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337頁
- 開本:32開 精裝
- 出版社:南京大學
- ISBN:9787305143977
- 作者:林海音|主編:眉睫
導語
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我的童玩(林海音兒童文學精品集)(精)/大師童書系列》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同時,本書還收錄了作者其他的所有兒童小說。
內容提要
林海音著的《我的童玩(林海音兒童文學精品集)(精)/大師童書系列》是一部作者回憶童年的散文集,堪稱散文版城南舊事。作者用輕松的筆調,寫了自己兒時的玩具,只是幾只簡單的“小腳兒娘”,作者卻因此獲得了童年的樂趣,充分表達出當時“窮開心過日子”的生活實況。全書描寫生動,語言活潑充滿童趣。
目錄
窗
門
狗
友情
燈
寂寞之友
三只丑小鴨
小林的傘
教子無方
媽媽說,不行
秋游獅頭山
日落百老匯
訪馬克·吐溫故居
寂寞之旅
好日子
雨
冬青樹
今天是星期天
鴨的喜劇
書桌
春
文華閣剪發記
虎坊?
北平漫?
天橋上當?
苦念北平
騎小驢兒上西山
英子的鄉戀
絹笠町憶往
騎毛驢兒逛白云觀
豆腐頌
我的童玩
舊時三女子
在胡同里長?
家住書坊邊
閑庭寂寂景蕭?
我的京味兒回憶?
訪母校·憶兒時
城墻天橋四合院?
難忘的兩座橋
看象
奔向光?
新竹白?
愛玉?
虱目魚的成長
珊瑚
臺北溫泉漫寫
說猴
鱸鰻和流氓
臺灣的香?
艋胛
臺南”度小月?
穿山甲
相思仔
竹
愛與牽手
竊讀記
吹簫的人
豆腐一聲天下白
童年和童心
前言
英子不老!
夏祖麗
母親的童年回憶在北京城南游藝園里的那些說書、京韻大鼓、雜耍、變戲法、地方戲里;我們的童年回憶在臺北城南川端橋畔夏夜的涼座里,那里也有說書、相聲,還有唱歌和蒙古烤肉。
念小學時每到周末晚上,父母親就帶我們上廈門街那家四川館吃飯。四個孩子的六口之家,靠兩枝勤奮的筆,負擔不輕,母親常常說我們是“苦中作樂”。低低矮矮木板搭的四川館緊靠著鐵道邊,每次隆隆的火車一過,木屋就驚天動地搖起來。那一番天搖地動,就像四川館入門柜臺上的那一罐顏色漂亮好吃的泡菜;也像那跑堂拖得長長的一聲地道四川風味的“一碗擔——擔——面——”一樣,讓我們覺得新鮮有趣。
吃完晚飯,我們照例到附近的一家“大”文具店逛逛,母親說:“每個孩子進了文具店,眼睛就會發亮。”我在店里東看看、西摸摸,什么都好。母親最能看穿孩子的心,她慧黠地笑著說:“好像看看都過癮似的!”
班上有一半同學的鉛筆盒和那里頭的文具都比我們的好,但我們不覺得自己非要也有同樣的才快樂,父母親給了我們自由和愛,使我們不覺得匱乏。
不過,每回逛文具店,倒也沒空手而回過。小手里總會捏拿著一、兩枝香水鉛筆或是小橡皮擦什么的。迎著晚風,聞著那俗麗的香水鉛筆味兒,我們慢慢地散步回家。
什么叫幸福?現在回想,那種感覺就是幸福吧。幸福在艱苦的歲月中特別動人!
多年前有次和母親聊天,我提起小時候最羨慕會彈琴的人,自己常常把床尾高起來的橫杠當琴鍵,自我陶醉地彈上半天。母親說:‘‘我也做過這種事兒,我有一個老九霞的鞋盒子,盒子里住著我用火柴棒做的小腳兒娘,我常常跟同伴捏著自己的小腳兒娘,哆哆哆地走到對方的鞋盒里,展開兩‘家’的來往。敲門、開門、讓座、倒茶、吃東西、聊天,我們假裝成大人,假裝成家庭主婦,說的都是大人話,愛說什么說什么,不受限于大人,有意思得很。那時,我常在我們北屋套間里玩小腳兒娘。”
后來她寫了一篇《我的童玩》,就寫到她的小腳兒娘,那個時代,女孩子自己做的玩具和玩的游戲,常常是和學女紅或做家事有關,那時的教育多半是在舊式的家庭里自然形成的。母親寫道:“我愿意從記憶中找出我童年的游樂、我的玩具和一去不回的生活。”
母親晚年用心為孩子寫了許多有趣可讀的東西。
母親不但喜歡為孩子寫故事,也翻譯世界兒童文學名著給孩子 們。她主持純文學出版社出版高水平的文學作品,自七十年代后期 也開始開辟兒童書的路徑。當時我協助母親編務,我們精心為小朋 友編輯出版了一些童書,其中還有好幾本獲得文學獎。
一九七一年,臺灣有一批小學老師參加教師研習會培訓,母親擔任指導教師,帶領一個寫作小組,在她的指導引領下,后來有好幾位成為非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
自一九六八到一九九六年,近三十年間,母親受邀加入國小國語教科書編審會,為全臺灣的小學生編審國語課本,并主稿一、二年級的國語課本。她把兒童文學的精神和趣味注入原本略顯枯燥的教科書,得到社會及教育界的贊賞,認為低年級的國語課本呈現出了一番新氣象,那是“林海音風格”。
一位曾經參與編寫、教學的教師就說,他們師生不僅陶醉在林海音優美的文字中,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們善良的人格,對臺灣的教育是了不起的貢獻。
小時候,我們常常把家里的幾把藤椅倒扣在地板上,長長的擺上一排,藤椅上再蒙上大棉被,我們就在里頭鉆,像是在地道、碉堡里一樣有趣,母親有時還會幫我們擺,甚至給我們出主意,把幾個枕頭堆起來,就成了碉堡口的炮臺。
她也從來沒有進我們房間東搜西尋或是動手整理,她說:“小孩子整理書籍、收拾紙屑、剪貼壁畫,有他自己的意思,他自己的房間、自己的東西嘛!媽媽插手在其間,破壞了他們的自主力。人天生就有權利與責任感,賦予他權利,自然他就負起責任來了。”
小時候我們淘氣,母親要發脾氣管教時,她常常會“噗哧”一聲笑出來,那只要打孩子的手也就“高高地舉,輕輕地落”了。有一回,我說:“媽,你干嘛要笑嘛?”她說:“我想起我小時候的淘氣事兒了。”
有時下過雨,滿院子水,我們要求:“讓我們光腳出去玩好不好?”母親大都會答應,只要天氣不冷,玩完要先洗腳才能進屋。母親后來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當我想攔阻孩子去玩一盆水的時候,忽然想到我小時候在雨地光了腳蹬水的快樂,那么孩子只要求一盆水,實在算不得淘氣。”
與母親接觸過的人往往會發覺她是個很有童心的人。兒童文學作家桂文亞說的一段話最傳神:“林海音先生無論在討論事情或談天時,常會不自覺流露出天真,這個天真不是造作,是很自然地把她看見的事情描述出來。由于她從小在北京成長,詞匯豐富,再加上感覺敏銳,又是一個小說家,所以敘述的過程很活潑,常把生活中平淡的事說得有趣、寫得生動,這樣的作品也就很接近兒童心靈及趣味。”
北方人常說“自來喜”,我覺得母親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有一種“自來喜”的味道。
七十六歲那年,母親寫下:“英子的心還是七十六年前的那顆心,把家人和朋友緊緊摟在心上,到老不變。”
七十七歲那年,她聆聽鋼琴家,與她的名字只差一個字的林海為《城南舊事》譜寫的一組樂曲,她寫下了一首略帶傷感的回憶童年的小詩:“靜靜地聽,靜靜地想,回憶我的童年,忽見柳條兒搖曳,柳絮飛揚,柳絮吹向我的臉上,鼻孔里刺癢。撫摸著鼻尖,淚珠兒沾濕了我七歲的小手。……我愿在這兒靜靜地聽,向我自己的心訴求,給我一盞七月的蓮花燈,提著它,我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個腳印,踏到明春。……靜靜地聽,靜靜地聽,聽到城南的深夜,聽到冬陽的早晨。”
七十八歲那年,她許下未來要專注于兒童文學寫作的心愿,她說:“我要寫我的童玩、我的游伴、我說的話、我讀的書、我的小油雞、我的小瘋狗、土地廟的小吃攤、破洋車上老頭子塞在我腳下的破棉襖……”可惜這個心愿終因健康因素,半途而廢。
2001年12月1日,母親病逝臺北,享年八十三歲。我在重新閱讀她的兒童文學作品時,終于明白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歡她的文章。因為,她一直是站在孩子這一邊的。十三歲失去父親,倉促結束童年擔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的母親,就像是她的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里的英子,那個好奇天真的英子,一直在她的心里,從來沒離開過。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因為門是預備隔絕內和外的設備,所以在房屋的建筑上,門總是比窗少的。但是我們住的這種日式木屋卻不然,房間里一扇扇的紙門排列起來,關著就是墻,推開就是門。有許多人喜歡鎖門,因此對于這種木屋的紙門表示不滿意,說它不夠嚴慎,不足以防盜。
木屋的門也實在太多了,有時一間房子四面都是門,三面是可以通到別的房間的,一面是壁櫥的。方便是方便,從這個門走,可以通到走廊,通到廁所;從那個門走,可以通到廚房,通到客廳,通到門口。我們中國的房屋建筑就忌多開門,一個房間如果碰巧有了五個門,那就是最不吉祥的“五鬼門”了。
說到門,我們便會興起這樣的印象:門是森嚴的、拒絕的、摒棄的、無情的東西。我們如果去訪問一個生人,走到他家的門前,必然會先注視他家的門型。“板門虛掩”的主人也許容易打交道;“門禁森嚴”的主人也許有一副鐵青的面孔。有所求的人,走到主人的門前就會躊躇、徘徊、彷徨,不知道門內的情形如何。如果再聽見幾聲狗叫,更是膽怯。現在雖然沒有遞“門包”的講究,但是“門禁森嚴”的人家,常常還要配上狼狗的聲音的。
門是一種代表物,所以才有“裝門面”的說法。門就像我們的臉一樣,男人要把“門面”上的胡子刮干凈才有精神,像除去門前的蔓草;女人要涂脂抹粉來增加美麗,像把門油漆了。我們知道朱紅的門最美,像女人的紅唇那樣;但是朱門也常隱藏著罪惡,杜甫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門既是代表物,所以還有“門風”的說法。讀書的人家如果出了一個不肯讀書的兒子,便是“敗壞門風”,一家人都覺得可恥。但是我們也常常見有的人家,祖父好賭,兒子也好賭,孫子更好賭,這也是“門風”啊!
門還是勢利的,門里的主人如果一朝得了勢,拜倒門下的人不知有多少,那時就會“門限為穿”,或者“門庭若市”了。但是有一天“門前冷落”或者“門可羅雀”,那便代表主人的勢力已經到了低潮了。
門雖然是對外的東西,但是關起門來也有許多玩意兒。慚愧的人關起門來“閉門思過”;自做聰明的人關起門來“閉門造車”。“思過”就是自省,還可以,“閉門造車”雖然精神可佩,但是因為太不科學,是沒有成功的希望的。
一九五○年
狗
我并不討厭狗,但是有狗的人家,我卻不愛去。這并不是說我對看門的狗特別厭惡,實在是感覺到有狗的人家,即使他是最好的朋友,也不能排闥直入。推開門,還沒有見到主人,汪汪汪的,先要受狗的一頓“搶白”,真是不甘心。但是無論那條狗多么兇惡,我都會原諒它的,因為我對“狗仗人勢”這句話深深了解。
說實話,我不但不討厭狗,而且在家禽家畜里面,可以說還是比較喜歡狗的。我不喜歡雞(雖然喜歡吃雞肉),因為不能訓練它不要隨地大便。如果沒有雞棚的設備,它會破壞你家庭的清潔。走廊上、庭院里,只要它到的地方,它就會一邊散步,一邊拉屎,毫不客氣。
我不喜歡貓,因為它無論有多么美麗柔馴的外表,它的內心總是陰狠的。它捉到了老鼠、蟑螂、壁虎,都不會立刻吃掉。只見它把嚇得半死的俘虜松開,然后自己退后幾步,閉氣地注視著它。當俘虜以為周圍沒有危險而想拔腳逃跑時,它卻又一下子撲上去。這樣縱之,擒之,不知經過多少次的蹂躪,才把它吃掉。有時它的目的只是想把俘虜玩弄死,并不一定是要吃了解餓的。
狗是機警聰明的,它也講義氣、富感情,因此生活在人類的社會里,演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是正因為它是忠心的,所以才被人類利用了。
高墻大戶的人家,養狗以防宵小,同時給登門求助的人一種威嚇,使你膽怯不敢開口。狗最初對來客是一視同仁的,誰來了都是汪汪汪地叫一陣。但是主人出來了,一看,這來客不是那來客,先對客人抱歉地笑笑,再回頭罵那狗:“貝蒂,走開,快走開!這是夏太太嘛!”
是的,這是夏太太,既不是賊,又不是登門求助,于是狗兒夾著尾巴怏怏而去。它錯怪了好人,慚愧。但是你下次再來,它也許又忘記了。雖然狗的主人一再說:“盡管進來,它不會咬您的。”不會咬?我只為了它不會咬,就應當接受你的汪汪——錯了,不是你,是它的汪汪嗎?只許它汪汪,不許我怕它,咱們的朋友是怎么交的?
有人說,狗最勢利,你到了有狗的地方,盡管昂頭挺胸,堂堂走入,千萬不要猶疑徘徊。有時,我仗著膽子這樣做了,可不是,那狗臥在那兒不動,頭也懶得抬,只用狗眼兒斜你一下,輕輕搖兩下尾巴,好像說:“進去嘛,我又不咬你!”
好在我不必為狗擔心失去朋友,因為我的朋友大都像我一樣,把友情之門敞開,沒有一條“仗人勢”的狗,盡可來去自如。
如果有人誤會我,說我對有益的動物竟是這樣的觀察法,將影響“動物愛護會”的主旨,那才冤枉。貓、狗、雞我全養過,它們也受過我的愛撫。這些動物原是很可愛的,小狗更是小朋友的好游伴,但是經過成年人為某種目的而培養訓練后,就失去了天真。“窮兒苦狗”的畫面多么可愛!“狗仗人勢”的情景多么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