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56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0189
- 作者:黃裳
導語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編者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黃裳著的《舊戲新談(精)》是大家小書系列叢書之一。
內容提要
黃裳的《舊戲新談(精)》稱得上是一本“大師小書”,《舊戲新談》是他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間在《文匯報》副刊寫的關于戲劇的雜談的結集。這輯文字筆調輕松詼諧,因此讀來不僅通俗易懂,而且還能窺當時社會一斑。在書中,黃裳信筆由之,論戲、論人、論史、論證,每有種種不同的新見。 讀者無須茍同,亦無須茍異,尤其是月旦人物之筆,求同存異可也。
媒體推薦
(黃裳)他不是那種只知道枯坐故紙堆的書呆子,相反,其性情則頗像一個浪漫才子,精神里充溢著人們在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可以領略到的那一種文人風流。
——陳子善
作者簡介
黃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筆名黃裳、勉仲、趙會儀。當代散文家、高級記者。1919年生于河北井陘,原籍山東益都北城。曾在南開中學和交通大學就讀。1944年被征調往中國昆明、桂林、貴陽,印度等地任美軍譯員。后任《文匯報》記者、編輯。有著作《舊戲新談》《妝臺雜記》《過去的足跡》《珠還記幸》《榆下說書》《來燕榭讀書記》《來燕榭書跋》《筆禍史談叢》等行世。
目錄
徐序
吳序
——關于黃裳先生
章序
第一輯
評劇家
“評劇家”之二
京白
叫好
“十萬春花如夢里”
關于川劇
關于違礙戲
《水滸》戲文與女人
第二輯
《法門寺》
關于劉瑾
《打漁殺家》
《連環套》
《盜御馬》
小生三類
《安天會》
《新安天會》
《春閨夢》
《青石山》
《朱痕記》
《四進士》
《美人計》
《回荊州》
《截江奪斗》
《祭江》
《西施》
《戰宛城》
《罵殿》
關于《紡綿花》
《長坂坡》
《蝴蝶夢》
《金錢豹》
《一捧雪》
《灞橋挑袍》
《空城計》
《洗浮山》《霸王莊》《茂州廟》《拿謝虎》
第三輯
《打櫻桃》
《得意緣》
《雌雄鏢》
《小放牛》
《花田錯》
《嫁妹》
《戲鳳》
《夜奔》
《別姬》
第四輯
餞梅蘭芳
念小翠花
捧蕭長華
懷侯喜瑞
談郝壽臣
第五輯
論馬謖
論蔣干
湯裱褙
再談教師爺
諸葛亮與魯肅
大白臉
小白臉
唐跋
后記
雨天雜寫
補輯
前言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出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家小書”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了,就此擱筆吧。
后記
去年《文匯報·浮世繪》副刊的編者,想在副刊上經常有這么一點談京戲的文章,約人撰寫,可是沒有適當的人,后來就跟我商量。我覺得這很為難,因為我雖然很喜歡聽戲,然而對于戲卻是不懂的。哪里有資格每天一段地經常發表議論呢。說來可笑,我現在連什么是倒板、搖板……都弄不清楚。雖然也曾經讀過齊如山先生的“上下場”之類的“劇學叢書”,然而也還是不能夠安心記憶,我只覺得我的興趣是在看與聽,而且有時候對一件事不太內行也未始不是一件好事情。否則照一般老輩評劇家說來,現在的這一些角兒都是“離經叛道”的家伙,那么哪里還有什么戲好聽呢?
在答應寫以前,我自己就先決定了幾點原則:第一,因為我不懂戲,所以盡量避免談得深入,以免出了笑話,貽笑大方;第二,為了有一點現實意義,不只是捧角喝彩、賞色評腔,也因為可以寫得活潑一點,不至于太單調,我的文章有時候是談到戲外面去了的。
這樣,我寫了約莫有五六十篇小文。
我的文章寫得很自由,因為《浮世繪》是娛樂版,不宜太板緊了面孔。一開頭就說自己聽歌三十余年,其實這當然是不確的。也就因為如此,有很多地方是信手寫來,只代表自己當時的一時的感想,如果有不確實或者有被疑惑是在諷刺誰的所在,務希原諒,不必作準。如果一定要指著自己的鼻子,說“他就在說我”,那也沒有什么辦法,刪改費事太多,所以也就索性一仍其舊了。
現在有機會出一本小書,于是就略加刪定,編成了這一冊。計刪去五篇,添寫兩篇,重寫一篇,一篇不發表,現存五十六篇,分為五輯。
第一輯里所收大抵是泛論,也多少說明了一點我對京戲的看法,因為時間匆促,沒有系統,所以這里所說的也不過是零碎不完全的意見。
第二輯中所收大抵是“正宗”的談戲的東西,計共談及戲二十四出。這也并沒有什么系統,想到哪一出就談哪一出,這一部分似乎還可以和書名相合。
第三輯所收談戲小文九篇,這大抵是我所喜歡的幾出戲。尤其是前面的幾出小喜劇,是為我所深深歡喜的。
第四輯談到了幾位伶工。本來我很討厭捧角兒文字,尤其是捧坤角兒,因為那往往是會集肉麻之大成的。然而我卻也喜讀不肉麻的記伶工身世的文章。只可惜這不多,買到了張次溪所編的《燕都梨園史料叢刊》皇皇數十冊,翻看一遍,真難找出一二不肉麻的篇什。我這里所寫以現仍存世的伶工為限,譚叫天、龔云甫,我是不談的。伶官傳在舊日史料中也是一個部門,并沒有什么比不上王公大臣的地方,只可惜我是在瞎談,并不足以供史家的采擇、學人的利用。像潘光旦先生就寫過一本《清代伶人血緣的研究》的書,可惜這書久已絕版,想買也買不到了。那正是我所十分向往的文章。 第五輯所收幾乎已非談戲而是雜文了,不過好像看來還是在談戲而已。雖然,這里面卻很有我自己喜歡的地方。劍拔弩張,像煞有介事。“忽發狂言驚四座”,這種快樂我是直至現在還可以記憶起來的。 因為這本小書本身的寒傖,所以請幾位師友給寫序題屬,對于他們的殷勤的盛意,我一并在此致謝。 1948年3月編校后記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水滸》戲文與女人
京戲之由《水滸》或《三國》、《說岳》等小說改編者頗不少,《三國》戲是另一路,岳老爺的戲也多少相類。只有由《水滸》改編的戲中特別地多一些女人的場面,如武松所殺的潘金蓮,石秀所殺的潘巧云,宋江所殺的閻婆惜,大名府中的盧俊義的太太賈氏,秦淮河中的妓女李香蘭也都是給殺掉完事的。這讓我覺得很有點特別。
普通讀《水滸傳》,看《水滸》戲,好像已經造成了一種印象,只要看花和尚倒拔垂楊柳,武松醉打蔣門神,就十分滿意,對英雄們致其崇敬之意了。可是總忽略了一件事實。我最近才忽然想起,梁山泊上的英雄大部分都是有些變態的人物,他們對女人都少好感,簡直是討厭透了,于是動不動就殺掉算數。
宋江還算正常,在家小之外還養了一個外宅,他的殺閻惜姣,如《坐樓殺惜》所描寫,也很近乎情理,那原是逼不得已才犯下了殺人罪的。然而其余的人則不然了。他們只是“英雄”,好像都是閹割了的“英雄”,大塊分金銀,大碗吃酒肉,至于女人,則沒有興趣。梁山泊上似乎從不曾有過什么好的出色的女人,是頗可遺憾的事。
李逵的兇頑不必說了。鬧江州時,在潯陽樓上吃酒,看見那個千嬌百媚的賣唱的,不問青紅皂白,一下就捏碎了她的冠兒。我總覺得這很奇怪。世界上容或有不好色的“好人”,然而又何至于一下就將女人打倒呢?
《大翠屏山》中石秀之于潘巧云,《挑簾裁衣》中武松之于潘金蓮,似乎都帶了天生的厭惡,我直覺地感到并非是因為他們的道德觀如何濃厚,厭棄“嫂嫂”的引誘,才殺卻這不要臉的娘兒們的,那簡直是沒有興趣,而且是帶了濃厚的反感,什么東西一沾到女人,即使他們感到非常的污穢,所以潘金蓮或潘巧云一去拍一下武松或石秀的肩頭,他們即怒目回頭,將袖子向下一甩,簡直是想將“傳染”了來的那些“污穢”一下甩干凈。如果老實的觀眾以為這是在說明“男女授受不親”,那不免是太忠厚一點了,那是在表示一種避之如“毒蛇猛獸”的態度,只有在中古的歐洲的歷史中才可以看到這樣的人物吧。
武松在血濺鴛鴦樓中,怒殺蔣門神、張都監都可以理解。
可是那幾個丫環……一家良賤若干口,一刀一個也都給殺掉,這就未免有些特別了。反正在《水滸傳》中殺人是不算一回事的,其寫殺人正如描寫吃飯一樣地正常。李逵在劫法場時,掄起板斧,只揀人多的地方斫去,其原因是可以殺個痛快。這不能不使人有變態之感。
《水滸》中的女將也有幾個,但是她們大抵是女英雄或母大蟲,而不是女人了。孫二娘在賣人肉包子,自己下人肉作坊;一丈青與王矮虎的因緣也似乎只是滑稽的對比而不是在描寫“羅曼史”。總而言之,她們雖是女人,卻并無女人氣,因此我覺得《水滸》是變態心理人物的大集合,在這里找不出正常的男女關系來。
如果看看全部的好漢名單,其對女人表示過一點留戀與興趣的,還不能不舉出那個小霸王周通來。他倒還真有一點講戀愛的作風,“帽兒光光,好個新郎”,雖然所用的手段稍有不同,然而一見鐘情,約期納采,盛服就親,這些都還很正常可喜。結果不幸卻遇上了花和尚,桃花村中打得他落花流水,成了一個滑稽人物。
如果《水滸》是出于施耐庵之手,則施耐庵本人一定是一個天生的憎惡女人者。不幸《水滸》并非出于一個人的手筆,而是若干年來的最有勢力的社會通俗文學,也就是真正代表了中國社會上的一種觀念。而這種觀念對女人又是那么不客氣,簡直不看作人,這跟社會上的納妾狎妓……正是一種觀念一種作風,并非截然兩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