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350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1377
- 作者:吳世昌
導語
《紅樓夢探源(精)》按照吳世昌所考察的五個步驟分為五卷,即抄本探源、評者探源、作者探源、本書探源和續書探源。書以英文寫成,1961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探源》的中文版,先生生前翻譯了一半,未競的部分是補譯者受命補譯的,在20世紀90年代末面世。讀者現在看到的這本書,是《紅樓夢探源(精)》的節本,略去了基礎性研究(對抄本、評語的對比分析)部分,直接進入對評者、作者、全書故事結構的考察。
內容提要
吳世昌對《紅樓夢》的考證,開始于這個批判運動奏凱之后。他以講學之暇,窮數年之功,運用他精通的考證學而不是他所不熟悉的主義,就當時可能見到的抄本和相關資料,爬羅剔抉,分析比較,完成了一部考證報告《紅樓夢探源(精)》(后簡稱《探源》)。
讀者現在看到的這本書,是《紅樓夢探源(精)》的節本,略去了基礎性研究(對抄本、評語的對比分析)部分,直接進入對評者、作者、全書故事結構的考察。
媒體推薦
世昌先生在經歷迷宮追本溯源的同時,飽嘗著探索者的艱辛與樂趣。我們在閱讀中,隨他一起,上下求索,庶幾也是一種樂趣。
——魏旸
作者簡介
吳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浙江省海寧硤石人,著名學者、紅學家,也是具有真知灼見的詞學家。吳世昌先生的詞學理論,崇尚一個“真”字,填詞要“講真話”,研究詞及詞學要符合其本來的真實面貌。吳世昌一生為人存真、治學求實。他從不人云亦云。他主張獨立思考。在原則問題上,他從不退讓,永遠保持著勇于追求真理的蓬勃朝氣。“讀書常不寐,嫉惡終難改”,這是他《七十自述》中的詩句,也是他詩書生涯的真實寫照。
目錄
序
導言
《紅樓夢》研究的歷史背景
作者探源
作者的生卒年
作者的家世及其生活
詩人曹霑
本書探源
“大觀園”的原址
后三十回中作者的未完稿和佚文
曹霑寫此書的原定計劃
后半部書中故事探源
前八十回中的若干問題
《紅樓夢》的一個早期稿本
附錄
脂硯齋是誰
高鶚在前八十回中的修改
我怎樣寫《(紅樓夢)探源》
編后記
前言
袁行霈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出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家小書”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了,就此擱筆吧。
后記
本集編入吳世昌先生的《紅樓探源》及與之相關的幾篇專論,是先生關于《紅樓夢》研究的基礎性論文。
《紅樓探源》原是先生在牛津大學講學期間寫成,原文是英文,牛津大學出版社1961年出版。當時在國內鮮為人知,但在海外的影響卻遠遠大于國內。英國《泰晤士報》和《美國東方學會學報》都曾發表評論。《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的長篇專評說:這部書在詮釋《紅樓夢》的進展方面,邁開了堅實的步子,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大躍進”;對當時已披露的所有新材料, “都經過殫精竭慮、窮根究底的審查,論證的邏輯始終是可欽佩的,也幾乎總是令人信服的。” “此書的基礎是仔細地重新審查了抄本的年代,小心謹慎地追蹤脂硯齋寫評的編年史。其他的結論建筑于其上,基礎無疑是堅實的。”
先生寫此書時,資料十分匱乏,像脂殘本(即胡適所謂的“甲戌”本)這樣重要的研究《紅樓夢》的資料都沒有公開印行,困難可想而知,因此有些論證不可能充分展開,有些結論也不可能十分準確。書出版以后,先生便在白校本上,寫了若干補正。回國前,先生在自譯本書前半部時,又做了許多補充和修正(如對第六章第四節的修改,并擴為一章)。回國以后,接觸到許多新材料,于是先生便忙于研究新問題,撰寫新論文。隨后又遭遇史無前例的“十年浩劫”,翻譯工作從此擱置。先生回國后所寫論文于1980年結集為《紅樓夢探源外編》,后來還寫了一些文章,收入《羅音室學術論著》。 《紅樓探源》中譯本,由兩部分譯文合璧而成:第一、二、三卷,是先生自譯并有修改,但導言和第十一章(下)由魏嚦補譯;第四、五卷,除第十七章前半和第二十章結尾是先生自譯外,用的是魏腸譯文(章節名稱均先生自定,與英文本略有出入)。同時將先生在自校本后半部上寫的批注補正譯出。英國漢學權威亞瑟·衛菜先生為原書所寫的序,《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為原書發表的評論也由魏碭一并譯出。原書還附有《紅樓夢》的西文譯本和論文,因著者另寫了專文,故不再譯。前面說到,由于資料不足,書中某些論點,先生后來有修改補充,這方面的文章,擇其要者,也選編入本書。另外,關于《紅樓夢》其他方面的課題,如先生曾打算寫一部《石頭記疏證》,專論曹雪芹所繼承的文學遺產,資料十分豐富,可惜由于種種原因,只開了個頭,沒有完成。他也為青年朋友寫過賞析性質的文章,分析細致而深刻,不同一般。限于篇幅,本書只好割愛。
先生開始系統研究《紅樓夢》之際,正是華夏大地對《紅樓夢》研究展開大批判之時。但先生獨辟蹊徑,默默地研究解決有關《紅樓夢》的一些根本性問題,也是正確認識評價這部小說的先決條件,例如:關于《石頭記》不同抄本的組成及年代、關于評者、關于歷次評語的時間、評語的價值、關于作者的生平、關于高鶚對前八十回的篡改、關于后四十回與雪芹殘篇等等。只有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才有可能對小說及其作者的思想或藝術方面作出正確的評價,否則如在沙上造樓,樓越高越會塌下來。對此,先生曾自謙地說: tt我自知不是建筑師,只能把修造上層建筑這份工作讓給比我高明的人去擔承。我只是一個小工,把基石從山坳水涯找得來,放得平正,已算盡了我的能力。但我知道,修蓋在這上面的雄壯的殿堂,卻非要有堅實的基礎不可。,’因此,在轟轟烈烈的評紅狂飆中,先生獨自在一旁辛勤地為大家清理場地,希望為今后《紅樓夢》的研究工作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開一條新路子。今天,時光已推進到20世紀90年代末,先生棄世也已十年,讀讀先生的書,想想他的治學思想,也許不無裨益。 吳令華 1997年12月于馬虎居 今“大家小書”收入吳世昌先生學術著述。因篇幅緣故,只能摘選部分,希能管中窺豹,指引讀者了解吳世昌先生的研究方法與學術成果,引導大家探源《紅樓夢》的作者、文本、續書等。若望全面了解全本,可參閱收入“吳世昌學術文叢”之《紅樓探源》一書。 吳令華又記于2012年8月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在1927年有一個收藏家要出讓一部殘抄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有人要賣給胡適,他“以為‘重評’的《石頭記》大概是沒有價值的”,所以當時競沒有回信。不久,“新月書店的廣告出來了”,胡適這才“出了重價把此書買了”。新月書店的“廣告”說什么,胡適沒有說,我在海外也找不到。但新月是出版商,并非販賣舊書的鋪子,它的廣告當然是預告重印此書的出版消息,預約發行。這個稿本如果給新月印出來,便不成秘本,大家都可以研究了。所以先以為“沒有價值”的本子,一見到有廣告要印行,他便不惜“重價把此書買了”。從此以后30多年,這抄本變成了紅學權威績溪胡氏的“枕中鴻寶”。
這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殘本共十六回(一一八,十三一十六,二十五一二十八)。胡適在他的《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一文中,竟說他的“脂本抄于甲摩(1754)”,又說,“我看了一遍,深信此本是海內最古的石頭記抄本。”從此以后,這個本子便一直錯誤地被稱為“甲戌本”。他雖沒有說脂硯齋是不是就在這個本子上寫他的評注,但在“脂本抄于甲戌”的下文,接著說“其‘重評’有年月可考者,有第一回(抄本,頁10)之‘丁亥春’(1767),有上文已引之甲午八月(1774)”。現在的問題是:這個本子上的評語是不是出于脂硯親筆?如果是的,則其年代很容易確定;如果不是,那就不能把抄錄年代提到此本最初收藏者所寫的曰期之前,也就不能說這是“海內最古的抄本”。因為即使在那時,有正書局用以石印的那個戚蓼生序本④,由于它只有最初的一些脂評,也許更要“古”些。這個十六回脂評殘本的年代問題,只要影印出來,便可解決。但直至1961年2月@,它依然是胡博士的“枕中鴻寶”,沒有見天日。他那篇文字,目的在給讀者一個含糊的印象:這是脂硯親筆的評本。 在1 933年胡適又發表了一篇《跋乾隆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鈔本》,由原書之巨和脂評之多,反襯出胡適那篇文字可驚的貧乏。可是在那里,他居然也透露出一個消息:原來這個七十八回的抄本,和他的一向夸為“甲戌本”的十六回殘本,都是過錄脂評本的抄本。(而它們的底本,又是作者原稿的抄本。)另外,他又發現了評者“脂硯齋即是曹雪芹自己”,“‘脂硯’只是那塊愛吃胭脂的頑石”,“‘脂硯齋評本’即是指那原有作者評注的底本,不是指那些有丁亥甲午評語的本子”。他先用“自傳說”把曹雪芹和賈寶玉等同起來,又用“愛吃胭脂的頑石說”把脂硯齋變成了曹雪芹。這條公式看來既方便,又可信,也很動人。無奈就是這位“臘硯齋”,在他的“海內最古”的“甲戌本”第一回中,用朱筆寫著汶樣的評語:
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嘗哭芹,淚亦待盡……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余二人亦得太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淚筆。
這個記雪芹逝世的“壬午除夕”,是胡適據以考訂雪芹生卒年的主要論據,他的許多別的考據也是依此卒年而來的。他居然這樣容易用“脂硯即營雪芹”這支矛,來刺破他的一切考據的盾。似乎他在1933年見了“庚辰”本,就忘記了自己在1928年根據“甲戌”本所寫的大作,因為當他貢獻這個新的“大膽的結論”(不是“假設”)的時候,并沒有“小心的”在“海內最古抄本”中“求證”,而且也沒有說明他這個矛盾應該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