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16頁
- 開本:16開 平裝
- 出版社:中央編譯
- ISBN:9787511718952
- 作者:吳萬夫
導語
朋友,你如果很久沒被感動了,你如果覺得生活中可以感動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少,那請你輕輕翻閱本書,我堅信你一定會被書中的故事感動得淚流滿面……
體驗不到苦難的心靈是膚淺的,體驗不到幸福的心靈是空虛的。
因為無數真切的感動,我們的生命才無怨無悔!
啟迪青春、激揚人生的勵志美文;溫暖在手、點滴在心的智慧讀本。
《給心靈通通風(精華版)/讀者文摘》感動心靈的饕餮盛宴,蕩氣回腸的文化大餐,
《給心靈通通風(精華版)/讀者文摘》酣暢淋漓的閱讀感受,最純美動人的美文佳作,
《給心靈通通風(精華版)/讀者文摘》無可替代的生花妙筆,展現當下最頂尖的力量。
本書由吳萬夫著。
內容提要
《給心靈通通風(精華版)/讀者文摘》由吳萬夫著,本書精選作者的精品之作,向讀者展示生活中的動人瞬間。故事精彩,給人心靈深刻的啟迪。人生是一道風景,人每時每刻都活在風景中,人本身也是一道或優美或靈動的風景。細細感悟人生的瞬間風景,你會心靈一顫,微笑、思考,并得到激勵。
《給心靈通通風(精華版)/讀者文摘》適合文學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歷任多家雜志社編輯部主任、主編等職務,現供職于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迄今已在《四川文學》《飛天》《雨花》《中國文化報》《文藝報》等全國數百家報刊發表作品逾百萬字。小說處女作《阿香》1992年被鄭州電視臺拍攝成電視劇。發表作品獲各類文學獎項40余次。數篇作品被譯介至加拿大、土耳其等國。已出版中短篇小說集《金土》《生命的支撐》《撿回的憂傷》等5部。
目錄
第一輯 向著夢的地方去
淚光中的微笑
塑造父親
我欠母親一頓揍
想起兒時看電影
人在屋檐下
哭泣的虎子
燃燒的童年
向著夢的地方去
活著為什么
童年的“文化衫”
再看父親一眼
曾經有過的風景
修鞋老張的一片天
難忘片斷
行走的泥土
接站·鉛筆及其他
今生債未了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神”
第二輯 懷念水蓮
亦師亦友孫方友
我有一張石祥先生的名片
我的文友周鵬飛
一路豪情一路歌
孫禾印象
懷念水蓮
難忘七夕
堂堂女兒
希望女兒
難忘女兒心
太陽出世
做好人是一筆財富
情結難解
生命無常
今日水村飛出的“金鳳凰”
聲音
第三輯 跋涉中的印痕
貼著大地行走
大生態文學與作家的責任感
跋涉中的印痕
鄒相:文學朝圣路上的“80后”
一份詩意的力量
再讀韓英
記者與作家:“兩駕馬車”并駕齊驅
讓作品走入讀者心中
時代的“秘史”
“西紫湖文學筆會”瑣談
我的教師情結
傾聽花開的聲音
小小說八大家豐富了我的“集郵”生活
有趣的封號
小小說評點(四十八則)
名家名編動態——系列速寫之一
名家名編動態——系列速寫之二
名家名編動態——系列速寫之三
名家名編動態——系列速寫之四
名家名編動態——系列速寫之五
第四輯 形象的力量
小鎮上的作家吳萬夫
關注民工的流浪作家吳萬夫
吳萬夫:朝圣路上與挑著的家
人物和視角——讀吳萬夫中篇小說《尋找安全區》
敢問路在何方——讀吳萬夫中篇小說《尋找安全區》
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和生存狀態——河南吳萬夫論
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吳萬夫訪談錄
生活美酒原汁原味——吳萬夫小小說《鄉下丫頭小慧》賞析
談談吳萬夫小小說《阿香》的異彩
用血與牙齒換來的幸?!獏侨f夫小小說《看夕陽》賞析
李魚的困境——賞析吳萬夫短篇小說《畫驢》
再讀吳萬夫——以《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神”》為例
無與倫比的母愛——讀吳萬夫小小說《墜落過程》有感
人各有志——評吳萬夫小小說《改行》的立意
形象的力量——淺談吳萬夫小小說《丑人老甫》的人物形象
“家”里的小小說之花——“世家現象”三人談
吳萬夫:小小說路上的朝圣者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淚光中的微笑
為了這個家,父親猶如一盞燈,總是想法設法照亮我們每一個人,卻暗淡了自己。我們都擔心某一天,父親會被熬得燈枯油竭,我們就會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
三十年前,也就是在我七八歲時,我患了一場奇怪的病:能吃干的,卻不能吃稀的,只要一喝稀粥就嘔吐。這對于家庭極度貧窮的我們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小事情。
那時,我家兄弟姐妹七八個,勞力又不足,每到年末算賬,我們家里都是“倒打款”,掙得的工分,分得的糧食,常常是不夠吃不夠喝,青黃不接。因為家庭的貧窮,我們十天半月都吃不到一頓干飯。每次喝的粥,能當鏡子照人,半天都撈不到一顆米粒。父親作為家庭的主力,所有的苦活累活全由他一人擔當,但他仍與我們“同甘共苦”,很少有“開小灶”的時候,更別說特殊對待——吃干飯了。然而那時,我卻真真切切地患了一種奇怪的“富貴病”,這令全家人都感到匪夷所思。母親每次做飯也特別棘手,每次母親都要將鍋燒得火熱,用筷子蘸一點油星子,沿鍋走一圈,再攤上面糊,單獨為我做一鍋面餅。有時實在沒有米面了,就讓姐弟們端著升子,到鄰家四處討借。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段時間,我的病竟然奇跡般地好了。我們全家人都不知道我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后來直至上了衛校,我也沒有搞明白童年的那場病因——我姑且稱之為“糧食綜合征”吧。
我一直為童年的那場“特殊化”而感到羞愧難當。
或許是因為生活負擔繁重的緣由,父親仿佛成了一位高明的魔術師,在他的胸膛里,總是有發不完的火。逢年過節,是別人家孩子的天堂,卻成了我們兄弟幾個的“地獄”。每到節日,都成了我們的“慪氣日”。因為沒錢,父親挪向鎮子的步子格外慢,磨磨蹭蹭,回來得也就格外晚。父親每每只捎回幾斤蘿卜,或一小捆白菜,或兩三斤水豆腐,有時充其量只買回一尾魚——這,就算是我們節日的犒勞品了。飯菜做好了,我們都不忍心“中飽私囊”,都希望把這難得的“珍饈佳肴”讓父親多品嘗一些。
為了這個家,父親猶如一盞燈,總是想法設法照亮我們每一個人,卻暗淡了自己。我們都擔心某一天,父親會被熬得燈枯油竭,我們就會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每逢節日來臨,改善生活,我們總是想方設法盡量讓父親多吃一些,希望多給他的“燈盞”里加加油。而父親呢,總是舍不得動筷子,不斷地推讓給我們吃,結果一盆菜,在我們兄弟間完好無損地“旅行”一圈后,又“完璧歸趙”到父親面前。幾個“回合”下來,脾氣乖張的父親便不耐煩了,暴跳如雷:“你們不吃是吧?我倒進豬槽里喂豬!”父親說著,便真的將一盆熱氣騰騰的菜,氣勢洶洶地潑進豬食盆里!
那一頓飯,我們都吃得索然無味,不歡而散。我們害怕每一個節日的到來,卻又在寒風凜冽的日子里體會別樣的溫情。
父親沒有過一個安頓的日子。為了支撐這個家,父親做過篾匠活兒,養過豆芽兒,鍛過磨,做過掛面……父親頭腦活絡,凡是能掙錢養家糊口的手藝,沒有難住父親的。父親做的篾活兒,結實耐用,滿條街上無人能比;父親養的豆芽兒,白白胖胖,水靈脆嫩;父親鍛的磨,有棱有角,堪稱藝術品,能多出面粉;父親做的掛面,白細勻稱,經煮耐嚼,筋道可口……
但“百藝在身”的父親,并沒有因此改變家庭現狀。俗話說,“窮人氣多”。在我的記憶中,父親時常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動肝火,吆吆嚷嚷,沒完沒了。父親每次都以大同小異的方式作為“故事”的結局:要么找繩子騎樹上吊;要么擔起貨郎挑子或補鍋擔子四處游村串鄉。當然,父親每次尋死覓活,都沒有完成“大業”——有我們兄弟寸步不離左右,即使父親找到繩子,我們又豈能眼睜睜地讓他上吊呢?父親每次賭氣出門時,都要甩下一句“永不回來”或“死在外面心靜”的硬氣話,但過不了多久,又不請自回出現在家中。
父親每次都會為自己“活著回來”找到不同的理由:或是放心不下雙目失明的母親,或是舍不得尚未立志的兒女。最玄的一次,父親說他在小河邊放下補鍋擔子準備洗臉,這時忽然吹過來一股風,將他的草帽吹落河里,他知道是老先人顯靈了,要請他回家呢,于是不敢違背先人指點,立即挑起補鍋擔子匆匆趕回!父親說這番話時,臉上涂抹著對我們的無限眷戀和慈愛。我們兄弟的臉上也懸掛著驚詫而釋然的歡喜。
貧窮讓我們在淚光中學會微笑,在苦痛中感受歡樂。
那時,信息不如現在這么靈通。我們家里沒有電視機,也沒有收音機,天氣預報全憑肉眼觀察,或是對節令的經驗判斷。做掛面是一件很辛苦的活兒,起五更,摸半夜,與天氣緊密關聯。遇到天氣晴朗時,一天下來還能有個幾斤面的賺頭;如遇突然變天,盤在筷子上的掛面,就會流下來,幾天辛苦賺來的,就會一下子全賠了。因此,我的父親,對天氣預報也就格外重視,每天臨睡前,都要親自觀察一下天氣情況。父親主要根據風云、星月等對天氣進行研判。風輕云淡、月朗星稀的夜晚,第二天一般會是個好天氣。父親頭天晚上觀罷天氣,第二天還要再“驗明正身”一番。如遇模棱兩可、拿不準時,父親會反復出門察看,猶猶豫豫盤算著今天是否和面。當然,父親有時也讓我們兄弟幾個“越俎代庖”察看天氣。我們兄弟幾個夜半“起夜”,都充當過父親的“觀察哨”。勞心勞力的父親有時為了省心,就索性躺在床上“遙控指揮”,問天上是否有星星。起夜的人都會如實回答“有”或“沒有”。有星星,父親就起床和面;沒星星,父親就再三權衡是否取消當天的“行程”。我們兄弟都成了“會數星星的孩子”。
但“不聽調遣”的三哥,那天半夜卻和父親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當父親問起夜的三哥天上是不是有星星時,睡眼惺忪的三哥連頭都沒抬,懵懵懂懂隨口答道:“星星在天上!”三哥說著,顧自鉆進被窩睡覺去了。父親起來不待“考證”,兀自和了一大盆面。結果可想而知,那天是個陰雨天,父親和的三四十斤面全部“泡湯”了!為此,父親對三哥破口大罵,按照父親的邏輯,那天沒有星星,三哥卻說“星星在天上”,就是“謊報軍情”,就應該承擔直接責任;而三哥的說法是,父親問的是“天上是不是有星星”,而不是問天氣,星星當然在天上,他的回答自然不會有錯。
關于“星星事件”,很長時間都成為我們兄弟之間的笑談。
如今父親過世幾年了,我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到省城一家文化單位做了一名編輯。我不僅擁有了手機、電視機、電腦等一系列高科技產品,而且成為我們縣里近年來第一個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的人,徹底改變了上幾代人是文盲的歷史。如果不是改革開放,我不可能由一個農民的兒子,一步步走向省城,并在省會城市安家落戶,過著與以往天壤之別的生活。三十年里,我的人生變化,就是改革開放的真實體現與詮釋,是時代的進步,更是文明的象征。想起童年往事,不禁感慨萬千。每每憶及,我們兄弟幾人都會笑出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