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porn成人-久久综合久久伊人-色欧美在线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快鸭|www.yoyo521.com

大學中庸(精)/中國文化文學經典文叢

導語    曾參、子思著的《大學中庸》包括《大學》和《中庸》兩部書。     《大學》提出了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而具有由“內圣”而“外王”的重要意義。《中庸》強調“誠”,把“誠”視作思想體系的最高范疇,將對“誠”的追求作為“人道”的準則

39.80原價¥45.00元
庫存 10000
  • 頁數:472頁
  • 開本:16開 精裝
  • 出版社:吉林文史
  • ISBN:9787547230268
  • 作者:(春秋)曾參//(戰..

導語

    曾參、子思著的《大學中庸》包括《大學》和《中庸》兩部書。 
    《大學》提出了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因而具有由“內圣”而“外王”的重要意義。《中庸》強調“誠”,把“誠”視作思想體系的最高范疇,將對“誠”的追求作為“人道”的準則,同時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與認知方法。

內容提要

    曾參、子思著的《大學中庸》包括《大學》和《中庸》兩部書。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宋代理學家朱熹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為“四書”。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何謂“中庸”?漢儒鄭玄說“名日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最通俗的解釋即去兩端,取中間;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說法,即其師程頤所說的“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目錄

大學
  第一章  大學之道
  第二章  《康誥》曰
  第三章  湯之《盤銘》曰
  第四章  《詩》云
  第五章  子曰
  第六章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
  第七章  所謂誠其意者
  第八章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第九章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
  第十章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
  第十一章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
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
  第七章  子曰:人皆日“予知”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
  第十章  子路問“強”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隱行怪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費而隱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遠人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為德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
  第十八章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第二十章  哀公問政
  第二十一章  自誠明,謂之性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
  第二十五章  誠者,自成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誠無息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堯舜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
  第三十三章  詩曰:衣錦尚綱
經典名句
相關故事

前言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大學》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觀的進一步擴展。這種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懷抱積極的奮斗目標,這一修養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觀為主要內涵的。三綱八目又有階級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義對君主的政治要求和倫理標準;“格物”“致知”等八條目是在修養問題上要求與三綱領中的政治理念和倫理思想相結合。
    《大學》作為《禮記》中的一篇,它對于漢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啟發。特別是到宋代理學勃興后,借助科舉的力量,又使它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宋以后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受到《大學》的影響。《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還強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大學》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唯一標準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人世,注重自身修養,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一,對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宋代理學家朱熹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為“四書”。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何謂“中庸”?漢儒鄭玄說“名日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最通俗的解釋即去兩端,取中間;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說法,即其師程頤所說的“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儒家把“中庸”看成是一個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亦被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宋前廢帝——劉子業
    暴君案列:斬其首,斷其肢,掏出腸胃,挑取眼球后用蜜汁浸泡,稱之為“鬼目粽”
    大明八年(464)五月,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因病去世。當天,十六歲的太子劉子業在群臣的簇擁下,舉行了登基儀式。這位皇帝只在位一年多,即被殺,終年十七歲。因為既無廟號,又無謚號,故史稱“前廢帝”。
    劉子業即位不久,即開始了對父親的報復。他首先下令廢掉孝武帝大明五年所立南北二馳道和孝建年間以來所改的制度,仍依文帝元嘉時所定制度。不僅如此,他還乘機譏諷父親孝武帝。有一次,他請人在太廟為祖宗畫像,見到武帝劉裕像,稱贊:“好一個英雄,生擒數天子!”見文帝劉義隆像,說“這位也不錯,但晚年不幸為兒子砍了頭去。”見劉駿像,則斥責畫工:“這位是個酒糟鼻,為何不畫上?”并命人立即補上。
    顏師伯是劉駿重用的大臣,多年居權要之職。他驕奢淫逸,目空一切,深遭衣冠之族的嫉恨。劉子業先拿他開刀,下詔任顏師伯為尚書左仆射,免去其衛尉卿、丹陽尹之職,使其有職無權又以吏部尚書王或為尚書右仆射,分其權任。顏師伯這才知道小皇上不可小看,心中恐懼起來。劉子業殺掉戴法興,舉朝震懾,諸大臣各不自安。顏師伯與柳元景密謀,欲廢掉小皇帝,另立劉義恭。柳元景因久未定謀,便去找沈慶之討主意。沈慶之送走柳元景后,思忖自己與劉義恭的關系一直不是很親密,立劉義恭為帝非他所愿;劉駿遺詔中讓沈慶之參決大事,而顏師伯卻專斷朝政,為他所恨。經過考慮,沈慶之斷然向劉子業告發了柳、顏二人之謀。接到沈慶之的告發后,劉子業馬上親帥羽林軍抓獲劉義恭,斬其首,斷其肢,掏出腸胃,挑取眼球后用蜜汁浸泡,稱之為“鬼目粽”,劉義恭的四個兒子也同被殺害。捕殺劉義恭的同時,劉子業又派人詔召柳元景,并派全副武裝的士兵隨后趕到,柳元景從容受戮,他的八個兒子、六個弟弟及諸侄也慘遭殺身之禍。顏師伯在道路上被抓,立被斬首,六個兒子也遭受牽連被殺。
    劉子業誅殺了幾位顧命大臣后,膽壯氣粗,改元景和,開始親理政務。此時,他仍有一事放心不下:劉義恭九歲的世子伯禽為潮州刺史,不殺恐怕留下后患。于是,他派人前去殺害了伯禽。從此以后,劉子業便肆無忌憚地施行暴政,視朝廷公卿大臣皆如奴隸,隨意捶打折磨。
    新安王劉子鸞當年因生母殷貴妃而得父親劉駿寵愛,引得劉子業切齒痛恨。劉子業得勢之后,馬上派人去賜劉子鸞死。年僅七歲的劉子鸞臨死時,悲憤地對左右說:“愿我來世不要再生于帝王之家。”劉子鸞的同母弟六歲的南海王劉子師和同母妹也同時遭害。劉子鸞兄妹三人死后,劉子業猶覺不解恨,命人掘殷貴妃墓,又要掘埋葬劉駿的景寧陵。太史以掘景寧陵于他不利為由加以勸阻,方才罷休。當初殷貴妃死后,謝莊為其做誄文,其中有“贊軌堯門”之句,劉子業認為是謝莊有意將殷貴妃比為鉤弋夫人,欲下令將其殺害。有人勸道:“死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樣的,痛苦也只是瞬間之事。謝莊生而享盡富貴,不知天下的勞苦,現在將他關在尚方,使他嘗嘗天下之苦,然后再殺他也不晚。”劉子業聽了這番話。正對了他以折磨人為樂的脾性,于是下令將謝莊關在獄中。謝莊在尚方獄中受盡磨難,直到劉子業被殺后才獲釋放。
    為姐姐淫亂的事情,劉子業殺了她的丈夫寧朔將軍何邁。誅殺何邁之后,料定沈慶之必來人諫,便先派人關閉青溪上的幾座橋,不讓沈慶之進宮。沈慶之聽說何邁之事后,果然前去請求面見劉子業,但多處碰壁,只好失望而歸。為了徹底堵住這位好諫諍的老臣的嘴,劉子業派沈慶之的堂侄沈攸之賜給他毒藥,讓他自盡。沈慶之拒絕飲藥,沈攸之便將他殺死。沈慶之的兒子、侍中沈文叔對弟弟、中書郎沈文季說:“我能死,你能報!”說完拿起賜給沈慶之的藥一飲而盡,當場死亡。沈慶之的另一個兒子、秘書郎沈昭明也自縊而死。沈文季見父兄轉眼之間相繼喪命,大吼一聲,揮刀躍馬沖出包圍,脫身而去。為掩人耳目,劉子業對外詐稱沈慶之年老病亡,贈侍中、太尉,謚曰“忠武公”,又為他舉行了隆重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