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344頁
- 開本:16開
- 出版社: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 ISBN:9787538549577
- 作者:孔子
圖書目錄 *
學而**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
顏淵第十
子路第十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子①曰:“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 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⑦而不 慍⑧,一不亦君子⑨乎?” ①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中 “子”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 等傳統文化典籍。 ③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 “在適當的時 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 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④說:音yue,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日朋”, 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 的人。 ⑥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 見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 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⑧慍:音yun,惱怒,怨恨。 ⑨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 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 遠方來,不是很 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 嗎?”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人道之門,積德之基”。 本章這三句話是 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 興嗎?等等。三 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 不符合原義,指 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釋為時常, 而是時代或社會 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 立的,而是前后 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 興了;退一步說, 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 問題,我也感到 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 做,不也就是君 子嗎?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 的后面沒有賓語, 人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 么,別人就可以 理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 的朋友向我求教, 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 所講述的”了。 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 慶、誨人不倦、 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中多處可見,有 助于對**章內 容的深人了解。 1.2有子①日:“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③ 者,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 也⑤。君子務本⑥,本立而道⑦生。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⑧與!” 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 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 因此。許多 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 音和意義與 “悌”(音ti)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 提倡的兩個 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日孝,善事兄長日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鮮:音xian,少的意思。《論語》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 律,否定句的賓 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⑥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 道,即以仁為核 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 本原則。 ⑧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 之本,即以孝悌 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 即做人的 根本。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 很少見的。不喜 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 ,根本建立了, 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人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么他在外 就可以對國家盡 忠,忠是以孝悌為前提,孝悌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悌, 統治者內部就不 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 服從,而不會起 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于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 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 也是如此。整個 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 ,而孝悌說正反 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 主張都是由此出 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 本這個道理。自 春秋戰國以后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 孝治天下”,漢 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 禁錮在綱常名教、 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 整個中國傳統文 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 醒的認識和分析 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 應有的作用。P1-3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
顏淵第十
子路第十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子①曰:“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 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⑦而不 慍⑧,一不亦君子⑨乎?” ①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中 “子”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 等傳統文化典籍。 ③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 “在適當的時 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 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④說:音yue,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日朋”, 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 的人。 ⑥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 見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 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⑧慍:音yun,惱怒,怨恨。 ⑨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 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 遠方來,不是很 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 嗎?”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人道之門,積德之基”。 本章這三句話是 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 興嗎?等等。三 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 不符合原義,指 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釋為時常, 而是時代或社會 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 立的,而是前后 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 興了;退一步說, 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 問題,我也感到 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 做,不也就是君 子嗎?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 的后面沒有賓語, 人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 么,別人就可以 理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 的朋友向我求教, 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 所講述的”了。 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 慶、誨人不倦、 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中多處可見,有 助于對**章內 容的深人了解。 1.2有子①日:“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③ 者,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 也⑤。君子務本⑥,本立而道⑦生。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⑧與!” 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 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 因此。許多 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 音和意義與 “悌”(音ti)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 提倡的兩個 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日孝,善事兄長日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鮮:音xian,少的意思。《論語》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 律,否定句的賓 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⑥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 道,即以仁為核 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 本原則。 ⑧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 之本,即以孝悌 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 即做人的 根本。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 很少見的。不喜 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 ,根本建立了, 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人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么他在外 就可以對國家盡 忠,忠是以孝悌為前提,孝悌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悌, 統治者內部就不 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 服從,而不會起 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于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 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 也是如此。整個 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 ,而孝悌說正反 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 主張都是由此出 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 本這個道理。自 春秋戰國以后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 孝治天下”,漢 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 禁錮在綱常名教、 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 整個中國傳統文 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 醒的認識和分析 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 應有的作用。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