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449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9595
- 作者:周汝昌|整理:周倫..
導語
《曹雪芹的故事(精)》為我們生動講述曹雪芹的一生,包括滿漢文化的交會、與康熙大帝的命運相始終、非凡的新型人才、那個時代、滿洲旗下的內務府人、大難在醞釀中等共三十八章。
紅學泰斗周汝昌,四十五年心血凝結的經典之作!《紅樓夢》作者的生平故事!
內容提要
紅學泰斗周汝昌為我們講述生動鮮活的曹雪芹的故事——曹雪芹何以成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曹雪芹?他的身世背景究竟如何?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的?有什么不為人知的經歷?他與神秘的脂硯齋究竟是何種關系?又是在何種情形下寫出了千古奇書《紅樓夢》?
不同于枯燥無味的研究考證,在周汝昌著的這本《曹雪芹的故事(精)》中,你將看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曹雪芹——他經歷人間滄桑,飽嘗世情冷暖,曾鮮衣怒馬,也曾貧困凄涼。有目睹家族巨變的幼年,叛逆的少年,也有再遭巨變的青年,輾轉謀生的中年;有嚴厲的父親,溺愛的祖母,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失而復得的伴侶??此拼笃鸫舐涞娜松幸灿兄覀円粯拥南才繁瘹g離合。他不再是一個符號,而仿佛一個有趣而健談的經年老友,從書中走出來,與我們分享他的人生與他的《紅樓夢》。
媒體推薦
有周玉言者(天津人),燕大外文系畢業(畢業論文,是英譯陸機文賦),于中文亦極有根柢,詩詞散文皆好,是我最得意學生。
——顧隨
作者簡介
周汝昌(1918—2012),字玉言,號解味道人,天津人。燕京大學西語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畢業。歷任燕京大學外國語文系兼任教員,華西大學、西川大學外文系講師,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燕京研究院董事、中國曹雪芹研究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四至八屆委員。學術論著四十余部,包括紅學、中國文學藝術理論、詩詞鑒賞等,亦有隨筆散文集數種。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貴賤”之間——奇特的家世
第二章 滿漢文化的交會
第三章 與康熙大帝的命運相始終
第四章 非凡的新型人才
第五章 突變——厄運臨頭
第六章 文星的誕生——甘霖霑霈
第七章 那個時代
第八章 陰謀——殘酷的迫害
第九章 “來歷不小”
第十章 滿洲旗下的內務府人
第十一章 “老宅”——金陵織造府
第十二章 竊聽洋人講故事
第十三章 大難在醞釀中
第十四章 抄家的慘劇
第十五章 北京——蒜市口小院
第十六章 啟蒙老師:“六才子”與謝御史
第十七章 巨大的火花——“七十二司”與一百多侍女塑像群
第十八章 “花落水流紅”——脂粉英豪
第十九章 否極泰來——泡子河邊
第二十章 錦衣玉貌身雜優伶
第二十一章 “情”的世界
第二十二章 “正邪兩賦”——駭倒世俗的新哲理
第二十三章 禁錮的懲罰
第二十四章 第二番巨變
第二十五章 流浪寄食
第二十六章 交契——虎門晨夕
第二十七章 詩的國度
第二十八章 滴淚為墨研血成字
第二十九章 西山僻巷環堵蓬蒿
第三十章 “秦淮舊夢人猶在”
第三十一章 臘硯批書
第三十二章 安定門內養石軒
第三十三章 “傲骨如君世已奇”
第三十四章 柴扉晚煙薄
第三十五章 太平湖畔風雨高歌
第三十六章 文星之殞
第三十七章 抱恨千秋
第三十八章 傳后余音
前言
如果你想要挑選一件最困難而最值得做也最需要做的文化工作,那么我請你挑選做對中國最偉大的特異天才小說家曹雪芹的研究和評介。
我不自量力,早年挑選上這個題目,從1947年起,直到此刻,我一直為這個主題而努力工作。
你拿起的這本小書冊,便是我辛苦了四十五年的一點收獲。
這實在說不上是一種風調雨順的五谷豐登式的收獲。擺在你面前,你會覺得它很寒傖、很單薄,很不令人滿意愜懷。
這是由于我的努力不夠,能力也不高之所致。這一點自己是很清楚的,你也會看得見。
但是客觀上的困難,你卻未必能夠立即十分明白,甚至連“想象的翅膀”也是沒有多大幫助的。
困難中最大的一個,是歷史給我們準備并遺留下來的可靠的文獻資料太少太少了——這是因為,曹雪芹在世時、在身后,主要是被一般社會眼光視為不值一齒的“敗類”,他氏族中的一個“不肖”子孫。誰肯記載他的一切?又誰能估量他在中華文化史上的真位置、真價值、真意義?
理解和認識曹雪芹,不過是自從近數十年來極少數幾個肯來注意他的學者對他做了研究而開始的。這種理解與認識,毋庸諱言,還處在初級階段,還很膚淺。
在清代,少數人知道曹雪芹是誰,一般人則一無所知,甚至是否有這么一個人也是不能斷言的。
20世紀20年代之初,西方熟知的Dr.Hu Shi(胡適博士)第一次把他當作一個嚴肅的文學課題來研究,考證出此人的真實存在與家庭歷史的最粗略的梗概。此后,對曹雪芹這個人物本身(不是指《紅樓夢》這部作品)進行系統深入探討的,幾乎找不見。如李宗侗(玄伯)因發現清故宮幸存的曹氏奏折,而作了《曹雪芹家世新考》,很有貢獻,但確實只限于“家世”;他對曹雪芹本身的一切,似乎不曾也無意多下功夫。
此后,大約只有房兆楹先生在《清代名人傳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中寫了“曹雪芹”這個詞目。其所依據,即以胡考為主。西方所能知于曹雪芹的,就只有這些。
這種情況,充分說明了考察曹雪芹這件工作的難度是如何的巨大。
追述這件事,可幫助你體會:這本小書還很不理想,可是它的完成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小事一段了。
1951年7月至8月初,一份名叫《亦報》的新聞報連載了署名“余蒼”(張慧劍)的長篇文章《曹雪芹》。這可能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份關心曹雪芹的論述。雖然那時著者還只能根據胡適、李玄伯兩家的材料和見解而撰作,卻令人矚目,因為那時對《紅樓夢》的評價如何,還是個不可知數,又焉能談得到他的作者?——我提起余蒼,是為了引他的一段話。他在文章開頭不久說:
“像曹雪芹這樣的一個最為人民所熟悉的大作家,一部曹雪芹傳是不可缺少的,可是捧著這一堆零亂薄弱的資料,誰也感覺到無從下手?!?nbsp;
我相信,你知道了上述情況,然后在讀我這本拙著時會倍增興味和感慨,因為你胸中有了一個歷史尺度;沒有這個尺度,這本小書也大可不寫了。
我用書冊的形式來研究介紹曹雪芹,這次已是第三次了(1964年、1980年分出過兩種書)。雖然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我始終被一個難題困擾著,很傷腦筋。這就是,除了文獻資料極度稀缺外,還有一個寫法的困難。
“寫法還有困難?那是隨著者之意的事,愿意怎么寫,就怎么寫嘛?!边@話對于一般的傳記(包括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類)是適用的。對于我們目前的本主題來說,卻完全不是那么簡單的事了。
很難處置的困難問題是——曹雪芹的生平遭遇,是由于他的家世的特殊與政治內幕的根源所隱伏下的。不敘這些,將無法理解他后來的一切;而一敘這些,則異常的復雜曲折。結果,“家世”部分總在對比之下顯得“細致”,甚至“累贅”,給讀者一個“喧賓奪主”的感覺。
我很明白讀者的心理:“我要看的是你介紹曹雪芹;你講那么多中國清代歷史,我不感興趣?!蹦阌羞@樣的抱怨是不足為異的。
如上所述,我已努力三次了,到今還是沒有找出一個解決這個難題的好辦法。
我只能這樣建議:
一、務請你以較多的耐心去讀那些你認為是“喧賓”的部分;
二、如果你真的拿不出這么大耐心,那么只好請你把它翻過去——就找著你要讀的部分,從那兒開始。
我還要說一句實實在在的話,我非常相信:即使你“翻過去”,遲早你還會回過頭來,重新補上這一課,因為那時你自己會發現你所“選讀”的只是一種極不完備的知識。
請相信,那不是“喧賓”,不是“累贅”,那實際上倒是盡了極大努力化繁為簡了。
我寫本書,筆調與我向來的文字不盡相同。因為我早先的書,都是只以國內讀者為對象的。此次則以海外讀者(全世界各國讀者)為對象,因此不能不改變素來的筆法,甚至語式,不能純以漢文文學欣賞的傳統要求來行文措語,只可偏于平實鋪敘,務求清楚明白,同時照顧一些“可讀性”。
外國的讀者,除了漢學專家,對中國歷史文化、典章制度、生活習俗、器物名詞……恐怕都會是十分陌生的事物。如今勢須講到這些,怎么辦?不注萬難懂得,都變成“概念化”的名稱詞語,不但做不到,而且等于歪曲或“消滅”歷史真實,那是下策。多加腳注,太繁碎可厭……沒有很理想的辦法解決這種矛盾。我決定不設腳注,只隨文循事,在該處以括號加上盡可能簡明的解說。我希望這并不打斷讀者的思緒,你可以把它視為文字的一種組成部分,讀下去還覺順暢。
末后,需要說說年月與歲數的問題。我勸你相信一點:如果我把清代的人與事,都改用西方通行的“公元”與太陽歷,表面上似乎對你“方便”,實際上并非如此,都費了很大力氣“換算”的結果,會把很多的中國文化重要色彩弄得索然蕩然了——如節令的種種特異特色,民俗的豐富情趣意味,離開了中國的古老太陰歷(夏歷,今稱“農歷”),那是沒法理解與感受的!再如朝代、年號,常常是歷史政治變動的重要標志,一概換成“公元”,也就茫然難辨了。
人的歲數,中國習慣是生下來即算“一歲”,第二年是“兩歲”……如今俗稱“虛歲”。這些,你只要知道了,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問題。讀中國的歷史,應該“服從”中國的歷史真實,都改從西方習俗,我看那不是最好的介紹本主題的做法。
對于陰歷的月份,你可以暫時粗解為:比如太陽歷的二月,大約是陰歷的一月——在“數字”上大致相差“一個月”的次序。
本書所引詩文史料,都是真實的。有些近年“發現”的“新資料”是個別人偽造的,我深知其內幕,我不會引用這些東西來扭曲歷史真實。在此說明,可免讀者認為我是疏忽遺漏。
再一點就是個別地方,我為了使西方讀者了解中國的文化習俗,稍稍運用上一點兒推想和文學手法,使內容變得生動一些。細節可以是想象,基本事情是真實的。為了情節的完整性,在“佩刀質酒”這一章(第三十五章)里,我代擬了曹雪芹的一首詩——這是唯一的特例,請讀者務必記清。
考古學家掘得幾枚碎陶片,運用他們專門的學識與技藝竟能“恢復”成一個“完整”的古陶罐,實在神奇!而我呢,所有的也只是幾枚“曹雪芹的碎片”,卻要把它“恢復”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陶罐”,——你看這難不難?我“恢復”成的,畢竟是個什么?只有請讀者給以估價了。只盼望讀者勿忘一句話——介紹曹雪芹,其實就是為了介紹中華文化。這才是我這本小書的真正目的。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第二章滿漢文化的交會
(一)
世居中國東北遼東半島的滿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他們本來文化是落后的,但自從建立了大清帝國之后,突飛猛進,大踏步地追趕上來。他們的首領(后來則稱為皇帝了),很知道文化的重要——不深通漢族的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而想來統治這個古老而偉大的國家,那是不可想象的事,失敗就必然是他們武力攻打天下以后的悲劇結果。 滿族人大抵異常聰明穎慧,他們推舉的皇帝,當然是出類拔萃的英秀豪俊之才。他們建都北京(統一全國)的第一代皇帝,俗稱“順治”(1644-1661),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必須指出,順治雖然年壽不永,二十多歲即離人世,但他在文化(特別是文學)方面對清代全體官民的重要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可惜的是,這種重要影響,卻很少為后來的歷史學家們充分重視和明白揭示。
這是一個個人的問題嗎?不是的。這是中國歷史上滿漢兩大民族文化相互會面、滲透、融合、生發、變化的一個巨大的問題。正是這一點,才決定了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這位偉大的小說家曹雪芹——一位罕見的天才,一顆光芒耀目的文學巨星。
雖然清代的皇帝更為偶像神圣化,無比尊嚴,至高無上,是個政治的“辦公”首領,誰也不敢外傳他的私人生活的一切,紀載因此奇缺,可是順治作為一個“活的人”,給我們留下的點滴印象還是十分重要而且耐人尋味的。這個少年皇帝的性情有幾大特點:第一,在政治上,喜歡任用漢人文官,而不重滿族武士;第二,在文化生活上,特別喜愛漢文學和漢風俗,而日益拋棄掉了滿族舊有的好武、樸實、勤苦、嚴肅的美德,醉心于漢人的那些享樂、奢靡、聲色追求的習尚。他違背滿洲最重視的“祖宗舊制”,任性恣情,對人處事,隨意而為,而且對他的后妃,也因其喜怒而輕為廢立,雖然群臣苦諫,也不能改變他的心意。他喜歡游宴玩樂,喜歡興建宮苑,宮中的日?;ㄙM每年要高達數十萬兩“金花銀”。他的這種行徑,引起了滿族大臣舊家們的反對與憂慮。當然,從政治角度上講,這是一個少年無知的壞皇帝。但是在文化藝術方面來看,他的愛好崇尚,卻給滿族的后代們引領了一條崇文愛藝的不可扼阻的大趨向,使得有清一代的八旗滿洲人士中產生了大量的超級文學藝術家??床坏巾樦蔚圻@方面的重要作用,就會對清代的許多變化現象發生疑問而無法解答。
曹家是皇家“包衣”(滿洲語,世仆),他們這種內務府滿洲旗人(旗是編制分類,不單指血統族別,皇家奴仆雖為漢人,但屬于滿洲旗),經過幾輩人的生活實踐,早已“滿化”了。內務府籍的世家,據說其生活習俗,百分之七十已純從滿俗,只有百分之三十還保留著一些漢人的舊俗。曹家的一切,如果拋開滿族皇室的情況與宮內的習尚,那就什么也說不清認不明了。
曹家本來是個有文學遠祖的家族,而自從順治時期起,他家對文學藝術,那是更加十倍的精通與喜尚。沒有這個深厚的歷史基礎,曹雪芹的特異天才也是很難發揮其“神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