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95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0875
- 作者:吳小如
導語
跟小說一樣好看的文學評論!
大文學視野,廣角度探究!
吳小如先后就讀于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受業于朱經畬、朱自清、沈從文、廢名、游國恩、周祖謨、林庚等著名學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吳小如在中國文學史、古文獻學、俗文學、戲曲學、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被認為是“多面統一的大家”。
這本吳小如著的《古典小說漫稿(精)》共收錄十五篇文章及兩篇附文。
內容提要
吳小如著的《古典小說漫稿(精)》共收錄十五篇文章及兩篇附文。其中《唐代傳奇簡介》、《從關羽禰衡的問題談到對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吳敬梓及其〈儒林外史〉》、《說〈三俠五義〉》、《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說〈孽海花〉》六篇,曾分別收在《中國小說講話及其它》和《讀人所常見書日札》兩書內。這兩本書小書久已絕版,現在把上述幾篇重新修訂,收入本書,做為作者治古典小說歷程中幾個腳印。書的最后附有兩篇不屬于古典小說研究范圍的文章,但或與當時文壇所討論的題目有關,或為個人大半生文字生涯的簡單寫照,所以也一并收入,供讀者參考。
媒體推薦
收入這本書的十多篇文章涉及唐傳奇、宋元話本以及明清小說等中國古代重要小說類型與經典小說作品,看上去雖各自獨立成篇,但也基本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小說史。
——李鵬飛
作者簡介
吳小如(1922—2014),原名吳同寶,曾用筆名少若,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先后就讀于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受業于朱經畬、朱自清、沈從文、廢名、游國恩、周祖謨、林庚等著名學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吳小如在中國文學史、古文獻學、俗文學、戲曲學、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被認為是“多面統一的大家”。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并著有《古典詩文述略》《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古文精讀舉隅》《臺下人語》《今昔文存》《讀書拊掌錄》《心影萍蹤》《莎齋筆記》《常談一束》《霞綺隨筆》及《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吳小如卷》等,譯有《巴爾扎克傳》。
目錄
釋“平話”
從關羽禰衡的問題談到對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
論水滸人物盧俊義
《聊齋志異》簡介
吳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重論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關于曹雪芹生卒年問題的札記
鬧紅一舸錄
關于《紅樓夢》的后四十回
說《三俠五義》
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說《孽海花》
前言
袁行霈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出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家小書”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了,就此擱筆吧。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正如世界上一切文學發展的規律一樣,我國的小說最早也是淵源于神話和傳說的。神話是上古勞動人民對于自然現象素樸的解釋,和企圖征服自然以減輕自己勞動的美麗的幻想;傳說則是人民群眾對于自己祖先(半神化的人物)的英雄事跡的歌頌和描述。它們的形成由簡單而繁復,由口頭流傳而逐漸變成書面記載。它們不但是小說的淵源,也是人類歷史的淵源。最早的歷史同神話傳說幾乎沒有什么顯著的區別;到了后來,那些包含神話和傳說的成分較重,或者未經過當時統治政權直接干涉因而傳聞異辭、更主要的是其立場觀點不盡符合于當時統治階級利益的作品,就被稱為“野史”,以與所謂的“正史”區別開來。從文學角度來看,先秦兩漢以來的“野史”恰好成為從神話傳說過渡到正式小說的橋梁,像《山海經》、《穆天子傳》以及《燕丹子》等,就最能說明這種性質。而我國的“野史”一類的作品,一直被認作小說范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我們祖先撰寫歷史著作的方法和后世創作小說的方法也有不少相通之處,恐怕正是由于這個緣故。
時代再晚一些,帶有較濃厚的神話和傳說色彩的作品就漸與專記“人事”的野史(魯迅先生稱之為“志人”小說)分清畛域,前者便成為魏晉六朝以來的“志怪小說”。所謂“志怪”,正說明它與神話傳說之間有著明顯的差別。由于西漢時陰陽五行之說的盛行,由于東漢中葉以后道教思想在民間的傳播,由于魏晉以后佛老思想的曼衍成風,這就形成了“志怪小說”的特色。在現存的六朝志怪小說中,除保存一部分神話傳說之外,多數是帶有唯心主義傾向的宣傳因果報應的記載,以及一些求長生不老、白日飛升的宗教故事。另外,屬于“野史”范圍的作品也逐漸系統化了,有的專記一時一地的史實(如《吳越春秋》《華陽國志》),有的專記某一階層中人物的清言逸行(如《世說新語》),其中雖不免有神怪成分,但就其整體來看,已純為“志人”的作品了。
作為文學作品來看,“志怪小說”和“野史”中有不少值得肯定的東西,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社會上各階級之間的種種矛盾。有些故事的出發點,明顯地與當時的統治階級相對立,其是非愛憎的傾向是非常清楚的。某些“志怪小說”中保存了極富于幻想力的出人意表的故事情節(如《搜神記》《幽明錄》《續齊諧記》等書所載的故事“楊林入夢”“陽羨鵝籠”之類都很有名),“野史”中有不少故事對人物形象和個性的刻畫描述已頗具規模,記述者往往用極簡單而生動的筆墨就能把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勾勒出來。而唐代的傳奇小說,就正是在這個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并在其本身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和社會環境中產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