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16頁
- 開本:16開 平裝
- 出版社:中央編譯
- ISBN:9787511731692
- 作者:編者:陳曉輝
導語
陳曉輝、一路開花等編著的《書卷里的景致》精選林清玄、林振宇、〔美〕鮑勃·帕克斯、〔英〕瓦爾特·保科等幾十位國內作家、名家在《讀者文摘》、《青年文摘》、《瘋狂閱讀》、《中學生》等名刊上發表的精美文章。作品充滿哲思和感動:或擷取生活中的細節,以小見大;或寫下某些被我們完全忽略卻兀自綻放的另一種精彩人生。那些似曾相識的小故事,那些毫不起眼的點滴,在作者的筆下變成唯美的、充滿詩意的文字,給讀者帶來偶然的頓悟與“悅讀”的享受。
內容提要
陳曉輝、一路開花等編著的《書卷里的景致》是“最美文”1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均從《讀者文摘》、《青年文摘》、《瘋狂閱讀》《中學生》、《語文報》等名刊中精選60篇精美文章。書中那細膩的筆觸總能在不經意間撥動你的心弦,總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歷練人的性情,厚實人的底蘊,每一個故事都意味深長,使回味無窮,一篇篇智慧火花的文章,為心靈打開了一扇扇的窗戶。
本書會讓讀者看到,讀書的重要性,它會告訴你,讀書有更多的可能,思考有更遠的角度,解析有更新的元素。書也能讓我們安靜下來有自己心靈的收獲,書永遠人們真摯友好的朋友。
媒體推薦
當你想要退縮的時候,當你想要放棄的時候,當你不知道為什么而奮斗的時候,你需要看看這本書。那些修心的故事,會帶給你勇氣和智慧,助你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青年文摘》付江
正在經歷的孤獨,我們稱之為迷茫;經過的孤獨,我們稱之為成長。面對生活的殘酷與壓力,我們能否從容前行?希望這本書能給你帶來一些新的力量,讓你鼓起勇氣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瘋狂閱讀》趙耕
每個人面前都有一條未知的路,生活和機遇也許會讓我們走上不同的岔路。但請相信,你的態度和性格最終還是會把你引到那條成功的路上。那么如何成功,就從這本書看起吧。
——《中學時代》陳琛
寫給獨自在都市中奮斗的你,你若不勇敢,誰替你堅強?感謝淚水、感謝挫折、感謝我一直堅持,從未放棄。篇篇佳作,激勵無數人,帶你穿越低谷、走過泥濘,今天的淚水,將會是你明天的成長。愿所有的負擔都變成禮物,愿所有受過的苦都能照亮前方的路。
——《遼寧青年》岳抒青
目錄
第一輯 一個人的青春戰役
眼睛值錢(文/林清玄)
一個人的青春戰役(文/冠豸)
陳忠實的三大愛好(文/姚秦川)
雪人(文/〔美〕鮑勃·帕克斯 龐啟帆編譯)
時間去哪兒了(文/孫道榮)
1%+3%(文/劉代領)
達仰的教誨(文/侯擁華)
尷尬的背誦(文/林永英)
林非讀書興趣探源(文/思想者)
中國人應該怎樣讀書(文/林振宇)
心若亡,書則遠(文/納蘭澤蕓)
第二輯 用文字裝點人生的絢麗
閑讀書與讀閑書(文/守望蒼天)
迎著書卷的朝陽走路(文/納蘭澤蕓)
我等的不是一個人,而是萬千時光(文/雪炘)
網絡時代的1分鐘(文/何國威)
騰點時間看地圖(文/林玉椿)
知識即是道(文/振宇)
學而時習之(文/心若蓮花)
用文字裝點人生的絢麗(文/袁恒雷)
告別靜音學習(文/蓮葉深深)
第三輯 知識是奮飛的翅膀
深的傷害永遠是:語言(文/郭龍)
差生也能造原子彈(文/〔美〕約翰·菲利普斯龐啟帆編譯)
我這些年的離奇同桌(文/代孔勝)
在青春里呼嘯而過的倒灑金泉(文/何東)
贏在奔跑過程中(文/蓮葉深深)
知識點亮人生(文/林子)
告訴你一個秘密(文/馬朝蘭)
知識是奮飛的翅膀(文/美麗人生)
自卑窗外有花叢(文/王萬龍)
李宗吾怎樣讀書(文/小草)
只有努力,沒有奇跡(文/〔英〕瓦爾特·保科 龐啟帆編譯)
師曠妙語勸說平公學習(文/張素燕)
第四輯 大師的雅量
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文/清露晨流)
大師的雅量(文/崔鶴同)
大師的善念(文/春秋)
赤橙黃綠是生活(文/小菁)
孩子為什么輸不起(文/張宏濤)
《小時代》引發的戰爭(文/阮小青)
學習是一種能力(文/好彩自來)
林非先生的讀書心態(文/犟松)
梁實秋的“釘子精神”(文/姚秦川)
一塊雞骨頭(文/〔澳大利亞〕涅爾·郝利 龐啟帆編譯)
第五輯 誰解書中味
知識改變氣質(文/林振宇)
落于信紙上的悠然時光(文/冷焰)
花影深深上枝頭(文/羅靜)
阿加西斯教授的觀察課(文/〔美〕塞繆爾·H·斯卡德龐啟帆編譯)
要的就是“過”(文/張云廣)
輸不起的章子強(文/安心)
倒數十名進世界名校的秘密(文/張嘉芮)
百歲因書駐青春(文/錢靈蕓)
誰解書中味(文/思想者)
第六輯 書卷里的景致
開卷并非皆有益(文/飛龍在天)
文字的力量(文/姚秦川)
只管耕耘,莫言收獲(文/佳音)
當“面子”成為“里子”時(文/段奇清)
少女夏洛洛的軼聞囧事(文/瓊雨海)
青春里的廣告時間(文/鄭亞瓊)
書卷里的景致(文/顧曉蕊)
手寫的運氣(文/散風落涯)
借書往事(文/林雙雙)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心若亡,書則遠
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一年平均每人讀64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1本書都讀不到!上海在中國內地讀書量排名第一,但也只有人均8本。
一年讀不到1本書!一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竟然成為世界上年閱讀量幾乎墊底的國家!實在是令人吃驚并汗顏!
當被問及讀書少的原因時,絕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沒時間!”
可是,每個人捫心自問一下,果真忙得擠不出一點讀書的時間嗎?
其實,只要每天能擠出15分鐘讀書就可以,來算筆賬,看看我們一年
能讀多少書?
一般人一分鐘讀300字不在話下,那么15分鐘就能讀4500字,一星期7天就能讀31500字,一個月30天就能讀126000字,一年365天就能讀1512000字。一本書如果按10萬字來算,我們一年就少能讀15本書。
一年15本書,雖然不多,但相較于一年不足1本書,是不是已經很好了?
人生有三樣東西別人拿不走,一是吃進肚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里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這里的“讀進大腦的書”其實指的就是知識或智慧。讀書有多重要?且拋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種稍顯“陳腐”的觀念不說,但讀書的確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其實就是這個人的閱讀史。
正如溫家寶總理有一次在與年輕人交流時,鼓勵大家多讀書,他說:“書,本身可能改變不了世界,但是讀書卻可以改變人生,而人,卻可以改變世界。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讀書就可以改變世界。”
世界上人均讀書多的猶太人有個習俗,就是嬰兒出生時,母親就會在《圣經》上滴上一滴蜂蜜,然后給嬰兒舔嘗《圣經》上的這滴蜂蜜,意在告訴孩子:書是甜的,以后一定要愛讀書!孩子長大一些,要進行啟蒙教育了,母親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們家著火了,逃命的時候你將帶著什么?”如果孩子說是錢、珠寶、鉆石之類的東西,母親會糾正他,并告訴孩子要帶的是書,也就是智慧。母親會說,你要永遠攜帶在身上的不是錢,不是鉆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會永遠跟著你。
猶太人對書,也就是對智慧的重視甚至可以用虔誠來形容。在猶太人的生活里,唯有讀書不受任何宗教戒律的限制。這一點,從猶太人“安息日”只允許讀書可見一斑。
猶太歷每周的第七日(自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為安息日,猶太人謹守安息日為圣日,不許工作,不許娛樂,猶太人開的一切商店、飯讀書,并且唯有書店是正常營業的。所以,每當安息日,書店里滿是靜悄悄讀書和買書的人,那樣的書香氛圍,令人動容。
這樣一個重視智慧的民族,人口總數不足世界的五百分之一,獲諾獎的人數卻占總獲獎人數的五分之一。截至2008年,共有164位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
說猶太人多災多難,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多少年來,萬千猶太人被迫害驅逐無異犬雞,二戰中更是遭到納粹的血洗甚至種族滅絕!5000年的民族史,就有2000多年流離失所。在流浪天涯時,他們沒有權力,沒有地位,沒有庇護,他們就是憑著自己的智慧和雙手,開創一片天。
可是,就是在這樣的災難面前,猶太人卻涌出了那么多如雷貫耳的名字:耶穌、愛因斯坦、馬克思、弗洛伊德、畢加索、高爾基、洛克菲勒、海涅……
究其原因,讀書,功不可沒!
既然讀書如此重要,為何我們卻發現,在經過數十年的掃盲與教育普及的中國,識字的人的確多了,但讀書的人卻更少了。這是一個令人痛心并值得深思的現象。
的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在一段時期內“讀書無用論”有抬頭趨勢,但人們必須看清,那只是特定時期內的短暫現象,永遠也改變不了“讀書改變人生,知識改變命運”這一亙古真理。
就算是李嘉誠,雖然他因為家貧小時候沒上過幾年學,但他一生從未間斷過讀書和學習。通過不斷的讀書學習,他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通過讀書來不斷掌握知識、增強本領、開拓創新,讓他始終立于商場不敗之地。
讀一本好書所汲取的智慧,會給人帶來力量、安全和幸福。一個社會的整體內在力量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取決于這個社會的全體民眾智店、娛樂場所都一律停業,交通中斷。每個人都必須在家中“安息”和祈禱,不能走親訪友,更不能外出游玩。但唯有一件事是例外,那就是慧之根扎得深還是淺。至于絕大多數人將讀書少的原因歸咎為三個字:“沒時間”,是真的沒時間嗎?
想起那個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小故事。一位老師在課堂上,往一個小瓶里裝石子,裝滿后問學生們:“瓶子裝滿了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裝滿了!”老師不作聲,抓起一把沙子慢慢裝進了瓶子,老師又問:“滿了嗎?”學生答:“滿了!”老師不作聲,又用勺子舀了一勺水慢慢倒了進去。水倒進去后,老師看著同學們意味深長地說:“這就像我們的時間一樣,許多同學抱怨時間不夠用,其實是你自己沒有充分發掘罷了!”
許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但真正懂得并牢記在心的并不多。
“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其實這“三余”也就是零碎時間的累積,正如達爾文說的那樣:“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時間,就算是每天有五六分鐘,如果好好利用起來,一樣可以有很大價值。”
據說在美國印鈔廠處理金粉車間的地板上,有一個木格子,這個木格子的功能就是承接處理金粉時落下的金粉碎屑。每次落下的金粉碎屑很少,但日積月累,每年竟接了價值上萬美元的金粉。
這些金粉碎屑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零碎時間,等開飯的幾分鐘,等車的幾分鐘,等朋友的幾分鐘……這些幾分鐘時間就像一顆顆小水珠,如果任其分散,它就會蒸發掉,變成水霧飄散;但如果積聚起來,就可以匯成小溪,變成河流。
你能想到,《湯姆叔叔的小屋》是哈麗特·斯特夫人在做家務的間隙里完成的嗎?你能想到,朗費羅翻譯但丁的《地獄》,是利用每天等待咖啡煮熟的10分鐘時間嗎?
再如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女作家艾麗絲·門羅,她是2013年文學天空中飛過的一只雁。這只雁在她發已成雪的82歲時,榮獲文學領域的高榮譽。從少女時代就喜愛文學的門羅,命運卻讓她20歲便嫁為人婦,接下來成了四個孩子的媽媽。生活的陡然重負與照顧幼小孩子們的忙亂,幾乎蠶食了她所有的年輕歲月。然而,她那顆對于文學的熱愛之心,卻猶如一只不死鳥,緊緊抓住那似乎漸行漸遠的文學夢。常常,深夜的時候,她照顧孩子們都睡下,忙碌了一整天的她抓起紙筆,伴隨著孩子們的小呼嚕聲寫幾句;燒菜的間隙,再趕緊寫幾句;在烤面包時,她也等在烤爐前寫幾句……
這位年輕的媽媽,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她那顆文學之心卻從來都未曾徹底萎蔫過,她充分利用起所有的零散時間,頑強地拓展著自己的紙上空間。她的獲獎,看似突然,實則必然。她就像一只蟬,在數十年里,在零碎的時間里積蓄著力量,寂寞地堅持,再堅持,然后蛻變,成為一只在枝頭高高鳴唱的蟬。
我們明白了,點滴的零碎時間真的能鑄就不凡。就像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時的座右銘說的那樣:“百丈之臺,其始則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焉,四石以至千萬石焉,學習亦然。今日記一事,明日悟一理,積久而成學。”
而我們呢,當說到“讀書”時,就會從嘴里冒出一個字:“忙!”就算日理萬機如溫家寶總理,也是每天無論多忙,睡覺前一定看書一個小時。
試問,你真的比國家總理還忙嗎?
溫總理曾說:“也許有人會說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一個人一天總可以抽出半個小時讀三四頁書,一個月就可以讀上百頁,一年就可以讀幾部書。我希望看到人們在坐地鐵的時候能夠手里拿上一本書靜靜閱讀。”
讓我們靜下心來,看看兩個字吧。
一個是“忙”—“心亡為忙”。
忙得失去了自我,忙得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忙得只剩下機械的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心都死了,這樣的“心亡”,這樣的“忙”,是多么的悲哀。
一個是“盲”—“目亡為盲”。
問問自己,你有多久沒有在夜晚抬頭看看天上的星星與圓月了?你有多久沒有停下來看看一朵小花上晶瑩的露珠了?你有多久沒有看看親人愛人或朋友臉上的笑意了?
如果捫心自問后有了悚然而驚的感覺,那么從現在起,抽幾分鐘時間,捧讀一本好書吧。
當珠玉般潤澤的顆顆漢字,將智慧與知識的芬芳慢慢浸入你的心時,你會發現,自己忽然變得呼吸均勻。而你那顆長久缺氧幾近窒息的心,也開始漸漸舒展。
你會發現,凡世的明亮與幸福,就如清亮的溪澗,在你心里,汩汩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