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常談(精)/大家小書
導語 屈守元編著的《經學常談(精)》以簡易的語言講艱深的經學,好讀好懂,深入淺出。經書是經儒學宗師孔子整理過的古代典籍。里面所包含的民族習俗、原始宗教,以及古代傳說、社會政治學說理論,等等,世界各民族與之共同的地方是有的,與之差異很大的地方也是有的。內容提要 《經學常談(精)》是作者屈守元專門為青少年寫的一
導語 屈守元編著的《經學常談(精)》以簡易的語言講艱深的經學,好讀好懂,深入淺出。經書是經儒學宗師孔子整理過的古代典籍。里面所包含的民族習俗、原始宗教,以及古代傳說、社會政治學說理論,等等,世界各民族與之共同的地方是有的,與之差異很大的地方也是有的。內容提要 《經學常談(精)》是作者屈守元專門為青少年寫的一
屈守元編著的《經學常談(精)》以簡易的語言講艱深的經學,好讀好懂,深入淺出。經書是經儒學宗師孔子整理過的古代典籍。里面所包含的民族習俗、原始宗教,以及古代傳說、社會政治學說理論,等等,世界各民族與之共同的地方是有的,與之差異很大的地方也是有的。
《經學常談(精)》是作者屈守元專門為青少年寫的一本經學入門導讀書,內容包括經學基本常識、道理和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等。本書面對的是大眾讀者,故作者寫作時務求簡易,真正做到了清通平正、提綱挈領,能夠為今天的讀者理解國學和我國傳統(tǒng)文化、并做到從傳統(tǒng)文化中去粗存精提供很多幫助。
歷來的“全盤西化論”者都將經學當作一種奇談怪論,而屈先生卻視“經書里的許多道理”為中國人的常談,這需要學術勇氣和遠見卓識。
——吳國武
自序
引言
一、什么是經學
二、古代經學概況
三、為什么要了解點經學
分論
一、易
二、書
三、詩
四、禮
五、春秋
六、孝經
七、論語
八、爾雅
九、孟子
十、附論緯書
通說
一、經的數目
二、經的傳刻
三、經學流派
四、經與文學
經話新編
小序
一、莊子論儒經
二、經學是漢初儒生祿利之路
三、曲學阿世是經學的邪路
四、群經次第
五、《周易》難學
六、學《易》宜走王弼講哲理的路子
七、汲冢《易》
八、汲冢《周書》
九、《韓詩外傳箋疏》凡例
十、孫詒讓《周禮政要》
十一、黃以周論《禮經》及兩戴記
十二、《大戴記》的被重視
十三、廖平對今古經學多持平之論
十四、俞正燮《春秋左傳書式考》
十五、文集中有經學
十六、漢人都讀《孝經》
十七、半部《論語》治天下
十八、朱熹談《論語》《孟子》
十九、汪中《大學平議》
二十、《爾雅》重農
二十一、王昶跋《禮器碑》談讖緯
二十二、章炳麟《新定助詞辨》
二十三、王國維論《詩》《書》成語
二十四、濫用經文假借之例
二十五、孔子集大成
二十六、廖平談蜀學
二十七、陳壽祺談《經郛》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jié)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出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zhèn)涞男詽M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家小書”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了,就此擱筆吧。
引言
一、什么是經學
先談一談什么是經?經指儒家傳習的經典。經的原始含義,章炳麟《國故論衡》卷中《文學總略》里講得很清楚,他說: “書籍得名,實馮傅(憑附)竹木而起。”“世人以‘經’為常(《廣雅·釋訓》),以‘傳’為轉(《釋名·釋書契》),以‘論’為倫(《釋名·釋典藝》),此皆后儒訓說,非必睹其本真。”他認為: “‘經’者,編絲綴屬之稱,異于百名以下用版者,亦猶浮屠書稱‘修多羅’。修多羅者,直譯為線,譯義為經。蓋彼以貝葉成書,故用線聯貫也;此以竹簡成書,亦編絲綴屬也。”“‘傳’者,專之假借。《論語》‘傳不習乎’,《魯》作‘專不習乎’(《釋文》引鄭玄注)。《說文》訓‘專’為‘六寸簿’(《寸部》)。簿即手版,古謂之忽(今作笏)。”“專之得名,以其體短,有異于‘經’。鄭康成《論語序》云:《春秋》二尺四寸,《孝經》一尺二寸,《論語》八寸。(此節(jié)引鄭序佚文,有宋翔鳳輯本,見劉寶楠《論語正義》附錄。)此則‘專’之簡策,當復短于《論語》,所謂‘六寸’者也。”“‘論’者,古但作侖,比竹成冊,各就次第,是謂之侖。”
以上是章氏按照“書籍得名憑附竹木”,這一古代典籍的稱呼,都有它的物質基礎這個原則,提出“經”“傳”“論”諸種名目的原始含義,這種說法,是符合科學的。由此可見,“經”即指大型典籍(以二尺四寸的典籍為主),經學即是研究大型典籍之學。這些大型典籍,是經過以孔子為宗師的儒家整理而流傳下來的。本來除儒家以外,墨、名、法、道諸家,都擁有這樣的典籍,而現在流傳的卻是經過儒家整理,與各家學派傳習的不盡相同。儒家學派被歷代的統(tǒng)治者尊為正宗學派,其宗師孔子又被尊奉為圣人,所以儒家傳習的典籍,特用二尺四寸的大型簡冊來書寫,尊為經典。這種大型經典,奉為不可改變的常法,所以經典有常道(五常、倫常,都用常字)、法典一類的含義,這實是它抽象化了的引申義。
經學就其原始的意義講,實具有文獻學的特征。不過,這些文獻是被歷代統(tǒng)治者尊奉為經典的文獻,所以它被涂抹上了神秘的色夥。
最早的儒家經典,便是經過孔子整理,用來傳授弟子的教材。這些教材,包括當時政治、學術、文化、科技的全部知識。
《易》以神學一哲學為主要內容。
《書》以上古歷史及上古王朝的教令、文告為主要內容。
《詩》以文學藝術(包括詩歌、音樂、舞蹈;《樂經》無書,實際上散入《詩》和《禮》)為主要內容。
《禮》以民俗、法制為主要內容(包括音樂理論,還有科技方面的東西,特別是《周禮·考工記》)。
《春秋》以史事、史料為主要內容(包括孔子對于史事的褒貶、評論)。《春秋》與《書》不同,《書》屬上古史,《春秋》屬那時的近、現、當代史。
儒家是學派,不是宗教,經學更不是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