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472頁
- 開本:16開 精裝
- 出版社:吉林文史
- ISBN:9787547230787
- 作者:(戰國)王詡|總主...
導語
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家、兵家、是縱橫家的鼻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長于持身養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圕之術,獨具通天之智,王詡著的《鬼谷子(精)》一書產生于戰國中期,在世事變化無常、人際關系極其復雜的戰國時期,它是集縱橫家、兵家、陰陽家、道家等思想于一體的政治理論著作。
內容提要
王詡著的《鬼谷子(精)》,又名《捭闔策》。該書側重于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本書思想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情報學等多種學科,是一部可以被廣泛解讀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闔”、“反應”、“內揵”、“飛箝”、“忤合”、“揣摩”等游說和謀略的原則和技巧,對縱橫家學說的理論構建做出了重要貢獻。它提供的智慧與謀略至今仍對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著指導意義。
目錄
上卷
卷首語
捭闔第一
反應第二
內楗第三
抵巇第四
中卷
卷首語
飛箝第五
忤合第六
揣篇第七
摩篇第八
權篇第九
謀篇第十
決篇第十一
符言第十二
下卷
卷首語
本經陰符七術
持樞
中經
縱橫派人物小傳
姜尚傳
范蠡傳
蘇秦傳
張儀傳
張良傳
陳平傳
諸葛亮傳
趙普傳
劉基傳
前言
《鬼谷子》,又名《捭闔策》。據傳是由鬼谷先生后學者根據先生言論整理而成。該書側重于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豆砉茸印饭灿惺钠?,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轉丸》《怯亂》已失傳。
根據西漢司馬遷的記載,鬼谷子是一位隱士,蘇秦、張儀師從于他?!妒酚洝ぬK秦列傳》說蘇秦“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史記·張儀列傳》也說張儀“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揚雄《法言·淵騫篇》也說:“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余年?!彼抉R貞《史記索隱》:“鬼谷,地名也。扶風池陽、潁川陽城并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綜合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鬼谷子,姓名里族不詳,戰國時人。因隱居于鬼谷,故號鬼谷先生。蘇秦、張儀拜他為師,有“捭闔”之術,又有陰符七術,為縱橫家之鼻祖。
《鬼谷子》一書最早見于《隋書·經籍志》:“《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子,周世隱于鬼谷?!币环N觀點認為《鬼谷子》闡述了戰國縱橫家所崇尚的權謀策略和言談辯論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后世流傳的仁義道德大相徑庭。該書也因此常受人詆毀。另一種觀點認為《鬼谷子》一書講的是術?!暗馈薄靶g”常常并稱。“道”是指天地萬物所遵循的規律。符合規律即為德。違背規律即為不肖?!靶g”是指方法、手段。方法、手段本身并沒有對錯善惡之分。關鍵看使用者的目的是善是惡。因此說《鬼谷子》一書論述的只是方法,本身并無正邪之分,關鍵在于后人如何運用。
《鬼谷子》一書“摩”篇中明確指出:“夫事成必合于數,故日道數與時相偶者也?!币馑际钦f:道德、謀略、天時三者合一才能成事。還提出“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于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意思是說:所謂“主事日成”的秘訣在于,君主積累德行,百姓安居樂業,卻不知道自己樂在其中;君主積累善行,百姓也遵循善行,而不知為什么要這樣做,天下人將這樣的君主稱為神明?!爸鞅談佟钡拿卦E,常在于不發生沖突,不耗費精力,而百姓不知不覺地就服從,也不恐懼,天下人將這樣的主將稱為神明。本書的“符言”篇更是拿出專章來論述君主的治國之道,對為政者諄諄教導,先后指出:君主應該具備安詳、從容、正直、平和等修養;君主應該明察秋毫;君主應該察納雅言;君主一定要賞必信,罰必正;君主應該知道天時、地利、人和是什么;君主行事應該遵循天地之大道,方可長久;君主應該通達世間一切事理;君主應該借助民眾的眼耳心洞察世間變化;君主必須敦倫盡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鬼谷子》一書的指導思想并沒有偏離仁義大道。該書成于戰國時期,可謂生于亂世。書中闡述的一些游說之術、處世方法、陰謀陽謀都是應亂世而生的。實際上這是一種教人們如何在亂世中運用圣人之道成就大業的權宜之計。
戰國時期,蘇秦以合縱之術統領六國,共同抗秦,佩六國相??;張儀以連橫之術瓦解合縱,為秦統一六國立下不朽功勞。他們能有這樣的成就,或許正是由于晤到了鬼谷子教誨中的游說之術的精髓。
我們閱讀,首先應該將這部經典的位置擺正,用積極的眼光來看待其中的陰謀詭道,時刻不要忘記,一切謀略皆以德行為前提。德為本,謀為末。舍棄道德,只運用謀略,以此為成大事的手段,這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本書在《鬼谷子》存世十二篇之外,還附有《本經陰符七術》(簡稱《本經》)《持樞》《中經》三篇,有學者認為所附三篇非鬼谷子所著,說的是修養身心的方法,可作為前面游說之術的基礎。讀者可以輔助閱讀。
另外,為了方便廣大讀者閱讀,編者在原文的基礎上加入了提示、注釋、·翻譯、評析、歷史故事等附加內容。要著重指出的是,《鬼谷子》一書成書年代久遠,語言古奧艱澀、意蘊深遠。不同的讀者,乃至同一位讀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閱讀此書的體會都會有所不同。本書譯文作為閱讀提示,僅代表一家之言,權且拋磚引玉,歡迎廣大讀者來信商榷探討、批評指正。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蘇秦從燕之趙始合縱
【原文】
蘇秦從燕之趙,始合縱,說趙王日:“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賢大王之行義,皆愿奉教陳忠于前之日久矣。雖然,奉陽君,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賓客游談之士,無敢盡忠于前者。今奉陽君捐館舍,大王乃今然后得與士民相親,臣故敢獻其愚,效愚忠。為大王計,莫若安民無事,請無庸有為也。安民之本,在于擇交,擇交而得則民安,擇交不得則民終身不得安。請言外患:齊、秦為兩敵,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謀人之主,伐人之國,常苦出辭斷絕人之交,愿大王慎無出與口也。
“請屏左右,白言所以異,陰陽而已矣。大王誠能聽臣,燕必致氈裘狗馬之地,齊必致海隅魚鹽之地,楚必致橘柚云夢之地,韓、魏皆可使致封地湯沐之邑,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效實,五伯之所以復軍禽將而求也;封侯貴戚,湯、武之所以放殺而爭也。今大王垂拱而兩有之,是臣之所以為大王愿也。大王與秦,則秦必弱韓、魏;與齊,則齊必弱楚、魏。魏弱則割河外,韓弱則效宜陽。宜陽效則上郡絕,河外割則道不通。楚弱則無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計也。夫秦下軹道則南陽動,劫韓包周則趙自銷鑠,據衛取淇則齊必入朝。秦欲已得行于山東,則必舉甲而向趙。秦甲涉河逾漳,據番吾,則兵必戰于邯鄲之下矣。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
“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如趙強。趙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燕固弱國,不足畏也。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趙。然而秦不敢舉兵甲而伐趙者,何也?畏韓、魏之議其后也。然則韓、魏,趙之南蔽也。秦之攻韓、魏也,則不然。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蠶食之,傅之國都而止矣。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韓、魏臣于秦,秦無韓、魏之隔,禍中于趙矣。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
“臣聞,堯無三夫之分,舜無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卒不過三千人,車不過三百乘,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敵國之強弱,內度其士卒之眾寡、賢與不肖,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節,固已見于胸中矣,豈掩于眾人之言,而以冥冥決事哉!
“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國并力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見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見臣于秦。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橫人者,皆欲割諸侯之地以與秦成。與秦成,則高臺,美宮室,聽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軒轅,后有長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與其憂。是故橫人日夜務以秦權恐繩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計之也。
“臣聞,明王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故尊主廣地強兵之計,臣得陳忠于前矣。故竊本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六國從親,以擯叛秦。令天下之將相,相與會于洹水之上,通質刑白馬以盟之。約日:‘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食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