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12頁
- 開本:16開 平裝
- 出版社:中央編譯
- ISBN:9787511718969
- 作者:韓冬紅
導語
朋友,你如果很久沒被感動了,你如果覺得生活中可以感動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少,那請你輕輕翻閱由韓冬紅編著的這本《會傳染的快樂(精華版)》,我堅信你一定會被書中的故事感動得淚流滿面……本書收錄的是啟迪青春、激揚人生的勵志美文,是溫暖在手、點滴在心的智慧讀本。內含《母親那雙腳》、《又是風箏放飛時》、《秋風吹走了保柱哥》等散文。
內容提要
《會傳染的快樂(精華版)》的內容簡介如下:
快樂是會傳染的,不管成長的路上遇到多大困難,請用快樂的心態去面對。用一雙獨特的眼睛去發現快樂,用心去感受快樂,其實,只要有樂觀的心態、堅強的品質和奮斗不屈的毅力,世界上還會有什么阻撓、煩惱或是不快嗎?做到這些,你會發現,成長其實是多么地快樂!
《會傳染的快樂(精華版)》由韓冬紅編著。
作者簡介
韓冬紅,原籍河北威縣,現供職邯鄲市公安局政治部,二級警督。散文作品散見于《散文百家》《翰林》《人民公安》《燕趙散文》以及河北法制報、邯鄲日報、邯鄲晚報、邯鄲廣播電視報等報刊。其中《母親那雙腳》被2009年中國當代散文大觀第五卷收入;《點靚的叢臺廣場》獲得2010年邯鄲市“城市更美麗、生活更美好”征文一等獎;《老棗樹》獲得2011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大賽一等獎。
目錄
第一輯 母親那雙腳
為了一句話/002
荷花瓶/008
父親印象/011
古怪的五舅及其秘事/015
老棗樹/021
我娘膝上的黑/024
小姨的愿望/027
大哥/033
第二輯 那一處風景
母親那雙腳/038
西屋/043
那一處風景/046
點靚了的叢臺廣場/049
沉寂心海的油田夢/053
躲在羊肉背后的痛/057
天涯咫尺電傳佳音/061
不愛穿新衣的母親/064
第三輯 城市·鄉村
水中的秋收/068
村莊里的記憶/071
我站在古城腳下贊美她/076
老家那個小村子/079
城市·鄉村/084
又是風箏放飛時/087
鄉村野趣/090
第四輯 化蛹成蝶的春
秋風吹走了保柱哥/098
夢里,我見到了父親/106
老朱/110
睡在馬路上的女人/114
第五輯 誰可相依
前世是誰/118
誰可相依/121
鄰居/124
消逝的籃子/128
那一年我們少不更事/133
崔姐/137
第六輯 我聽見了花的哭聲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142
點點/145
不速之客/147
車票身份/151
化蛹成蝶的春/154
我聽見了花的哭聲/157
秋風乍起楓葉紅/160
小微者的崇高/163
書香氣息/166
舞者自言/170
第七輯 放下,隨緣
堅守/174
放下,隨緣/176
像貓一樣走路/179
夏日夢囈/182
第八輯 警察烙印
警察烙印/侶6
魔鬼訓練/189
煉獄十三天/192
縱身一躍便是別樣風景/196
一人一物總關情/199
后記/211
前言
韓冬紅是河北文壇上一位十分勤奮的青年作家,最近幾年似乎進入了創作的井噴期,佳作不斷,碩果累累,進入2012年更是捷報頻傳,去年,她的散文《為了一句話》,先是在《美文》雜志發表,接著又榮獲“古貝春杯”河北省第一屆散文大賽優秀獎,同年收入《中國散文年選》,所以當她把這本集子送給我請我為之作序時,我毫不猶豫便答應了。當我再一次閱讀這些熟悉而又新鮮的文字時,似乎看到了一個青年作家不懈追求的身姿,聽到了她快速進步的堅實足音。
韓冬紅是女性,但寫的不是“小女人散文”。她的散文絕少無病呻吟,沒有女性作品中常見的小情小調。她的散文是有感情的散文,有思想的散文,有力量的散文,差不多每篇都真實感人。我想用“厚實、真實、樸實”六個字,來概括對韓冬紅散文的印象。
韓冬紅散文的氣質與她的出身有關,與她的職業有關,也與她的個性有關。她生在農家,兄妹眾多,又自幼喪父,是善良堅韌的母親含辛茹苦把他們拉扯成人,相對于同時代的人來說,韓冬紅比較多地品嘗了生活的苦難和折磨。參加工作以后,她成為一名警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社會的陰暗面,了解處于社會底層和邊緣的群體,她的同情心和責任感使她的愛與憎充滿了社會內容。因此,韓冬紅的生活根底可謂深厚。她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自己熟悉的“一角”出發,開掘生活的富礦,不惜濃墨重彩。例如對母親這個她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有《母親那雙腳》《不愛穿新衣的母親》《我娘膝上的黑》《為了一句話》《長壽花》等諸多篇章。還有寫父親的散文《父親印象》《夢里,我見到了父親》等,寫奶奶的《荷花瓶》,寫舅父的《古怪的五舅及其秘事》,寫小姨的《小姨的愿望》等,都是很有厚度很有張力的作品。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個個極富個性的人物,形成了一篇篇血淚之作,著筆在親人,著眼卻不僅僅是親情,在抒發個人家國情懷的同時,也把一幅幅特定時代的歷史圖卷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韓冬紅在散文中呈現的姿態,是生活的親歷者而不是旁觀者。僅就人生經歷來說,韓冬紅并不具有傳奇性,她遭遇的許多事或許別人也遭遇過。區別在于,韓冬紅忠實于自己的記憶,忠實于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敢于直面人生的疼痛和社會的陰影,不去有意粉飾或者美化什么,不去刻意回避或者遮蓋什么。她遵從自己的良知,勇于袒露自己的內心。如果說韓冬紅許多散文有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便是因了它的直率和真實,而并非因為有了什么高明的技巧。
《為了一句話》便是一個明顯的范例。母親在四十多歲時突然失去丈夫,有人出于同情上門做媒,勸說母親向前“走一步”,幼小的作者出于本能,對母親喊道,“娘,看在小紅的面子上,你別‘走’,小紅大了一定孝敬你!”為了這句話,母親果然沒有再嫁,默默堅守幾十年,從四十歲出頭的婦女,直到成為風燭殘年的老嫗,作者給予母親的只是敬重,并不無深刻的理解。直到作者自己為人妻,為人母,“丈夫在外地,一年半載不回家一次,于是有人有意無意給我開玩笑,說老公不在家,一個女人多孤獨寂寞呀!我被這話問得頓時淚眼婆娑。一個人帶著青春叛逆期的女兒面對生活的油鹽醬醋和工作中的種種壓力,身體上疲憊、精神上寂寞,豈能用一個‘苦’字說得清?”“眼淚流著流著,我忽然想到了母親,想到她在父親離世后,一人拉扯六個孩子,修房蓋屋,娶媳嫁女,可母親硬是為了我那句“您別走”,獨自撐了幾十個年頭。幾十年啊,母親吃過多少苦,有過多少孤獨和寂寞,我們做兒女的可曾替她想過?”中國的文化傳統素來缺乏懺悔意識,而韓冬紅散文通過對母親的懺悔,呈現出新的文化品格。由女兒看母親,到女人看女人,再到作家看女人,完成了情感的升華和思想的深化,由對母親的換位思考、理解、寬容,表達了深沉的人文情懷。《秋風吹走了保柱哥》的保柱曾被“我”認為是“廢人”,但隨著了解的加深,“對他的憐憫方才變成了敬畏”。保柱鼓勵作者堅強面對生活中的不公,可是自己卻臥軌自殺了。“我不肯相信這個消息,一個在戰場上不怕犧牲掩護戰友的功臣,一個敢于向命運挑戰的強者,一個勸說別人微笑著面對生活的智者,怎么會選擇自殺呢?”是廠長的一番話讓作者進一步理解了保柱:“你不要以為李保柱是弱者,要是換了別人,還不仗著自己在前線受過傷,躺在功勞簿上天天向國家伸手要待遇?”一個讓人扼腕興嘆的別樣“英雄”,就這樣矗立在了讀者面前。風格即人,做人和為文有著太過深切的聯系,韓冬紅能夠寫出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文章,與她性格的愛憎分明、正直寬厚,有著直接關聯。
韓冬紅散文的藝術風格總體上來說是樸實的。較少描寫,較少直接抒情。她具有講故事的本領,像是在面對朋友敞開心扉娓娓而談,談自己的經歷、談周圍的人和事、談自己對生活的體悟和對世界的看法。因而她的人物散文最獲好評。藍天是樸實的,白云是樸實的,綠草是樸實的,花朵也是樸實的,但它們都是美麗的。現在有許多散文用嘴超過用心,形式大于內容,語言多于思想,花里胡哨嘩眾取寵,韓冬紅散文卻能堅守中國傳統散文的品格,常常用白描的手段和質樸無華的語言,記錄和講述豐富多彩的時代生活,使之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應該說難能可貴。“我依舊踏踏實實工作、老老實實做人。母親卻說你父親就是這個樣子。”(《父親印象》)這大概也是她在創作風格上的追求吧。
韓冬紅散文創作漸入佳境,已在邯鄲眾多的青年作家中嶄露頭角。當然,我們可以對韓冬紅的散文表示更高的期待。譬如,應該擴大視野,拓展創作的題材;可以采用更多的手法,使散文的面貌更加絢麗多姿:在散文語言上,也可以進一步精心打磨,使之更精煉更準確更富藝術魅力。
眾所周知,邯鄲是一塊歷史文化十分豐饒的土地,“中國成語之鄉”的名。字聞名世界。邯鄲的散文作家眾多,中國散文學會幾年前命名邯鄲為“中國散文之城”。邯鄲的歷史文化為邯鄲作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營養,因此邯鄲散文作家多呈現出醇厚大氣的風格,韓冬紅同樣秉承了這種風格。在許多場合,韓冬紅總是喜歡把自己的進步與邯鄲散文學會、散文沙龍這個集體聯系起來。這固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我寧可認為這是韓冬紅淳樸厚道的性格使然。一個作家總是與一定地域的文學創作氛圍有關的,但創作成果的大小高低,最終還是取決于個人的勤奮以及天分,因為文學創作畢竟屬于私人化的勞動。謙恭和感恩是一種做人的姿態,也是在事業之路上繼續前行的動力,是一種大家氣象。韓冬紅具有這種氣象,我相信她會以這本散文集為起點,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作者系河北省散文學會副會長、邯鄲市散文學會主席)
后記
后記,本來我是不想寫的。我想如果朋友粗略一翻就知道我收錄了近十年的作品。比如,《為了一句話》修改了十年。開始叫《我與母親的情結》,2002年,我還不知道什么叫散文切入點,知道也是近三年的事。也就是說,十年來,我一直在寫散文,盡管開始寫得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散文。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如果用十年栽下一棵樹,那樹最起碼得有些風景了;如果用十年扶養一個孩子,那他(她)定是個英俊少年(美麗少女)了。而我用了十年去寫文章,寫到今年有詩歌、散文、隨筆和不成熟的小說,共六十多萬字。開始整理到散文集的有三十萬字,到目前卻減少到不足十五萬,也就是我的集子是從長袍改成了馬褂,即使這樣,被收入集子中的有些文章我依舊不滿意。
按說憑我的文化水平,能出散文集,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幾年前,有人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發現我,還把他這個能寫點東西的發現,告訴了單位一領導,領導一聽立刻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他還加重語氣說:“就小韓,一個打字員出身,一個農家子弟,沒受過什么教育,能寫文章,拉倒吧!”這話傳到了我耳朵,當初我確實很生氣,想馬上找到這位領導辦公室,跟他理論一番。但轉念一想,有必要嗎?有必要的是把這種鄙視轉化為寫作的動力才對。大概在前年,我又見到了這位領導,他說只要在報紙上看到我的署名文章,一準會看上兩遍以上。
今天,我把這個陳年舊事拿出來說,既沒有泄憤的意思,也不想證明什么,只是想給大家說個理:別在乎他人說什么,只要耕耘,必有收獲。2008年11月,邯鄲市被評為“中國散文之城”時,我發誓:我要寫散文了!到今天寫了不到五年。我發現有老師指導寫作的四年半,比之前自己閉著眼睛瞎寫的六年,不知要進步多少倍。因此,無論我走到什么地方,我都會說我的進步一方面歸功于我的勤奮,另一方面歸功于我有一大幫散文界的良師益友。沒有他們的扶持和鼎力幫助,我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我把2008年以前的幾篇作品收錄進集子,它們或粗糙或稚嫩,在此基礎上我只是糾正了錯別字,不想再去深加工,只有這樣,大家才能看到我在寫作路上的成長軌跡。我用十年磨一劍,盡管這劍磨得并不咋樣,但我是認真磨了。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荷花瓶
你看它粉嫩粉嫩的蓮瓣,蔥綠的葉子,搭配在一起確實找不到一點嬌艷、高貴的氣質。然而,就是因為這尊荷花瓶是奶奶的嫁妝,曾經見證過一段獨具品位的人生故事,所以,在我心里它顯得無比珍貴。我把荷花瓶擺到博古架上后,那些做工考究的鈞瓷頓時失去了它們的奪目光彩。
奶奶出嫁那會兒沒趕上好時候,一對荷花瓶裝載著娘家的美好祝愿,隨從她來到我爺爺家。奶奶嫁給我爺爺前,爺爺曾娶過一個模樣清秀的女人,但時間不長就屈死在爺爺他父親的家庭暴力下,老祖宗殷實的日子一夜之間也敗落為空殼。從此正值青春的爺爺像冬日無依的蒿草一樣無人問津。是奶奶的到來,使家里充滿陰霾的日子見了曙光。
因此,在我看來奶奶就是我家的救命恩人。由于爺爺天生性格懦弱,年紀輕輕的奶奶不得不像男人一樣在風霜雪雨中摸爬滾打,這多虧奶奶有雙他人歧視的大腳。要是爺爺娶個小腳女人,別說能生下來三男兩女,就是生下來也難說能讓他們吃飽穿暖,更別說之后還修屋蓋房、給三個兒子娶妻生子了。可我奶奶她全都做到了。
為了生存,奶奶婚后不久便憑借著她的聰慧和吃苦耐勞,跟村里人學會了做香。距離我家十二里地有個叫寺莊的村子,那里七天一個集,每次到集上,奶奶就會跟村里的男人一起推著小車,去集上買做香用的原材料——榆樹皮。那時好過一點的人家的女人都不拋頭露面,當銀盤大臉、眉目清秀的奶奶出現在人頭攢動的集市上時,人們投向她的是好奇的目光。再看這女人跟男人一樣的大腳,人們擠擠眼,會意地笑了。奶奶清楚他們在笑什么,可她顧不了這么多。
奶奶用小車推起三百斤榆樹皮,一路上東搖西晃,回到家里還上氣不接下氣。爺爺就問奶奶累不累,奶奶說一點都不累,其實奶奶怎能不累?光把榆樹皮弄回家已經不容易了,可這只是萬里長征邁開了第一步。奶奶把榆樹皮攤在院子里,又豁出細皮嫩肉的肩膀,她這樣做一是心疼身體柔弱的爺爺,再就是心疼沒日沒夜泥里走、雨中行的老黃牛。奶奶艱難地拉著千斤重的碌碡行走在榆樹皮上,肩膀滲出鮮紅的血,像荷花瓶上那朵嬌艷的荷花,直通到村北的磨坊,最后成為與神靈交流的裊裊云煙。
由于奶奶做的香粗細均勻,不冒黑乎乎的煙,所以她能在五個孩子先后出世后,不僅蓋了新房子,家中還有了余糧,就連那對荷花瓶,也被裝滿了金燦燦的黃豆。
正在奶奶和爺爺憧憬美好未來時,一直躲在陰暗之處的死神不動聲色地拽走了爺爺,直到四十年后,奶奶才去和他團聚。從此,奶奶打破十多年來推三百斤榆樹皮早已不在話下的記錄,繼續從麻袋裝上小車就東倒西歪開始,直到一年后推起六百斤榆樹皮如履平地。
眼看奶奶拉扯五個孩子從泥坑里掙扎出來,三個兒子又到了娶妻的年齡。從小打慣了如意算盤的三叔,生怕日后自己娶媳婦沒房子,便用一把大鎖鎖住所有。沒有住處的奶奶懇求三叔把一對荷花瓶還給她,三叔滿不在乎地抓起瓷瓶往外扔,其中一尊花瓶打了幾個滾兒拿起來完好無損,另一尊命運卻沒那么好,它打碎了奶奶經營了多年的祥和日子。那一年,奶奶和她的荷花瓷瓶一樣肚子都是鼓鼓的。不同的是荷花瓶肚子里裝著的是美好祝福,而奶奶裝著的是打掉牙齒吞進肚里的苦衷,但奶奶依舊不改她善良的本性。
我母親是逃難到父親身邊的。當年姥姥和六舅徒步去了東北尋找被日本人抓走的五舅,母親就成了實質上舉目無親的外鄉人。因為有奶奶撐腰,母親這個外鄉人在我家里一點都不受氣,兩口子過日子沒有不磕磕碰碰的,父親和母親也不例外,每當此時,奶奶總是站在母親一邊,批評父親不該欺負母親,父親瞪著眼睛問奶奶:“誰是你親生的?”
無疑,奶奶是視母親為己出,這使如今八十七歲高齡的母親每逢有人夸她身體硬朗時,就會想起奶奶的好。為了讓孱弱的母親有個好身體,當她生完孩子之后,奶奶日夜守護。一出滿月,母親就偷偷地給孩子們洗洗涮涮,結果,被奶奶發現了。奶奶把母親推到炕上,蓋好被子,生怕兒媳婦落下生理毛病。假如沒有心細如發的奶奶照顧,母親的身子骨還能這么結實嗎?還有我出生時從頭到腳被一層薄薄的白皮包著,接生婆非說我是穿著孝衣來奔喪的孝子,誰見了誰不吉利。她一遍又一遍地清洗雙手,怕沾染了晦氣。奶奶不怕,她先是解開大襟把凍得發紫的我抱在懷里,好好端詳一番后,再把我的小腦袋沖南墻放好……
那尊荷花瓶是我在故園的旮旯里撿到的,當時荷花瓶沾滿泥土,我小心翼翼地將其擦拭,就仿佛擦拭奶奶那張飽經風霜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