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80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0929
- 作者:謝國楨
導語
《兩漢社會生活概述》是著名歷史學家謝國楨先生晚期寫的一本漢代歷史專著。謝國楨先生專長于明清史,尤其是晚明史。他還是金石學大家。本書是謝國楨先生在研究興趣中產生的研究新領域。謝國楨先生從漢代畫像石入手,通過畫像石傳達的信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語言簡練生動,篇幅短小精悍,既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又有相當的可讀性和趣味性,符合“大家小書”系列的出版宗旨。
內容提要
《兩漢社會生活概述》盡可能利用考古新成果、新史料,從城市、交通、居民成分、農業與手工業發展、科技、社會習俗、衣食住行、文化藝術、統治人民的方式、知識分子的地位與作用、人民的反抗斗爭等多方面,廣泛地概述了兩漢社會生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寫法和內容上具體而微,圖文并茂。“文革”后謝國楨先生又對此書修改增補,有考有述,更為翔實,出版后評論家稱此書是從“新角度”研究秦漢史的專著,“由于具體而微,圖文并茂,因此全書具體、生動、形象地向讀者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兩漢社會,令人讀了既有知識和歷史感受,又有藝術感受”,該書“對兩漢史和古代民俗研究頗有參考價值,它為秦漢史領域如何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媒體推薦
這部專著盡可能利用考古新成果、新史料,廣泛地概述了兩漢社會生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寫法和內容上具體而微,圖文并茂,令人讀了既有知識和歷史感受,又有藝術感受。
——任道斌
作者簡介
謝國楨,著名的歷史學家,尤其在明清史領域是為數不多的學術之一。他師承“清華國學四大導師”,在自身的學涯中又發展和拓寬了歷史研究的方法和范圍。謝國楨先生博覽群書、學養深厚,除了明清史研究,在文獻學、金石學和漢代社會史學等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碩果累累。新中國成立后他相繼在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后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教和從事研究工作,為全國古籍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元老級顧問。
目錄
前言
一 漢代社會概況
漢族名稱的由來
新城市出現
交通發展,邊塞經濟繁榮
漢代的四民
二 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
紡織業發展
漆、銅、陶器制造和煮鹽冶鐵等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度量衡和天文歷算經驗的積累與發展
漢代科學家的發明和創造
三 人民生活中的衣食
服飾
食品
餐具
民間習俗
四 人民生活中的住行
房屋建筑
首都長安的建設
亭障關隘
交通運輸工具
五 文化藝術
漢字的新發展
工藝美術
民間的歌謠諺語
六 歌舞及文娛活動
漢代歌舞淵源
巫覡問題
漢代歌舞的形式與內容
漢代的歌舞樂團
其它文娛活動
七 漢代統治人民的方式
統治者的階級壓迫
漢光武帝為平抑民憤所采取的措施
統治者從思想上鞏固封建秩序
唯物論與唯心論的斗爭
八 知識分子的地位、作用和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
知識分子在漢代的社會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黨錮之禍
有漢一代的農民起義
后記
前言
憶余幼喜讀南明史案,及長,轉而探求清初東北滿族興起之由,乃上溯契丹、金源,以迄漢代烏桓、鮮卑之事跡,擬草成一部《東北史略》。時當九一八事變之時,大有李義山詩句“可惜前朝玄菟郡,積骸成莽陣云深”之感。爾后,七七事變爆發,風云變幻,時局動蕩,華北淪陷,東南顛簸不定。楨以謀求衣食,奔走南北,鶩于外務,此事遂以中輟。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年間,余避地上海,在河南路一角小樓上,為銀行商家司筆札之役,乃于業余撰寫《清初東北流人考》及《漢代繪畫考》。一九四九年春,北平解放,遂迅速北上。一九四九年秋在天津南開大學講課,乃得重理舊業,到一九五一年適為至德周叔弢先生六十壽辰,即把寫于十字街頭的論文登在《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紀念論文集》上。
從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八一年這三十年間,余由南開調到北京,在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得償宿愿;承師友啟發,學習新知,自覺亦有所得。十年動亂期間,余乃下帷讀書,重溫前后《漢書》、《東觀漢紀》等書,以及《文物》期刊所載考古發掘工作報告。魯迅先生《致姚克》的信上說:“漢畫象模糊者多……我在北平時,曾陸續搜得一大箱,曾擬摘其關于生活狀況者,印以行世,而為時間與財力所限,至今未能,他日倘有機會,還想做一做。”此話對余啟發尤深,所以不揣固陋,慨然有述作之意。又因余粗枝大葉,賦性疏懶,做不出考證精細的工作,但想到古人有“讀書得間”這句話,就是要掌握大量的資料,熟悉當時的社會情況,披堅執銳,得知其中的肯綮,取得內在的聯系,然后才能夠持之有物,言之成理,不致于徒說空話,于是就試圖從這方面做起。
一九七二年余從河南明港回京之后,陸續讀書,積累資料,成《兩漢社會生活概述》,承知友呂貞白同志審查校訂,又承陜西人民出版社大力支持,得以出版問世。
從一九五一年到現在(一九八一年),已經是三十年了。那時周叔弢先生是六十歲生日,現在正值九秩壽辰時期,余也是八十周歲的人了。髫令就學,皓首無成,但是在大好時光之下,余能夠努力工作,共瞻未來美好的遠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故賈余勇,草成了這部菲作以為周公壽;并期待著海內外至親好友、同志仁人批謬指疵,以匡不逮,藉以考驗我半個多世紀以來,讀書之勤惰云爾。
后記
出版說明
“大家小書”多是一代大家的經典著作,在還屬于手抄的著述年代里,每個字都是經過作者精琢細磨之后所揀選的。為尊重作者寫作習慣和遣詞風格、尊重語言文字自身發展流變的規律,為讀者提供一個可靠的版本,“大家小書”對于已經經典化的作品不進行現代漢語的規范化處理。
提請讀者特別注意。
北京出版社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勞動人民為了愛護衣服,便于工作,兩只袖子加上“綈耩”,可以說是袖衣,即今天群眾常用的護袖。褲子的膝蓋上還加上用皮做的“蔽膝”。《漢書·東方朔傳》記載:館陶公主迎漢帝,“自執宰敝膝,道入登階就坐”。館陶公主的侍臣董偃“繰幘傅耩”。可見當時一般宮奴官婢都是穿著“綈耩蔽膝”的。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不得意的時候,在臨邛和他的妻子卓文君當壚賣酒,“身自著犢鼻裨,與庸保雜作,滌器于市中”。犢鼻裨,就是在褲子外邊加上圍裙,即崔豹《古今注》上所說的“攘衣廝役之服”。《漢書·賈誼傳》韋昭注:“析薪為廝,炒烹為養。”養就是炊事員,所以犢鼻褲指做飯時所穿的衣服。
衣服做好了,不穿時,要存放在箱子里。用皮做的箱子叫作韋笥,黃韋緣巾;用竹木做的叫作嚴具,以帛或粗布作里。農民所用的大半是竹木做的箱子。
關于衣服的顏色,在秦代,官吏所穿的衣服主要是黑色,到了漢代,因為改變服色,官吏所穿的衣服多半是絳色或深黃色。如漢光武初起兵時市兵弩,所穿的是“絳衣大冠”。一般勞動人民所穿的多半是皂色衣服,或白色的褲子,頭上哪能有幘,不過用布來裹頭而已。還有那些作城旦舂充勞役從事手工業勞作的刑徒,穿的是赭色的衣服,背上還要用黑筆寫上他們所犯的罪狀(名)。到了東漢后期,由于封建統治者的壓迫,犯罪的人越來越多,每個工地的刑徒從幾千人到數萬人,赭色的衣服幾乎辦不過來,所以當時就有諷刺統治者“時無赭,澆黃土”的歌謠了。
漢朝統治者所穿的衣服種類非常之多,但是勞動人民還是衣犬馬之衣,甚至于有衣不蔽體的。如五原的農民,冬天無褲可穿,就臥在屋內草堆、氈毛之中來御寒冷,幾乎不能出戶。守西北邊塞的士卒,因為手中無錢,就把宮府中所頒發下來的舊戰袍賣掉充饑。又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記載:“劉寰少貧,共糠飯,繩索作衣。”賣手搓制的繩子來度日,而口誦詩書不輟。人民生活的痛苦可見一斑。
古代雖然“鑿井而飲”,但因為器具不足,鑿井很不容易。漢代陶器中,有陶井的模型。井鑿深了,還需較長的繩子,所以有“綆短汲深”之說。大量用水,尚不很方便,洗濯衣服就要有一定的時間。從漢到唐,風俗習慣相差還不很遠,因之唐人有“九月寒砧摧落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的詩句。由于秋風來臨,天氣變冷,要洗濯更換衣服,就想起遠方的征人來了。曬晾衣服也要在秋高氣爽的時候。《晉書·阮咸傳》說:“咸字仲容,陳留人。時俗七月七日曬衣服,咸之宗族于庭中羅列衣服。咸貧無物,乃脫犢鼻布棍,以竹竿掛之,人問故,答曰:‘不能免俗’。”這可為沒有衣服的人做“解嘲”了。
古代少年兒童只把頭發束在一起,綰成一個發髻。男子到了20歲以后才可以戴冠,叫作“及冠”。女子到16歲以后束發用笄,叫作“及笄”。笄系用木制或骨制,講究的則用玳瑁或銅制作,甚至用金制作,飾以珠翠,叫作金釵。漢代的男子們為了簡便,就開始不戴冠而用幘了。幘是用綢或布做的。《釋名》說:
幘,跡也,下齊眉跡然也。或曰兌,上小下大,兌兌然也。或曰幘,形似幘也。賤者所著日兌發,作之裁過發也。或日牛心,似之也。大概幘較長,用它把頭發束在頭頂當中,好像一個牛心,在漢畫像石上可以看到這樣的痕跡。
至于腳下穿的鞋履方面,《釋名》說:“復下日舄,禪下日屨,冬則用皮。”這是指一般市民所穿的鞋。勞動人民穿的大都是草鞋,俗名叫作“不借”。因為時常穿用,故不能借人。有時或著木屐。人們穿衣著履,主要考慮經久耐用,即《急就篇》所謂“完堅耐事逾比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