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12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0868
- 作者:吳小如
導語
《古典詩文述略(精)》收入了作者吳小如歷年來發表的有關古典詩歌的評論。1984年初版,1991年在原版的基礎上進行增訂,作為作者治古典詩文歷程的印記。書后附有作者對自己學術研究的小結性文章,也與當時文壇熱門話題相關,作為作者大半生學術生涯的簡單寫照一并收入,供讀者參考。
內容提要
中國的一切文化藝術,無不滲透了詩的特點;“多面統一的大家”吳小如先生用此一書理清古典詩文的流變,助你在詩的國度讀詩賞文。
吳小如編寫的《古典詩文述略(精)》是一本古典詩文普及讀物,分為古詩述略、唐詩述略、古典散文述略等部分。
媒體推薦
讀古典文學作品,吳先生主張通訓詁,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揆情度理。這些對一般讀者來說,似乎有些高,但是要真的弄懂詩文的意思,又是繞不過去的。吳小如先生的這本《古典詩文述略》可以為讀者起一個向導的作用。
——趙娜
作者簡介
吳小如(1922—2014),原名吳同寶,曾用筆名少若,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先后就讀于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受業于朱經畬、朱自清、沈從文、廢名、游國恩、周祖謨、林庚等著名學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吳小如在中國文學史、古文獻學、俗文學、戲曲學、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被認為是“多面統一的大家”。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并著有《古典詩文述略》《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古文精讀舉隅》《臺下人語》《今昔文存》《讀書拊掌錄》《心影萍蹤》《莎齋筆記》《常談一束》《霞綺隨筆》及《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吳小如卷》等,譯有《巴爾扎克傳》。
目錄
古詩述略
唐詩述略
古典散文述略
附編
說“賦”
宋詩導論
《歷代小品大觀》序言
后記
重版后記
前言
袁行霈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出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家小書”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了,就此擱筆吧。
后記
《古典詩文述略》作為一本古典詩文普及讀物,曾于1984年、1985年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印過兩次。最近山西教育出版社準備重版此書,問我是否能把唐代以后(自宋至清)的詩歌詞曲的概述補足,使它成為一本較完整的讀物。說來慚愧,自1985年以來,由于老妻久病,而且病情復雜,有增無減;我自己從1988年以來體力也日益就衰,動輒發燒臥床,醫囑全休。盡管我常年放棄了午休,并在兩場病之間仍掙扎著做一些工作,可是時間精力畢竟不允許我系統地、有條不紊地完成一項從頭到尾的工作。預定要寫的《兩宋詩詞論稿》迄今僅寫成兩三篇文章,只好厚著臉皮向出版社提出毀約。因此,這本小冊子也只能照原紙型付印,不但對不起出版社的殷勤囑托,更對不住廣大讀者的深切期望。不過自己并不甘心就此罷休,只要天假以年,我仍舊想把宋元明清詩歌詞曲的概述文章寫出來,不讓這本小書永遠成為“半壁江山”。
為了彌補這本小書的缺陷,乃與責編同志協商,在原有的三篇文章后面增加了“附編”,補入三篇有關的文章,供讀者參考。第一篇《說“賦”》,可以作為前面談古詩一篇中有關辭賦一節的補充;第二篇《宋詩導論》,算是唐詩以后的第一個續篇,讀者可以通過這篇概述性文章了解我對宋詩以及對元明清詩的粗略看法;第三篇是一篇序文,內容談的是從古到今的小品文發展概貌,權且作為前面談散文一篇的旁支吧。總之,這三篇文章基本上仍屬于古典詩文述略的范疇,只是體例和角度同前面三篇有些異樣,我想,它們如對讀者還有些用處,這些細枝末節是會得到讀者諒解的。
另外,我還有個想法。這本小書的未完成部分固然應該由我本人把它續完,但讀者卻不妨別覓他人著作來閱讀,依然可以得到一個較完整的概貌。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出版的《南宋詩人論》(作者胡明,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研所副研究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北宋詞壇》(作者陶爾夫,現任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和即將在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代詩歌史》(作者朱則杰,現任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等,我有的讀過全書,有的讀過原稿,認為他們寫得都很好,即使將來我自己寫這本小冊子的續篇,也要參考并學習他們的著作。他們是中、青年學者,近些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在學術園地里耕耘著,比起我這日就衰朽的老人有著更多的干勁和新鮮的見解。我沒有理由不吸收他們的學術成果。因此才特地向讀者們衷心推薦。
1991年2月寫于北大中關園寓廬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我想,在文藝作品發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詩歌在先,小說在后的。……因勞動時,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卻勞苦,所以從單純的呼叫發展開去,直到發揮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韻調;……所以詩歌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魯迅全集》卷八附錄)后來,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里把這個道理進一步做了形象化的說明,這就是經常被文學史家引用的關于“杭育杭育派”的一段話:
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魯迅的話是根據《淮南子·道應訓》里銳的“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的一段記載而加以引申發揮,并且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說明,因此它是可信的。“杭育”和“邪許”雖是“單純的呼叫”,但其中已包含著人類“孕而未化”的詩歌語言。②隨著人類的進化,這種“單純的呼叫”逐漸有了表達自己心意和感情的內容。隨后產生了發音清晰而意義卻十分簡單的語言,這種語言在勞動號子中最初只是從屬部分。后來,由于思維能力和語言在勞動實踐中日益發展,加到勞動號子中的語言成分內容日益豐富,因而它所表達的人們的心意和感情也就日益復雜起來。這時,有思想內容的語言部分終于上升為詩歌的主體,而原來的“單純的呼叫”反而退居為詩歌的從屬部分了。但是這種表示聲音的從屬部分,隨著時代進化而經過多次演變,盡管是“單純的呼叫”,卻還在詩中保持著一定的地位。先秦古詩中有不少帶有專用于詩歌的語氣詞(如“兮”“猗”“些”“只”等)的詩句,這些詩句讀起來都帶有強烈的原始歌謠的氣息,正是這種原始的“單純的呼叫”的遺跡。
盡管詩歌的產生早于散文、小說,但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文字材料,如卜辭和金文,其中卻沒有詩歌的記錄。這大約由于詩歌是口頭創作,只借助于語言而本不依賴文字,而龜甲和銅器上的文字又各有專用,原不是記載詩歌資料的工具。至于受生產力的限制,當時文字刻寫艱難,自然也是使詩歌不易流傳下來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以前的遠古詩歌,傳世的為數極少。有些顯而易見是后世依托偽造的(如漢魏古書中有些相傳為堯舜時代的詩歌,如《擊壤歌》《卿云歌》《南風歌》等,都出于偽造,不足信)。只有《周易》《禮記》《吳越春秋》等極少的幾部書中保存了點滴材料。如東漢趙曄編著的《吳越春秋》中記錄了一首《彈歌》,還勉強可以說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原始社會的生活。
斷竹,續竹。
飛土,遂肉。這首歌相傳是黃帝時代的作品,用單純樸素的兩字一拍的簡短語言,寫出了原始人類用最簡單的武器——彈弓——進行射獵的過程,顯然是漁獵時代生活的反映。另外,在《周易》中也保存了少量的比較原始的民歌,如《歸妹》上六的一首:這是寫男女兩人在進行剪羊毛的勞動,女的端著竹筐承接著仿佛沒有重量的羊毛,男的正拿著剪刀從羊身上輕快地剪過,看去像是宰羊,卻絲毫沒有損傷羊的皮肉。寥寥數語,不僅勾畫出了古代勞動者的形象,而且構思很巧,有相當的藝術性。《周易》是殷周時代卜筮的底本,這首短詩最遲也是殷代的作品。
在《禮記·曲禮》里還有一段記載:“鄰有喪,春不相。里有殯,不巷歌。適墓不歌,哭日不歌。”據舊注,“相”是‘‘送杵聲”,又說: “相,謂以音聲相勸。”《曲禮》把“相”和“歌”相提并論,可見“相”也是一種“勸力之歌”,但內容可能比扛木頭時的號子要復雜一些。《漢書。藝文志》有《成相雜辭》十一篇,已失傳。但《茍子》書中還保留著一篇《成相》,是以三、三、七、四、七言旬式寫成的組歌,大約就是茍況本人根據民間舂米歌的形式進行摹制的詩歌作品。那么最早的“相”可能也是有歌辭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