和張蔭麟史學成就的理解與認識。
作者簡介
張蔭麟(1905—1942),著名歷史學家,號素癡,廣東東莞人。張蔭麟出生官宦之家,1923年考入清華,不久即在《學衡》雜志發表文章,受到清華國學導師梁啟超的賞識,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張君為清華近年學生品學俱佳中之人。”張蔭麟清華畢業后赴美留學,歸國后相繼執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浙江大學等校。張蔭麟學貫中西,在文史哲方面均有很深造詣,曾被中國史學界寄予厚望,錢穆說:“中國新史學之大業,殆將于張君之身完成之。”然而,張蔭麟于1942年不幸英年早逝,享年37歲。張蔭麟的逝世引起學界一片惋惜,陳寅恪、錢鐘書、熊十力、吳晗、馮友蘭、錢穆等師友紛紛發表文章,對這位“天才的史學家”表示哀悼。
目錄
第一章 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
附一 宋太宗繼統考實
附二 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
附三 宋代南北社會之差異
附四 北宋關于家庭制度之法令
附五 北宋的土地分配與社會騷動
附六 宋初四川王小波李順之亂——一失敗之均產運動
第二章 北宋的外患與變法
第三章 宋代的文學與思想
附一 宋儒太極說之轉變
附二 關于朱熹太極說之討論
附三 陸象山的生平
附四 陸學發微
附五 南宋初年的均富思想
第四章 女真的興起與宋金的和戰
附一 跋折公墓志銘
附二 劉锜與順昌之戰
第五章 蒙古的興起與金宋的覆滅
附一 端平入洛敗盟辨
附二 《宋史·兵志》補闕
附三 南宋亡國史補
前言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出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家小書”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了,就此擱筆吧。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后周世宗以三十四歲的英年,抱著統一中國的雄心,而即帝位。他即位不到一個月,北漢主劉崇聯合契丹入寇,他便要去親征。做了四朝元老的長樂老馮道極力諫阻。世宗說:“從前唐太宗創業,不是常常親征的么?我怕什么?”馮道卻說:“唐太宗是不可輕易學的。”世宗又說:“劉崇烏合之眾,王師一加,便好比泰山壓卵。”馮道卻懷疑道:“不知道陛下作得泰山么?”世宗看他的老面,不便發作,只不理睬,徑自決定親征。周軍在高平(即今山西高平)遇到敵人。兩軍才開始交鋒,周軍的右翼不戰而遁,左翼亦受牽動,眼見全軍就要瓦解。世宗親自騎馬趕上前線督戰,并且領隊沖鋒,周軍因而復振,反把敵軍擊潰,殺到僵尸棄甲滿填山谷。在凱旋道中,世宗齊集將校,大排筵席來慶祝,那些臨陣先逃的將校也行無所事地在座。世宗突然聲數他們的罪狀,喝令他們跪下受刑。說著,壯士們便動手,把七十多個將校霎時斬訖,然后論功行賞。接著他率軍乘勝直取太原,卻無功而還。
經這一役,世宗深深感覺到他的軍隊的不健全。回到汴京后不久,便著手整軍。這里我們應當略述后周的軍制。像唐末以來一般,這時州郡兵為藩鎮所私有,皇室不能輕易調遣。皇室所有的軍隊即所謂禁軍。禁軍分為兩部:一殿前軍;二侍衛親軍。兩部之上,不置總帥。侍衛親軍雖名為親,其實比較和皇帝親近的卻是殿前軍。侍衛親軍分馬、步兩軍,而殿前軍則無這樣的分別。大約前者是量多于后者,而后者則質優于前者。世宗一方面改編全部禁軍,汰弱留強;一方面向國內各地召募豪杰,不拘良民或草寇,以充實禁軍。他把應募的召集到闕下,親自試閱,挑選武藝特別出眾、身材特別魁偉的,都撥入殿前軍。
世宗不獨具有軍事的天才,也具有政治的頭腦。他獎勵墾荒,均定田賦。他曾為經濟的理由,廢除國內大部分的寺院,并迫令大部分的僧道還俗。他以雷霆的威力推行他的政令,雖賢能有功的人也每因小過而被戮,但他并不師心自用。他在即位次年的《求言詔》中甚至有這樣的反省:“自臨宸極,已過周星。至于刑政取舍之間,國家措置之事,豈能盡是?須有未周。朕猶自知,人豈不察?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之過失,食祿者曾無一言論時政之是非!”他又曾令近臣二十余人.各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一篇和《平邊策》一篇,供他省覽。“平邊”是他一生的大愿,可惜他的平邊事業只做到南取南唐的淮南江北之地,西取后蜀的秦、鳳、階、成四州,北從契丹收復瀛、莫二州,便赍志而歿,在位還不到六年,遺下二個七歲以下的幼兒和臣下對他威過于恩的感想。
世宗死于顯德六年(959)六月,在臨死的一星期內,他把朝內外重要的文武職官,大加更動。更動的經過,這里不必詳述,單講他對禁軍的措置。殿前軍的最高長官是正副都點檢,其次是都指揮使。侍衛親軍的最高長官是正副都指揮使,其次是都虞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