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10頁
- 開本:16開 平裝
- 出版社:中央編譯
- ISBN:9787511718990
- 作者:吳泓
導語
朋友,你如果很久沒被感動了,你如果覺得生活中可以感動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少,那請你輕輕翻閱本書,我堅信你一定會被書中的故事感動得淚流滿面……
體驗不到苦難的心靈是膚淺的,體驗不到幸福的心靈是空虛的。
因為無數真切的感動,我們的生命才無怨無悔!
啟迪青春、激揚人生的勵志美文;溫暖在手、點滴在心的智慧讀本。
《每個人都是花色的(精華版)/讀者文摘》感動心靈的饕餮盛宴,蕩氣回腸的文化大餐,
《每個人都是花色的(精華版)/讀者文摘》酣暢淋漓的閱讀感受,最純美動人的美文佳作,
《每個人都是花色的(精華版)/讀者文摘》無可替代的生花妙筆,展現當下最頂尖的力量。
本書由吳泓著。
內容提要
《每個人都是花色的(精華版)/讀者文摘》由吳泓著,作者用淺顯的語言表達著人間的真善美,以至深的情感述說著五彩人生,每個人都是花色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絢麗繽紛的,在這個溫暖的季節里,在這一個角落里,《每個人都是花色的(精華版)/讀者文摘》把真情的火炬點燃,讓每一縷清香在塵世間流傳,讓世間的美好在心靈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
作者簡介
吳泓,曾任《美食導報》社任記者、編輯。作品主要發布在《作家報》《羊城晚報》《廣東公安報》《揭陽日報》及《廣東佛教》《北京文學》《看世界》《揭陽文藝》《榕江》等報刊雜志發表,并有若干篇獲獎。出版《新生活的開始》一書。
目錄
第一輯 傷感的傳說是一束紫羅蘭
冰糖葫蘆
酸菜美食
美麗紫菜
一騎紅塵
霧失樓臺
燭光晚餐
花城往事
羊城場景
中秋夜景
秋夜勝景
夜幕雨景
不見流星雨
錯誤的相會
結緣報恩寺
游天山古寺
沙漠綠洲游記
鳳凰山水情相忘
江水悠悠燈芯洲
聞說雙溪春尚好
竹杖芒鞋輕勝馬
及凌云處且虛心
溪云初起日沉閣
寒夜客來茶當酒
夕餐秋菊之落英
閑敲棋子落燈花
江湖夜雨十年燈
第二輯 懷念如是潔白的雪花
懷念祖母
一根稻草
如菊笑容
仁者樂壽
吾師杰輝
紅衣表姐
表妹吳暢
記吳鄧娟
友情如畫
心云如云
民警阿樺
女警神槍手
洪腔薛澤游
龍崗追賊記
天涯·明月·刀
童年腐乳餅
鄭素亮丑匾中的老人
狂野心魂停在午夜聲音里
第三輯 采擷忘川之上桂花的幽香
杜鵑花
百合花
胡姬花
紫荊花
非洲菊
水仙花
游戲年代
面條傳奇
一同出去
一同回來
記憶碎片
失憶斷章
顫亂的廣州的橋梁
我以為自己就是豬八戒
我以為自己就是孫悟空
我以為自己就是白龍馬
第四輯 絮語低鳴在一棵金銀花間
閑讀詩經
閑話音樂
閱讀紀事
感恩的精神
陳染,無處告別
讀了一個南懷瑾
朱熹訪子野故里
復古公與南潮村
我再也見不到那只鴨子了
換一種面孔出現在城市街頭
后記
前言
啟人智慧,導人安詳
——讀吳泓君散文作品集《每個人都是花色的》有感
彭妙艷
在嶺東地區,吳泓的散文以“禪靜”為營建核心而獨樹一幟。在這人心浮躁、信仰出現危機的時代,諸如此類的散文雖然不是救世的靈丹妙藥,但卻可以給予人們某種程度的慰藉,委實別有意義。
對于吳泓,原本我不熟悉,只是由于他的散文集子行將出版,攜來清樣要我寫點序言模樣的文字,因此對其作品瀏覽一過之后,才有了如前所述的印象。
似乎可以這樣說,無論哪一題材、哪一體裁的散文,吳泓都還沒有成為寫作上的行家里手,他還處于摸索嘗試之中。好在平時積累的深厚,思考的透徹,使他有著廣角的視域,多元的手法,獨到的思辨,于是盡管收進集子的這些作品,沒有傳統寫法那樣集中、凝練的藝術效果,但是他那天女散花般的見聞與感悟的揮灑,他那天馬行空般的佛性和禪心的奉呈,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的獨特審美意象和思想力量紛至沓來、滔滔不絕。正因如此,對于吳泓的散文,我持贊賞的態度,并愿為之推薦宣傳。
吳泓雖然年紀不大,卻是很有素養的佛學信徒。如同大多數居±一樣,生活在人境而又信佛的吳泓,他不是那種苦對清燈黃卷、封閉了自己感情的人物,只是由于信仰、修養的不同,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才有了不同“凡人”的眼光和情趣。
他追求靜境,做著靜中求新、不斷攀登思想高峰的功夫。他的作品彌漫著禪意、禪心,呈現一種虛空而有豐富內涵的境界。在這個文明急需重構的時代,作家的觀念與追求雖然不見得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范疇,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在真、善、美這一普世需求的界域上交匯。無需強析唯物、唯心的差異,只要對于普羅大眾的心靈有所安撫,有所慰藉,就可以一樣為和諧社會所需。
當然,在表達形式上可以不同,以為說教有用無妨說教,如若推崇靈山法會拈花微笑那種,我想也應受到歡迎。受著佛學熏陶的吳泓,通過文學去體現自己“以出世精神,干入世事業”的情懷與追求,讓他的作品別開生面,確乎大有益于啟人智慧,導人安詳。
當然,文學與佛學畢竟不同,文學重于讓人接受感染;佛學重在讓人體悟,這是最根本的區別所在。然而,佛知道,凡和圣、黑和白等等這一切名稱都是人們領悟和認識事物以后安立的符號。佛是虛名,道亦妄立。符號的存在目的是為人交流感情、傳達思想提供方便,而不是事物本身。佛的根本,在于心的體悟。體悟到“本源虛空”,則說佛說道,就是抓住了本質的東西。有意以佛理為靈魂,以文學為載體而在思想、文化建設上有所建樹的吳泓君,誠然還有許多具體的拿得起、放得下的功夫要做,不只是一個“靜”字了得。
我是不信佛的,吳泓卻把這個“涉佛”散文集子寫序的事情指定給我,我于是不知天高地厚,而以自己所知,寫了上面幾段話,是否佛頭著糞,不得而知。阿彌陀佛!
(筆者系廣東揭陽黃岐山大道北段名邦家具廣場后街粵東文化工程院)
后記
靜·夜思
寧靜而致遠。
燈搖曳長長的尾巴開始清掃街頭,貓躡腳小心踩著屋的瓦。夜已離開了世界,世界一片靜寂。如此安詳靜謐的夜,豈能不思乎?
靜坐常思己過,言談莫論人非。此至理名言也。一長者座右銘:有事靜靜做,無事靜靜坐??梢?,靜字功夫之深,學問之大,非凡夫俗子能以常情度之。靜者,草爭春而鳴音也。如是,世上沒有絕對的靜。動靜有常,總是相對。南懷瑾先生提過,他老人家60年代在峨眉山修行閉關時,到了秋季大雪封山,山上連一只小鳥的動靜也沒有,猴子也爬不上去了,整個山頂靜得連雪下去的聲音也化掉了。大地一片空靈,就是在這樣的境界中,他打坐時聽到了天谷的聲音,很美妙,不是世間的文字可以形容的,他說那真是叫“天籟之音”,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另有一次是他小的時候,“人家告訴我,稻子會唱歌。我不相信,半夜我約了幾個小孩子,偷偷跑到稻田里去聽稻子唱歌,把耳朵貼在地面,真的很清楚地聽到噼噼啪啪的響,跟放鞭炮一樣。”南師指的是生長的水稻,而生活中,我們聽到稻谷在倉里唱歌的例子還少嗎?
沒有絕對的靜。樹欲靜而風不止。靜到極點就是易經里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一切空靈到了虛無,這才是靜的極點。有人被關在一間封閉的屋子里,一陣時間后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受不了,感覺血快要進出來,只好示意終極實驗告敗。
但靜還是很好的,大音稀聲,大智若愚。沸水不響,響水不沸。靜者,不表示不存在。相反,嘰哩呱啦,無力光靠嚷,終是跳梁小丑,如秋后蚱蜢,蹦跶不了幾天,終要落幕收場。如榕城進賢門前兩只石獅子,靜靜地看著車來人往,一聲不吭,笑世上可笑之人;看你終日胡作非為,到頭來一事無成精神空虛無寄附。正如潮汕人口里說的,我看你梟到幾時,我蹲哩蹲三年。老實終究在。另一層意思,是金子總會發光,能者不必多言,只要謙虛謹慎,認真做事,就算是一輩子默默無聞,其功也大矣。 易經“剛柔相濟,動靜有常”,明確指出靜和動如影隨形,比孿生兄弟還要親。世上沒有絕對的動和靜嘛,一切事物理都在隨時變化,八卦相蕩。只是一動不如一靜,因為動則三分險,“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四種結果,吉只占了四分之一。 這么說來,是不是干脆不要動了,所謂哀莫過于心死,什么都不要去奮斗爭取了呢?這不是如同行尸走肉一樣嗎?其實不然,那只不過是消極逃避,堂而皇之找借口罷了。現實世界中,有可能避得了嗎?就算是哀莫過于心死,卻還有個哀的感覺存在;六祖慧能說過,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除非你達到儒家的“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的地步,或者道家的“無為”境界——完全終止,而且是連“終止”的本身或者這個念頭都沒有,才能叫真靜。佛家稱“不生不滅”——也就是究竟涅槃的修行,這才是功德圓滿。 佛家的靜,不是要你清靜無為。印度哲學家奧修說過,靜坐,必須整個身和心完完全全地放下,直至連你這個人在“靜坐”的念頭也提不起來,這時唯一的不運動就成了運動,只有這樣,才能進入禪定的模樣。一時的靜,是為了儲蓄能量,以最好的狀態,去迎戰最大的考驗,去爭取最大的成就。尺蠖之屈,以求伸也。佛教正是如此,以脫俗出世的精神,做積極入世的事情,慈悲為懷。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相益互彰。 陟彼崔嵬,以思想的力量竭力向高峰攀越,山色崆峒,夜仍未央。靜的內涵廣矣。在如此靜的夜里,竟然一番胡思亂想,也會思出上面這些文字來,可謂靜的魅力無窮,真實不虛,妙不可言。是為靜夜所思。且為后記。 吳泓 2013年8月15日揭陽榕城。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孩童時期,鄉下做大戲、放電影,最吸引小孩子的,往往不是戲的內容,而是戲棚邊的物食:風吹餅、糖泥猴、楊桃串、爆米花、花生、瓜子……偶爾還能吃到并不那么正宗的冰糖葫蘆。
作家葉廣芩在《逍遙津》中對京城冰糖葫蘆有著細膩的刻畫:“七舅爺讓地安門點心鋪‘桂英齋’的小伙計幫著提回一堆東西,有山藥、山楂、紅小豆、冰糖、瓜子、荸薺、紅棗、竹簽子等。七舅爺把糖葫蘆是作為一件藝術品來處理的,從果料的選擇到造型的設計都講究到極點?!?br/> “他將山楂破開去核,使每個山楂都半開半合,有的填上自做的澄沙,有的填上棗泥,有的填上豌豆黃,再將瓜子仁按在吐露的餡上,成為一朵朵精致的小花。”
“山藥去皮,挖出不同形狀的窟窿,填上各種餡,按上紅山楂糕和綠青梅丁,成為色彩斑斕的圓柱……冰糖熬得恰到火候,一根_根沾了……”葉廣芩筆下的冰糖葫蘆,成了一件藝術品,街頭上好不易得到一根的女人對她的孩子說:“不許吃,拿回家看幾天再吃,你見過這么漂亮的糖葫蘆嗎?”想來現實中,單是它的外觀就夠誘人,多讓人怦然心動啊。
2006年在廣州一超市里無意中也買到幾串冰糖葫蘆:口感冰脆,酸甜開胃,主料仍是山楂,間夾些許紅小豆,細嘗時,還有少許姜絲味。糖不錯,色澤鮮亮,聲音嘣脆,吃起來有點東北菜“拔絲”的感覺,淋在果外有些美觀,但大概是經過一番處理的,入嘴還算可以,不會讓你酸得掉牙,加上剛剛從冰柜里拿出來,冷凍的糖串色聲味俱佳。
回來后,一直很難見到真正令人心動的冰糖葫蘆。有時遇到北方漢子扛著一根竿子走街串巷,竿子一頭扎著稻草團,上面密密麻麻插滿所謂的冰糖葫蘆,聲嘶力竭地叫賣,總覺得不太地道,也不衛生。
新年元旦后的某一天,突然在粵東古鎮揭陽榕城街頭發現一個打著“北京前門正宗冰糖葫蘆”牌子的流動攤檔,檔主是一位看起來憨實厚道的年輕北方人,安靜地坐在檔子后面的一只椅子上看書,絲毫也不受街頭的吆喝聲影響。陽光懶洋洋地照在檔子“冰糖葫蘆”四個字上面,冷酷得如同它的外表。
于是我輕輕地近前,小心翼翼地向檔主要了一小串,嘗了一口,眉頭兒微微一皺:仍是山楂主味,糖也夠脆,但是以一個潮汕人的口味要求來講,還是嫌它太酸了。年紀與我相仿的檔主看了我一眼,咧嘴笑了起來,露出兩排白白齊齊的牙,稱檔里還有山棗的,口感應該略為舒適點,2元一大串;草莓味也有,蘋果味也有。我不經意瞄了對方手里的書一眼:是一本叫《故鄉》的詩集,心中一動,點點頭,全要了。
年輕的檔主以每一品種各挑一串為我包裝起來。讓我先試一試。總共那么五六串,用一個專門的牛皮紙袋包裹起來——呵呵,上面還印有廣告語呢:“采用科學工藝去除果核,保證新鮮衛生;主味水果,加以冰糖、蜂蜜等佐料;富含維生素C,開胃補脾,助中益氣。”我回頭看看檔口上倒掛的那一串串冰糖葫蘆,色澤紅艷,晶瑩鮮麗,確實誘人。
這個冰糖葫蘆檔口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天津的新浪網友xh_93l讀了博文之后說:“看著文章,嘴里不斷地冒著酸水兒。呵,我們這里叫‘糖堆兒’。冬季小吃,春秋也能見到,夏天沒有……”平凡如斯的小文。能夠得到素昧平生的熱心網友的回應,心里兒滿是呼呼的熱氣。
小時候,對冰糖葫蘆也并沒有什么深刻印象,幸好在成長過程中,會由于因緣巧合而得以品嘗,也算是一份小小的補償。
或許,在北方,冰糖葫蘆成了大人們對童年的最美好回憶;而在悶熱的南方,此類食品卻并非小伙伴的主零食。這也是地域差異的因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