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46頁
- 開本:16開 精裝
- 出版社:工商聯
- ISBN:9787515818351
- 作者:編者:張體//連山
導語
張體、連山編著的《圖說經濟學(精)》選取經濟學發展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作為端口,記錄經濟學大師的人生歷程,闡釋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圖文全解,注重科學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的統一,營造一個具有豐富文化信息的多彩閱讀空間,清晰呈現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并將經濟學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靈活地聯系起來,讓讀者在輕松的氛圍中明白深奧的經濟學理論。無論是對經濟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還是專業學者,都可以從中汲取經濟學的智慧與靈感,進而以經濟學的視角指引生活,擁有美好人生。
內容提要
經濟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實用科學,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的一門學科。為了幫助讀者高效地掌握必需的經濟學知識,張體、連山編著的《圖說經濟學(精)》采用更為直觀的圖文呈現手法,將科學的體例、生動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有機結合,帶你步入經濟學殿堂。
目錄
上篇 經濟學的故事
第一章 經濟學起源
經濟起源——生活就是這樣開始的
分工——一個人不能什么都做
產品交易——獵物與罐子的“偶遇”
經濟合同——刻在泥板上的協議
貨幣的產生——交換行為的產物
市場的產生——價格取決于供求關系
第二章 古典經濟學
布阿吉爾貝爾——土地是一切財富的源泉
《經濟表》——魁奈的經濟循環系統
大衛·休謨——自動均衡國際貿易論
亞當·斯密——不朽巨著《國富論》
馬爾薩斯——特殊的古典經濟學家
第三章 政治經濟學
威廉·配第——“政治經濟學之父”
薩伊——“闡述財富的科學”
李嘉圖——政治經濟學的實踐者
李嘉圖學派的解體——新陳葡萄酒價格之爭
巴斯夏寓言——服務價值論
第四章 社會主義思潮
路易·布朗——國家社會主義創始人
圣西門——實業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
傅立葉——和諧的“法郎吉”
西斯蒙第——為人類謀幸福的學說
歐文——新拉納克試驗田
馬克思的《資本論》——點亮人類幸福的圣火
第五章 邊際主義
門格爾——吃第一塊牛肉與第三塊牛肉的感覺不同
龐巴維克——價值論與市場價格
克拉克——邊際生產力
帕累托最優——蘋果與梨的組合
馬歇爾——劃時代著作《經濟學原理》
第六章 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革命序曲——羅斯福新政
理論的準備——“投機家”凱恩斯
凱恩斯的《通論》——經典著作
凱恩斯定律——有效需求
相對收入說——消費比較
利息——放棄流動偏好的報酬
第t章 貨幣主義
弗里德曼——貨幣主義的代表
貨幣數量論——關閉貨幣水龍頭
國際貨幣體系——黃金美元金本位制
奧肯定律——失業率與GDP的增長率
國家的資本流向——對外舉債與債務危機
橡膠股票風潮——舉債投機
第八章 新制度經濟學
凡勃倫——制度是一種“社會習慣”
康蒙斯——“法院的看得見的手”
加爾布雷思——“開放式的經濟學”
繆爾達爾——循環積累因果聯系
科斯定理——牛走失后的設想
下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第一章 不可不知的經濟學原理
魚和熊掌之間的權衡取舍
兩堆稻草問餓死的驢子:機會成本
我們只看最后新增的一個
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的區別
獵狗追兔子的啟示
生活中的黃金搭檔
開放比封閉更美好
第二章 供需:推動價格變化的神奇力量
供需機制:經濟學的永恒話題
欲望與供給的永恒矛盾
生產多少,市場說了算
價格越高,需求越少
薄利不一定能夠多銷
能源供給緊張的背后
第三章 價值:“值不值”與“貴不貴”
價值規律,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有用的物品,為什么不值錢
價值悖論,鉆石比水更有價值
有了你我之別,商品才有價值
你認為它貴重,它就是無價之寶
飯是最后一口才吃飽的
第四章 價格:買賣雙方的妥協
在討價還價中走向均衡
是什么決定了商品的價格
在售價之外,你注意到了什么
最高限價,價格天花板
支持價格給誰帶來了實惠
東西越貴,越愿意去買
第五章 市場:看不見的手
分工與交換催生了市場
不是所有的物品都是商品
市場的神奇作用
分工合作帶來效率革命
經濟學有只“看不見的手”
從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
真實總是隱藏在我們背后
市場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人無信不立,商無信不興
第六章 消費行為:消費者在為誰埋單
拿瓶礦泉水去麥當勞吃漢堡
你注意到自己的消費慣性了嗎
物價漲跌中的消費決策
你被價格歧視了嗎
怎樣搭配才能花錢最少
超前消費,悠著點
免費的誘惑實在太大
小心身邊的消費陷阱
第七章 貨幣:金錢如糞土嗎?
認識孔方兄——貨幣起源
貨幣為什么能買到世界上所有的商品——貨幣功能
為什么貨幣符號能當錢花
“無腳走遍天下”
貨幣的“規矩”
“錢”也能惹出大禍
裝錢的筐比錢更值錢
第八章 利率:神奇的指揮棒
神奇的指揮棒
利息收人趕不上物價上漲
最神奇的財富增值工具
儲蓄也要收稅
利率變動影響了誰l
預期通貨膨脹率與利率的關系
低風險的賺錢方法
第九章 理財:用今天的錢打理明天的生活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個人理財,理性第一
如何才能愜意地生活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合理避稅也是一種理財方式
豐足不奢華,愜意不張揚
選擇最合適的理財計劃
前言
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各種具體活動以及他們如何合理安排更宏觀的事務,比如國家大事乃至全球經濟。它的理想是幫助人們作決定,讓人們生活更理性……經濟學有解決一切問題的潛質。”經濟學所涉及的范疇既包括政策制定者如何“經國濟世”的大謀略,也包括一家一戶怎樣打醋買鹽的小計劃。可以說,經濟學是一門生活化的學問。懂得一些經濟學知識,可以幫助你在生活中輕松地做出決策。
事實上,經濟學并不是一門艱澀難懂的學問。在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眼中,“經濟學是一門迷人的科學,最令人著迷的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如此簡單,只要一張紙就可以寫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在其著作《經濟學》中曾用一輛汽車解釋全部的經濟學道理。薩繆爾遜則開玩笑說,如果能教會鸚鵡說“需求”和“供給”這兩個詞,這只鸚鵡就可以成為一個經濟學家。
由此看來,經濟學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經濟學研究的是我們身邊的世界,它揭示的是復雜世界背后的簡單道理。經濟學,其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給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世界的平臺、分析世界的方式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我們今天處在一個撲朔迷離而又快節奏的社會里,用經濟學的眼光和方法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會讓一切事物真實地呈現在自己面前。
本書選取經濟學發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作為端口,記錄經濟學大師的人生歷程,闡釋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圖文全解,注重科學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的統一,營造一個具有豐富文化信息的多彩閱讀空間,清晰呈現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并將經濟學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靈活地聯系起來,讓讀者在輕松的氛圍中明白深奧的經濟學理論。無論是對經濟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還是專業學者,都可以從中汲取經濟學的智慧與靈感,進而以經濟學的視角指引生活,擁有美好人生。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于,采用生活化的語言,將經濟學內在的深刻原理與奧妙之處娓娓道來,讓讀者在快樂和享受中,迅速了解經濟學的全貌,輕輕松松地獲得經濟學的知識,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用經濟學的視角和思維觀察、剖析種種生活現象,指導自己的行為,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難題,更快地走向成功。讀過本書,你就會發現,經濟學一點也不枯燥難瞳,而是如此貼近生活,如此有趣,同時又是如此實用。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山腳部落的男子想了想,覺得這個方案可行,只是己方付出的勞動要多一些,對方付出的少一些,平分不太合適,畢竟自己部落的食物也非常緊張。
異族部落的男子看出了對方的疑慮,回過頭來跟自己的同伴商量:不然這樣,我們再附加一些產品,讓對方將鹿分給我們一半。同伴們表示同意。于是,一個異族部落男子拿了一個物件過來,這個東西形狀高高的,中間鼓著向外凸出,頂端光滑、圓圓的口徑,表面還繪制了各種圖案花紋,很好看。
山腳部落沒有這種東西,所以部落的男子也沒見過這種東西,不明白這個東西是干什么用的。異族男子看出他們的疑惑,就帶他們來到湖邊,俯下身子,用這個物件盛了一些水,并舉到嘴邊喝起來。山腳部落的男子立馬明白其中的意思,爽快地答應了對方男子的請求——雙方將野鹿平均分割,帶好獵物回了各自的部落。
回到山腳的男子們,把獵物放下,趕緊把從異族男子那里得來的東西拿出來給族人看,大家好奇地圍著看。打獵歸來的男子給大家演示這個東西怎么用,同樣,族人也是十分驚奇和喜歡,于是這只神奇的東西被族長命名為罐子,并讓做飯最好的人用來裝水和糧食。顯然,這個罐子很有實用性,可是山腳部落的人們自己不會制作罐子,所以罐子就無法被更多地利用到生產生活中。這時,有人提議,不如拿著獵物回到當時與異族部落男子遇到的地方,看看是否有機會能與他們進行交換,拿回來更多的罐子。這個意見得到大家的認可,第二天,還是上次打獵的幾個男子,背著一些獵物按照原來的方向,去往了湖邊部落。
很快,他們就來到離湖邊不遠的小樹林中,在這里開始靜靜地等待異族部落的人們。可是,他們等了整整一天,也沒有出現一個人,如果長時間等不到人,食物就可能腐爛掉。好在第二天下午,就有幾個人頭上頂著罐子慢慢地走向湖邊。看到罐子的山腳部落男子頓時來了精神,他們從樹林后面激動地跑出來,更巧的是,頭頂罐子的男子中就有上次狩獵要求平分的男子,山腳部落的男子立馬認出了他,并興奮地比畫自己此次前來的目的。有過一次溝通,這次的交流就變得極其容易,最終,山腳部落的人們換來了需要的罐子,高興地回到了自己的部落。
而同時,他們也把湖邊約定為交換場地,并有專門的人定時來這里查看,如果有交換的需要,就可以拿著自己的物品在這里等候,直到有人來與他們商談。
可以說,遠古人們除了親自制作生活用品之外,這種偶然產生的交換行為就成為豐富物品的重要途徑。山腳部落和異族部落的交換是物物交換,物物交換可能最早出現在部落內部,隨著生活半徑的擴大,在部落外部也產生了物物交換。當時,受到物品稀缺的限制,物物交換就成了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同時,物物交換的發展也為貨幣交換埋下了伏筆。
經濟合同
——刻在泥板上的協議
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重要的起源地,在考古學者的努力下,很多深藏的秘密一點一點被揭開,人們也被其中瑰麗的文化深深吸引。位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的蘇美爾民族尤其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認為,文字的出現是人類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嶺,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而在蘇美爾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發現了人類歷史上已知的最早文字。
在蘇美爾民族生活的年代,平原地區石材和森林木材較少,蘇美爾人便用泥板做磚堆砌墻體,建成了大規模的城邦。人們結束了四處漂泊的生活,得以在城邦內固定。
當時的蘇美爾人已經在農業種植和動物馴養方面有了充足的經驗和實踐,他們種植扁豆、黍子、小麥、大蒜和韭菜等植物,為了保證收成,人們還建成了巨大的灌溉系統。人們飼養牛、羊和豬,是為了滿足長途負重運輸和飲食的需要。牛可以負重,便成了人們運輸重物的好工具。借助牛車,人們開始把生產剩余的農作物和手工制作的陶器等產品運輸到其他地方進行交換。考古資料顯示,在兩河流域存在著很廣的貿易網,因為當地出現了產自阿富汗的青金石、產自安那托利亞的黑曜石和產自巴林的珠串,這些貿易事實也被《吉爾伽美什》史詩證明,在詩中提到相隔很遠的國家會進行貿易,換取美索不達米亞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