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75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南京大學
- ISBN:9787305143960
- 作者:林海音|主編:眉睫
導語
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城南舊事(林海音兒童文學精品集)(精)》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
內容提要
《城南舊事(林海音兒童文學精品集)(精)》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它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
現代著名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臺灣苗栗頭份人,出生于日本大阪,五歲時隨父母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她回到臺灣后,臺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臺灣,因此而創作了《城南舊事》、《英子的鄉戀》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文壇以“林先生”稱呼林海音。她主編《聯合報》副刊十年期間,建立報紙副刊成為文學的花園,而她正是花園的園丁。1968年,林海音創辦“純文學”出版社,聯絡了大批在臺的文化界人士,提攜了大量 臺灣的文學青年,出版了眾多文學名作,被稱為臺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開啟了臺灣文學出版的黃金時代,是臺灣新文學的奠基者。
目錄
城南舊事
自序
惠安館傳奇
我們看海去
蘭姨娘
驢打滾兒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童年·冬陽·駱駝隊
集外
初戀
兩粒芝麻
玫瑰
貧非罪
窮漢養嬌兒
母親是個好榜樣
爸爸不在家
謝謝你.小姑娘
鳥仔卦
周記本
白兔跳
會唱的球
蘿卜干的滋味
前言
林海音在1948年由她的第二故鄉北平∞回到光復后的臺灣。當那艘只有幾百噸的船駛入青山環繞的基隆港時,她的心中必有一種與同船旅客不同的強烈的感動。因為她是回到父母生長的故鄉來了。
她在《綠藻與成蛋》小說集的序里說:“我幾乎是從上了岸起,就先找報紙雜志看,就先弄個破書桌開始寫作。”在這個書桌上開始了一個文人最豐富的一生。她不僅寫下了多篇必能傳世的小說和散文;也曾成功地主編《聯合報》副刊10年,提升了文藝副刊的水準與地位;更進而自己創辦純文學出版社,發掘、鼓勵了無數的青年作家。
林海音作品中所呈現的是一個安定的、正常的、政治不掛帥的社會心態。她的小說集《城南舊事》《燭芯》和《婚姻的故事》中多篇是追憶她童年居住的北平城南的景色和人物。其中如《惠安館》和《驢打滾兒》等篇,雖是透過童稚的眼睛看大人的世界,卻更啟人深思。由于孩子不詮釋、不評判,故事中的人物能以自然、真實的面貌出現,扮演他們自己喜怒哀樂的一生。《金鯉魚的百裥裙》和《燭》進一層探討女子在不合理的婚姻中抑郁終生的悲劇。她的長篇小《曉云》寫的是臺灣的一個自主自立的現代女子,“暗中摸索”人生愛情。作者常用近似意識流的自敘法和象征性手法,故事的發展她內心的困惑有平衡的交代。文字風格的超逸,給予全書抒情詩醮情調。曉云的處境引起的同情反而多于道德的評判了。
在這本短篇小說集里,《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和《驢打滾兒》四篇都可以單獨存在,它們都自有完整的世界。但是加上了前面兩篇和后面兩篇,全書應作一本長篇小說看。作者自己在《冬陽 童年 駱駝隊》一文中即說:“收集在這里的幾篇故事,是有連貫性的。”讀完全書后,我們看出不僅全書故事有連貫性,時間、空間、人物的造型、敘述的風格全都有連續性。
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是英子。時間是從1923年開始。英子由一個7歲的小女孩子長大到13歲。書中故事的發展循著英子的觀-點轉變。故事雖是全書骨骼,她的觀察卻給它以血肉。英子原是個懵懂好奇的旁觀者,觀看著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直到爸爸病故,她的童年隨之結束,她的旁觀者身份也至此結束,在13歲的年紀“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該負的責任”。人生的段落切割得如此倉促,更襯托出無憂無慮的童年歡樂的短暫可貴。但是童年是不易寫的主題。由于兒童對人生認識有限,童年的回憶容易陷入情感豐富而內容貧乏的困境。林海音能夠成功地寫下她的童年且使之永恒,是由于她選材和敘述有極高的契合。
偌大的北平城,跨越了極深廣的時空的古城,在一個孩子的印象里卻只展示了它親切的一角——城南的一些街巷,不是舊日京華的遺跡,卻是生生不息的現實生活,活得熱熱鬧鬧的。英子的家已經有了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胡同口還有“惠安館”中的瘋姑娘和苦命的妞兒。她們傳奇性的結局是故事,但是卻不是陰黯的故事。作者將英子眼中的城南風光均勻地穿插在敘述之間,給全書一種詩意。讀后的整體印象中,好似那座城和那個時代扮演著比人物更重的角色。不是冷峻的歷史角色,而是一種親切的、包容的角色。《城南舊事》若脫離了這樣的時空觀念,就無法留下永恒的價值了。讀者第一遍也許只看故事,再回頭看看,會發現字里行間另有系人心處。林海音的文筆最善寫動作和聲音,而她又從不濫用渲染,不多用長句,淡淡幾筆,情景立現。因此,看似簡單的回憶卻能深深地感動人。有了這樣的核心,這些童年的舊事可以移植到其他非特定的時空里去,成為許多人共同的回憶了。
作者對聲音的敏銳反應延長到她對語言的敏感。和一切在北平城里長大的人一樣,英子常常批評外地人的北京話。譬如她說來自臺灣的父親將惠安館讀作“飛安館”,母親讀作“灰娃館”,而來自河北順義縣的宋媽讀成“惠難館”。她的母親教她數數目,準備上小學:“聽我給你算,二俗,二俗錄一,二俗錄二,二俗錄三……”她與家人大笑起來,說:“媽,你的北京話,我飯都吃不下了,二十,不是二俗……”又如她先說:“媽的北京話說得這么流利了,但是,我笑了:‘媽,是傻丫頭,傻,尸丫傻,不是厶Y灑。我的灑媽媽!”,這樣的例子甚多,它們給敘述增添了極生動的情趣,因此,即使是悲苦的故事也得免于灰黯。這原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它自有一份掩不住的生機,林海音用文字呈現了散文詩的節奏。
書中人物除了英子的雙親之外,與她童年歡樂的記憶有最密切關連的要算宋媽了。在各篇中宋媽可說是無處不在。無疑地也是讀者印象中最難忘的人。這位命運凄苦的卑微人物,在英子的回憶中自有她的智慧和尊嚴。作者在講別人的故事時常常會插上一段描寫宋媽的文字。這些片段連綴起來合成一幅鮮明的畫像——不僅是宋媽的畫像,也可說是那個時代北方鄉村婦女的典型了。她被生活所迫來到英子家中幫傭,但是主仆關系之外漸漸發展出一種朋友的關系。她不僅直接分享這家人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也常常是英子的人生課程的啟蒙師。她淳樸簡單的智慧時時是童呆的英子與現實世界的一座穩妥可靠的橋。《驢打滾兒》一篇給宋媽的畫像生命,也是全書最有力量的一篇短篇小說。
林海音在臺灣開始寫作的年代(1951年前后),西方文學批評理論還沒有影響中國作家。至少像結構主義等還沒有今日響亮。但是成功的作品自有它完整的結構,讓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各就其位,整體綜合再顯現出全篇的主題。《驢打滾兒》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表面上它幾乎沒有緊湊的情節,但是在這個9歲的女孩——英子眼中看到的小世界后面卻是一個悲慘的大世界。從頭到尾作者不曾逾越這個孩子有限的觀察。她的天地幾乎是局限在50年前北平城里的一個四合院里,院子里住著的是她和樂溫飽的一家人。家就該是這個樣子,她弟弟的奶媽——宋媽是個會講鄉村故事、會納布鞋底子、會抱著她妹妹唱兒歌“雞蛋雞蛋殼殼兒,里頭坐個哥哥兒……”的人,與她們生活患息相關。英子看不到,也想象不到宋媽夫離子散的家庭,更不用提人生更多悲凄割舍了。她只知道宋媽為了“一個月四塊錢、兩副銀首飾、四季衣裳、一床新鋪蓋”到她家幫傭,一做四年。宋媽和她那“黃板兒牙”的丈夫那時大約都不到30歲,卻給人一種蒼老的感覺。每次這個男人牽著驢來的時候,故事的發展就升高一層。這匹愚鈍固執的牲口成了貫穿全局的象征。四年前宋媽剛來時,這頭驢首次出現,然后每年來兩次,都被拴在院子里,“滿地打滾兒,爸爸種的花草,又要被糟踐了。”
驢子每次的出現不僅是情節的聯系,也襯托乃至增強了人物的造型。宋媽的丈夫又來的時候,終于說出了家中真相——宋媽日夜掛念的兒子小栓子早已在河里淹死了。那個出生連名字都沒有的“丫頭”,在抱離母懷當天,還沒出城門就送給了不相識的人!當宋媽悲泣時,這頭驢子在吃干草,“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黃牙齒露著。怪不得,奶媽的丈夫像誰來著,原來是它!宋媽為什么嫁給黃板兒牙,這蠢驢!”很明顯的,在小女孩的眼中,驢與宋媽的丈夫的形象已經合而為一。這個典型的“沒有出息患”的失敗者與他的驢是分不開的。他每次來都趕著驢穿過幾十里的黃土地。藍布的半截褂子蒙了一層黃土。這黃土是北方干旱的原野上長年吹著的風沙,是大自然勝利的見證,也是質樸愚呆的農民終歲勞苦奔波于生計的場所。
如果不穿透作者故意布下的童稚的迷茫,《驢打滾兒》似乎有些詩意的情調。這篇城南舊事和許多童年美好的回憶一樣,已在遙隔的時空里濾掉了許多愁苦,只剩下笑淚難分的懷念。只是宋媽和與她命運相同的女子不允許我們忽視現實。不僅那黃板兒牙的男人和驢子滿身塵沙,作為故事題目《驢打滾兒》的小點心也是帶著卑微但卻親切色彩的鄉下食物,用世代相傳的土法蒸的黃褐色的小圓餅,在綠豆粉里滾一滾,也就是塵土色了。宋媽把英子帶出她舒適的小院子去找尋丫頭子。在古城塵土覆蓋的街巷中走著,吃幾個這種塵土色的驢打滾兒小餅,繼續穿街走巷找尋那個沒名沒姓的骨肉。這一場無望的掙扎,注定了要失敗的。尋覓無望之后,英子的小世界有了顯著的變化:宋媽不再講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兒歌也不唱了。以前她把思子情灌注在納得厚厚的鞋底上,好似祝禱兒子能穩穩地站在無母的歲月里等她回去團聚。如今“她總是把手上的銀鐲子轉來轉去地呆看著,沒有一句話。”
故事的結束可以說是傳統式的,宋媽終于跟她的丈夫回鄉去了。她希望再生孩子。小栓子和“丫頭”也許是命中與她無緣,因為中國在世世代代的希望幻滅之后,不得不將生死聚散歸為緣分。如同英子的母親說的,“是兒不死,是財不散。”宋媽對命運最大的挑戰大概就是再生些兒子吧?她騎驢上路的時候,“驢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鈴鐺,在雪后清新的空氣里,響得真好聽。”這是第一次有歡愉的事與這頭驢有關連。也許小女孩只在想宋媽不久即將再生可愛的小孩,所以鈴鐺響得好聽。實際上,宋媽的困境并末結束。但是人活著總得有份希望,即使是那頭驢,灰撲撲的脖子也掛了一串鈴鐺。在生活的實際奮斗中,絕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林海音在后記中說:“每一段故事的結尾,里面的主角都是離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去了。”宋媽這樣地離去,是悲是喜,似非英子所能理解,但是書中因為有了宋媽和她的故事,而增添了多層的深度。《城南舊事》在英子的歡樂童年和宋媽的悲苦之間達到了一種平衡。掩卷之際,讀者會想,“看啊,這就是人生的最簡樸的寫實,它在暴行、罪惡和污穢占滿文學篇幅之前,搶救了許多我們必須保存的東西。”
1983年6月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媽正坐在爐子邊梳頭,傾著身子,一大把頭發從脖子后順過來,她就用篦子篦呀篦呀的,爐上是一瓶玫瑰色的發油,天氣冷,油凝住了,總要放在爐子上化一化才能擦。
窗外很明亮,干禿的樹枝上落著幾只不怕冷的小鳥,我在想,什么時候那樹上才能長滿葉子呢?這是我們在北京過的第一個冬天。
媽媽還說不好北京話,她正在告訴宋媽,今天買什么菜。媽不會說“買一斤豬肉,不要太肥”。她說:“買一斤租漏,不要太回。”
宋媽梳完了頭,用她的油手抹在我的頭發上,也給我梳了兩條辮子。我看宋媽提著籃子要出去了,連忙喊住她:
“宋媽,我跟你去買菜。”
宋媽說:
“你不怕惠難館的瘋子?”
宋媽是順義縣的人,她也說不好北京話,她說成“惠難館”,媽說成“灰娃館”,爸說成“飛安館”,我隨著胡同里的孩子說“惠安館”,到底哪一個對,我不知道。
我為什么要怕惠安館的瘋子?她昨天還沖我笑呢!她那一笑真有意思,要不是媽緊緊拉著我的手,我就會走過去看她,跟她說話了。
惠安館在我們這條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層石臺階上去,就是兩扇大黑門凹進去,門上橫著一塊匾,路過的時候爸爸教我念過:“飛安會館。”爸說里面住的都是從“飛安”那個地方來的學生,像叔叔一樣,在大學里念書。
“也在北京大學?”我問爸爸。
“北京的大學多著呢,還有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呀!”
“可以不可以到飛安——不,惠安館里找叔叔們玩一玩?”
“做晤得!做晤得!”我知道,我無論要求什么事,爸終歸要拿這句客家話來拒絕我。我想總有一天我要邁上那三層臺階,走進那黑洞洞的大門里去的。
惠安館的瘋子我看見好幾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門口,宋媽或者媽就趕快捏緊我的手,輕輕說:“瘋子!”我們便擦著墻邊走過去,我如果要回頭再張望一下時,她們就用力拉我的胳臂制止我。其實那瘋子還不就是一個梳著油松大辮子的大姑娘,像張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樣!她總是倚著門墻站著,看來來往往過路的人。
昨天,我跟著媽媽到騾馬市的佛照樓去買東西,媽是去買擦臉的鴨蛋粉,我呢,就是愛吃那里的八珍梅。我們從騾馬市大街回來,穿過魏染胡同、西草廠,到了椿樹胡同的井窩子,井窩子斜對面就是我們住的這條胡同。剛一進胡同、我就看見惠安館的瘋子了,她穿了一件絳紫色的棉襖、黑絨的毛窩,頭上留著一排劉海兒,辮子上扎的是大紅絨繩,她正把大辮子甩到前面來,兩手玩弄著辮梢,愣愣地看著對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干樹枝子上有幾只烏鴉,胡同里沒什么人。
媽正低頭嘴里念叨著,準是在算她今天共買了多少錢的東西,好跟無事不操心的爸爸報賬,所以媽沒留神已經走到了“灰娃館”。我跟在媽的后面,一直看瘋子,竟忘了走路。這時瘋子的眼光從洋槐上落下來,正好看到我,她眼珠不動地盯著我,好像要在我的臉上找什么。她的臉白得發青,鼻子尖有點紅,大概是冷風吹凍的,尖尖的下巴,兩片薄嘴唇緊緊地閉著。忽然她的嘴唇動了,眼睛也眨了兩下,帶著笑,好像要說話,弄著辮梢的手也向我伸出來,招我過去呢。不知怎么,我渾身大大地打了一個寒戰,跟著,我就隨著她的招手和笑意要向她走去。——可是媽回過頭來了,突然把我一拉:
“怎么啦,你?”
“嗯?”我有點迷糊。媽看了瘋子一眼,說:
“為什么打哆嗦?是不是怕——是不是要溺尿?怏回家!”我的手被媽使勁拉著。
回到家來,我心里還惦念著瘋子的那副模樣兒。她的笑不是很有意思嗎?如果我跟她說話——我說:“嗯!”她會怎么樣呢?我愣愣地想著,懶得吃晚飯,實在也是八珍梅吃多了。但是晚飯后,媽對宋媽說:
“英子一定嚇著了。”
然后給我沏了碗白糖水,叫我喝下去,并且命令我鉆被窩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