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328頁
- 開本:16開
-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 ISBN:9787807363743
- 作者:將筱波
編輯推薦
★本書在中國歷史的上千位宰相中,遴選出一批具有典型意義(正面或反面的)代表人物。書中100多位傳主的史料,主要來源于《二十五史》。
★翻開歷代宰相們的事跡,他們有的才干超群,為一代之治政;有的智識平庸,無幾多之建樹;有的清風兩袖,成一代之清流;有的賣官鬻爵,興一朝之濁浪;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遺臭萬年。
★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鑒。但讀中國史,首先要了解幾千年來活動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形形色色代表人物的歷史。這些人物,有的是順歷史潮流而動的正面人物,有的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面人物,宰相也是如此。
★《中國宰相傳》編者史海洋在中國歷史的上千位宰相中,遴選出一批具有典型意義(正面的或反面的)的代表人物,特把他們的傳記編撰成書。因此,廣大讀者在讀了本書以后,不僅能夠了解一定的歷史因果關系,而且還能夠了解一點可值得借鑒的經驗教訓——這是我們編撰《中國宰相傳》的初衷。
★宰相在中國歷史政治舞臺上一直扮演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他們幾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相權的大小,無不直接影響著國家政治局勢能否穩定,天下能否長治久安。從歷史發展的大體形勢看,相權重,國勢強;相權輕,則國勢弱。因而了解了宰相的傳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那個時代的歷史,也就關注了歷史。
★翻開歷代宰相們的事跡,他們有的才干超群,為一代之治政;有的智識平庸,無幾多之建樹;有的清風兩袖,成一代之清流;有的賣官鬻爵,興一朝之濁浪;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遺臭萬年。
★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鑒。但讀中國史,首先要了解幾千年來活動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形形色色代表人物的歷史。這些人物,有的是順歷史潮流而動的正面人物,有的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面人物,宰相也是如此。
★《中國宰相傳》編者史海洋在中國歷史的上千位宰相中,遴選出一批具有典型意義(正面的或反面的)的代表人物,特把他們的傳記編撰成書。因此,廣大讀者在讀了本書以后,不僅能夠了解一定的歷史因果關系,而且還能夠了解一點可值得借鑒的經驗教訓——這是我們編撰《中國宰相傳》的初衷。
★宰相在中國歷史政治舞臺上一直扮演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他們幾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相權的大小,無不直接影響著國家政治局勢能否穩定,天下能否長治久安。從歷史發展的大體形勢看,相權重,國勢強;相權輕,則國勢弱。因而了解了宰相的傳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那個時代的歷史,也就關注了歷史。
內容簡介
匯集了周朝至清朝的宰相近百位,對各個朝代著名的宰相均給予較多的篇幅,內容詳盡完備。在朝臣之中,宰相位高權重,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翻開歷代宰相們的事跡,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有的才干超群,為一代之治政;有的智識平庸,無幾多之建樹;有的清風兩袖,成一代之清流;有的賣官鬻爵,興一朝之濁浪;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遺臭萬年。為了使廣大讀者能夠了解一定的歷史因果關系,能夠吸取一些可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教訓,我們編寫了《中國宰相傳》一書。
目錄
先秦
姜尚
管仲
晏嬰
孫叔敖
申屠嘉
商鞅
蘇秦
范雎
藺相如
呂不韋
李斯
張良
蕭何
陳平
姜尚
管仲
晏嬰
孫叔敖
申屠嘉
商鞅
蘇秦
范雎
藺相如
呂不韋
李斯
張良
蕭何
陳平
精彩書摘
輔佐桓公稱霸諸侯
管仲任相后,深受齊桓公重用,得以大展其才。一天,齊桓公向管仲請教治國之策。管仲答道:要使國家強盛,首先要發展經濟,只有發展生產,才能富民足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義、廉、恥是維護國家的根本原則,這些原則若被破壞了,國家就要滅亡。只有發展經濟,弘揚這些基本原則,國家的法紀制度才能建立起來,國家的力量才會強大。齊桓公聽了點頭稱允,放手讓他在國內大刀闊斧地進行經濟改革。
改革伊始,管仲首先打破井田制的限制,采取“相地而衰征”的進步措施,即按土地的好壞,分等征稅,讓百姓安居樂業。他還積極提倡開發富源。由于齊國東臨大海,他鼓勵百姓大規模地下海捕魚,用海水煮鹽,對漁、鹽出口皆不納稅,以鼓勵漁鹽貿易。同時,他下令齊國各地大開鐵礦,多制農具,提高耕種技術。為進一步加強對鹽、鐵的管理,管仲還設置鹽官、鐵官,利用官府力量發展鹽、鐵業。當時離海較遠的諸侯國不得不依靠齊國供應食鹽和海產,別的東西可以不買,而鹽非吃不可。因此,齊國收入漸漸增多,日積月累,逐漸富裕強大‘起來。
在對外政策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的方針。因為在當時若公開奪取天子的權力,必然會招致諸侯們的聯合反對,而“尊王(周天子)”則可從道義上得到諸侯國的支持。“攘夷”是一方面致力于抵御嚴重威脅中原各國安全的北方少數部族山戎和狄人,另一方面則是暗中遏止從江漢極力向北擴張的楚國(楚國非西周初年分封之國,當時被視為蠻夷之邦),這是中原諸國的共同心愿。
晉獻公十五年(前662),魯國發生內亂,魯閔公被慶父殺死,魯僖公即位,慶父□□□□。這正是“□□□□,魯難未已”的典故所在。僖公為了鞏固君主地位,與齊國會盟于落姑,有齊國的保護,魯國得以安定下來。至此,齊桓公德名遠播諸侯,威望散布天下。
管仲任相后,深受齊桓公重用,得以大展其才。一天,齊桓公向管仲請教治國之策。管仲答道:要使國家強盛,首先要發展經濟,只有發展生產,才能富民足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義、廉、恥是維護國家的根本原則,這些原則若被破壞了,國家就要滅亡。只有發展經濟,弘揚這些基本原則,國家的法紀制度才能建立起來,國家的力量才會強大。齊桓公聽了點頭稱允,放手讓他在國內大刀闊斧地進行經濟改革。
改革伊始,管仲首先打破井田制的限制,采取“相地而衰征”的進步措施,即按土地的好壞,分等征稅,讓百姓安居樂業。他還積極提倡開發富源。由于齊國東臨大海,他鼓勵百姓大規模地下海捕魚,用海水煮鹽,對漁、鹽出口皆不納稅,以鼓勵漁鹽貿易。同時,他下令齊國各地大開鐵礦,多制農具,提高耕種技術。為進一步加強對鹽、鐵的管理,管仲還設置鹽官、鐵官,利用官府力量發展鹽、鐵業。當時離海較遠的諸侯國不得不依靠齊國供應食鹽和海產,別的東西可以不買,而鹽非吃不可。因此,齊國收入漸漸增多,日積月累,逐漸富裕強大‘起來。
在對外政策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的方針。因為在當時若公開奪取天子的權力,必然會招致諸侯們的聯合反對,而“尊王(周天子)”則可從道義上得到諸侯國的支持。“攘夷”是一方面致力于抵御嚴重威脅中原各國安全的北方少數部族山戎和狄人,另一方面則是暗中遏止從江漢極力向北擴張的楚國(楚國非西周初年分封之國,當時被視為蠻夷之邦),這是中原諸國的共同心愿。
晉獻公十五年(前662),魯國發生內亂,魯閔公被慶父殺死,魯僖公即位,慶父□□□□。這正是“□□□□,魯難未已”的典故所在。僖公為了鞏固君主地位,與齊國會盟于落姑,有齊國的保護,魯國得以安定下來。至此,齊桓公德名遠播諸侯,威望散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