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172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0998
- 作者:嵇文甫
導語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編者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嵇文甫著的《春秋戰國思想史話(精)》是大家小書系列叢書之一。
內容提要
《春秋戰國思想史話(精)》是嵇文甫先生的晚期代表作,寫成于1958年,出版于1961年,絕版多年。因為是專為青年愛好者所寫,篇幅小,通俗易懂,簡明扼要,該書論孔墨老莊孟荀韓非等不同學派的思想內容、社會背景以及隨時代發展的升降浮沉,自成一家之言。尤其可貴的是,因為作者對西方哲學亦有研究,所以能夠以世界眼光的比較視野來關照先秦哲學,特別是先秦政治思想。
媒體推薦
《史話》本為當時的青年人了解傳統思想文化而寫,嵇先生對自己寫作的要求是:把自己明白的講透,“要叫人家看得懂”。我想,即使今天能把思想史寫得如此深入淺出的學者也是不多見的,我們忽略那些當時不得已的表述,《史話》依然是一部讓人開卷有益的簡明斷代思想史。
——聶保平
作者簡介
嵇文甫(1895—1963),著名哲學家和歷史學家。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家境困難,不久被迫輟學。1915年,在積累了一年半的微薄收入之后,又赴北京,考上了北京大學。他的同班同學包括馮友蘭、陳鐘凡等著名人物。由于嵇文甫的基礎較好,學業優異,因而受到馬敘倫等教授的器重。1926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回國后任教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中國大學、北平女子師范大學、河南大學。建國后任鄭州大學首任校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目錄
向青年讀者說幾句話(代序)
第一章 春秋戰國——一個“百家爭鳴”的偉大歷史
變革時代
第二章 孔子
第三章 墨子
第四章 老子
第五章 莊子
第六章 孟子
第七章 茍子
第八章 惠施、公孫龍
第九章 宋怪、許行、鄒衍等
第十章 韓非
第十一章 秦漢大一統與先秦諸子的結局
附民族哲學雜話
楔子
一、中
二、仁
三、誠
四、理氣
五、天人
六、義命
七、常變
八、一多
九、行知
十、王霸
前言
“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出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家小書”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了,就此擱筆吧。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這本小書是特意為貢獻給青年朋友們而寫出的。首先考慮到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青年們要讀中國古代思想史?作為一個現代的青年了解這些古老思想,究竟有什么必要,有什么好處呢?我想從三方面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第一,可以使青年認識和熱愛祖國豐富的思想遺產。中國是世界上偉大的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祖先,在他們長期歷史活動的實踐過程中,發揮了無窮的聰明智慧,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給我們留下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例如近幾年來,我們在祖國醫學、農學、藝術……各方面所發掘出來的許多寶貴東西,大大引起國際間的重視,予以很高的評價。這就證明,決不象胡適所說那樣,我們的祖先,這也不如人,那也不如人。恰恰相反,我們的祖先遺留給我們巨大文化寶庫,使我們得以擁有這許多優秀的文化財富,拿來貢獻給全人類而自豪。從思想史來看,每一個時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他們以其創造性的思想勞動,揭露真理,反映現實,推動時代前進。就拿春秋戰國來說,真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當時諸子百家,著書立說,各有自己的階級立場,各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各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各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思想上的“百家爭鳴”,正反映了一個偉大歷史變革的時代,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的種種動態。真是洋洋大觀,可以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發和教育。但是有些人看不見祖國這種豐富的遺產,把一部中國思想史用“封建落后思想”幾個字一筆抹殺,反以掇拾外國學者的一言半語而沾沾自喜,這種妄自菲薄的思想和態度是非常要不得的。我們認為要青年學習中國古代思想史,正是要掘開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思想寶藏,把那些琳瑯滿目的各家學說有批判地介紹給青年看,使他們認識它、熟悉它,以至重視它,引起他們對于祖國的自豪感。這是一種有力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第二,可以使青年受到一種生動的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我們講古代思想史,不是把各家各派的學說隨便羅列出來,任意地亂講,而是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闡明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指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某種思想怎樣產生、發展和消滅;怎樣代表自己的階級利益,為階級斗爭服務;怎樣反映現實,而又推動現實,指導現實,這里面是有一種深刻的科學理論貫注著的。比如孔子、墨子、老子的學說,各有它的社會基礎,和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相聯系,都不是偶然出現的。有些人不懂得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而只是孤立地就思想論思想,抓住些表面的現象,隨便解釋,任意附會,于是乎什么“積極的救世派’’和“極端的破壞派”的籠統頭銜順手給孔子和老子分別送上(見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而墨子竟成了印度人(胡懷琛和衛聚賢講的),這算什么思想史呢!我們認為中國思想史和其他各民族的思想史一樣,都不能跑出一般歷史發展規律以外。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踢開那些唯心主義的胡謅,從中國思想史的具體事實中,探索它的客觀規律性,顯示出歷史唯物主義的真理。有些青年朋友們可能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概念還很生疏,如什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啦,‘‘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啦……可能還不大理解其具體含義。可是我們也不一定要搬弄這些名詞和概念,只要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實質,實事求是地、很具體地把中國思想史上的真實情況敘述出來,那就是最生動的歷史唯物主義教畜,那將比抽象地講理論更容易理解,也更有豐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