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porn成人-久久综合久久伊人-色欧美在线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快鸭|www.yoyo521.com

王陽明(神奇圣人的16堂心學課) 王陽明(神奇圣人的16堂心學課)

導語    中國人講“知行合一”,法國人講“打鐵方能成鐵匠”,都強調要把思想轉化成為行動。     古今中外全能大儒王陽明粉絲團:張居正、梁啟超、陳獨秀、孫中山、蔣介石、伊藤博文、東鄉平八郎、三島由紀夫、松下幸之助……     《王陽明(神奇圣人的16堂心學課

32.80原價¥36.00元
庫存 10000
  • 頁數:281頁
  • 開本:16開 平裝
  • 出版社:臺海
  • ISBN:9787516805183
  • 作者:歐陽彥之

導語

    中國人講“知行合一”,法國人講“打鐵方能成鐵匠”,都強調要把思想轉化成為行動。 
    古今中外全能大儒王陽明粉絲團:張居正、梁啟超、陳獨秀、孫中山、蔣介石、伊藤博文、東鄉平八郎、三島由紀夫、松下幸之助…… 
    《王陽明(神奇圣人的16堂心學課)》(歐陽彥之著):破譯王陽明的心靈密碼!

內容提要

    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最精妙的神奇智慧之一。
    稻盛和夫將陽明心學應用于現代企業管理,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日本的“經驗之圣”。
    這本由歐陽彥之著的《王陽明(神奇圣人的16堂心學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陽明心學的傳世典籍《傳習錄》,深入淺出地闡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讓今天的讀者輕松領悟陽明心學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獲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作者簡介

    歐陽彥之,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國學方面的研究。同時歷任中港深多家公司經理人、顧問和董事,擅長從歷史中求證如何走出“中國式的困境”。在培訓中,他的風格獨樹一幟:“有趣、有道、有料、有效”,為無數渴望成功的讀者和企業奉上了開啟美滿人生之門的金鑰匙。

目錄

第一章:不亂于行,不困于心
  1.心若被困,天下處處是牢籠
  2.看破繁華,不動于心
  3.以坦然之心面對人生
  4.身處泥濘,遙看滿山花開
  5.不忙不亂,不驕不躁
  6.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第二章:心之所想,終能抵達
  1.不立志,即一事無成
  2.志向正確,人生才能走對路
  3.有目標的人生才有動力
  4.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5.莫讓好高騖遠害了自己
  6.堅持不懈的秘密
第三章:磨礪劍鋒,靜待梅香
  1.人生是苦與樂交織的過程
  2.讓能力在磨煉中快速成長
  3.每一次打擊都會讓內心更強大
  4.璞玉需打磨,人生需磨練
  5.正確對待不如意之事
  6.忍旁人之不能忍,成他人不能成之事
第四章: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
  1.遭遇失敗,從容不迫
  2.為心靈留一片空白
  3.修得不動心的境界
  4.靜坐靜思,不被外物所擾
  5.心清凈,便悠然自得
  6.靜以修身,如止水從容
第五章:靜觀己過,不妄論他人是非
  1.戰勝自己等于戰勝一切
  2.寧靜的心靈需要自省
  3.靜察己過,勿論人非
  4.自省內心,方能成功
  5.反觀自身,不斷自我提升
  6.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第六章:上善若水,處下不爭
  1.傲慢是人生的一種病垢
  2.不驕不躁,平易近人
  3.禮讓功勞,不露鋒芒得安身
  4.不爭才是最大的爭
  5.低頭是一種智慧
  6.在低潮時進取,在高潮時退出
第七章:去留隨意,喜樂隨心
  1.喜怒哀樂,相互依存
  2.微笑面對生活
  3.財富是外形,心才是快樂的根
  4.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5.幸福源自內心的簡約
  6.要活得輕快灑脫
第八章:以細微觀之,以深遠慮之
  1.細節決定成敗
  2.學海無涯,一山還有一山高
  3.把握現在,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4.心性專一,有始有終
  5.不懈追求,不給自己定底線
  6.勤于求知,細于做事
第九章: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1.不為名利所累
  2.前半生不怕,后半生不悔
  3.讓生命隨緣
  4.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
  5.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塵境不流俗
  6.生命不在于擁有,而在于有用
第十章:知是行之始,行事知之成
  1.意志力是奮斗的血液
  2.腳踏實地,不圖虛名
  3.馬上去行動
  4.成功不在難易,在于身體力行地去做
  5.千里之行,始于當下
第十一章:不遷怒,亦無貳過
  1.有錯就改,是有良知的表現
  2.不要揪著錯誤不放
  3.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4.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
  5.悔悟改過之道
第十二章:持純粹心,做至誠人
  1.養心的最好辦法是思誠
  2.謙讓受益,攀比受損
  3.不輕懷猜疑之心
  4.不要為了行善而行善
  5.使自身的誠意達到最高的境界
  6.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第十三章:常懷禪心,寵辱不驚
  1.心平氣和造就人才
  2.保持隨遇而安的態度
  3.寂寞,讓心靈成長
  4.大智若愚才是真聰明
  5.平常心,心平常
第十四章:能容能恕,路窄處讓人一步
  1.待人處世,忍讓為先
  2.寬容安撫,以德化怨
  3.把誹謗和侮辱作為進取的動力
  4.欲得人心,須容人之過
  5.氣量大一點,生活才能祥和
  6.宰相之肚,納小人之船
第十五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與人為善,暖人暖己
  2.每一種善行都有回聲
  3.大愛無私,至善無痕
  4.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5.仁者愛人,推己及人
  6.自利則生,利他則久
第十六章:百善孝為先,孝為人之本
  1.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
  2.先有誠的心,才有孝的行
  3.心存孝道,生活更美好
  4.孝順在當下
  5.盡孝不只是養老
  6.時刻念父母生養之恩

前言

    王陽明,即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朝著名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創立者。
    少年時,王陽明便胸懷大志,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為己任,后因體弱多病,接觸佛、道思想,并在家鄉的“陽明洞”中習道家導引術以養生,因此以“陽明”為號。
    青年時,王陽明步入仕途,卻因上疏觸犯權傾朝野的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并貶謫至邊遠山區——貴州龍場。
    在龍場任驛丞期間,盡管環境惡劣,居無住所,三餐難以為繼,但王陽明依然以堅定的求道精神,克服種種困難,勵志修身不已。終于在一個夜晚,領會了儒家失傳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洞見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徹悟了“知行合一”這種天地間的終極智慧,從而創立了影響后世至今的一門學說——心學。
    “龍場悟道”后,王陽明開始以講學的形式向世人闡述他的心學思想。他認為“心即是理”,只要通過格物致知的實踐功夫,將各種蒙蔽心體的閑思雜念拂去,便能認識本心中的“良知”,從而讓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顯露出來。以此應事接物,便能心定神明,洞察到事物的本質規律,順勢而為,從而事半功倍。后來,王陽明任南贛巡撫,他以超絕的智慧和才干,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剿滅了盤踞江西各郡多年的眾多巨寇,并在寧王叛亂的緊急關頭,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僅用四十二天便生擒寧王,平定叛亂。王陽明其以顯赫的戰功一路升遷,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卒后謚號文成。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雖一路坎坷,但他世功顯赫,學名昭昭,成為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
    王陽明的思想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是心學的基本觀點。王陽明認為人心是根本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和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一切統一于心的。
    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說,糾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行是不能分離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總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王陽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是“千古圣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讓心回到“無善無惡”的明潔本真的狀態,是通過主體意識達到自我道德的修養,規范自我的行為。致良知被稱為王陽明心學的核心部分。
    雖然人心中包含著無窮的智慧,具備認識萬物的知識與規律的能力,但這種智慧和能力并非明明白白地擺放在那里。因為每個人心中雖然都有一個深藏的寶庫,潛力無窮,但由于我們的心靈有時會為物欲、私欲、人欲所蒙蔽,所以我們無法挖掘出自身的潛能,并將其發揮出來。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心靈為自我和物欲蒙蔽,那他不僅不能獲得本能的智慧,就連基本的觀察判斷能力也會喪失。 
    正確認識自我與天地自然的關系,是獲得更高智慧的前提。古人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有心靈達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深更遠的地方。因為心境提高了,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質也會隨之提升。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渴望成功,但“成功”究竟該如何定義?什么樣的成功才是健全的、持久的、沒有副作用的?卻很少有人認真想過。在今日國人的心中,成功往往指向一些外在可見的東西,諸如有房,有車,有體面的工作,有豐厚的收人,有和諧的家庭,有相愛的伴侶,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等。應該說,這樣一些關于成功的外在指標不能說是錯的。畢竟沒有這些東西,任何人也不敢奢談自己是成功的。然而擁有這些就是“成功”的全部嗎?除了上述種種,是否還有什么東西被我們忽略了,而它卻恰恰是成功最根本、最不可或缺的基石呢? 
    王陽明告訴我們,那個被我們有意無意忽略掉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心。 
    在王陽明看來,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質上的成功,卻疏于照看自己的心靈,那么我們所獲得的成功,終究是不牢靠的,至少是不完整的。因為衡量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的,除了上述種種外在指標外,還需要一個內在指標,那就是心靈的富足與強大。簡言之,成功不僅需要物的累積。更需要心的完善。 
    為什么成功需要內在指標呢?道理其實很簡單。人生是一場長跑,一時的領先并不等于最后的勝利。尤其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陷阱經常會打扮成機遇出現在你面前,而成功與失敗往往只在反掌之間,所以我們身邊才會有那么多顯赫一時的高官、富豪在一夜之間身敗名裂,一無所有。因此,要想擁有一個真正成功的人生,要想在人生的長跑中笑到最后,你就要讓自己的修為配得上自己的所得,讓自己的內在品質配得上自己的外在事功。究竟而言,土豪與貴族的差別,并不只是教養的高低,更在于心靈的貧富。 
    如果你曾經閱讀過一些名人傳記,或者曾經有意識地考察過成功者的品質,你一定不難發現,那些真正影響過世界、改變過世界的成功者,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具備上述品質。因此,倘若你不希望自己渾渾噩噩、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倘若你相信真正的成功者必然都是向上向善的,那么或許從現在開始,你便可以參考上述的“品質清單”,擬定一份適合自己的修行計劃,由內而外,從心開始,為自己創造一個成功的人生。今天,不論你是一個初入職場的白領,還是一個事業有成的精英,你都可以這么做,而且都應該這么做,因為成長是永無止境的,而真正的成功,也應該是永無止境的。 
    那么,一個致良知的人,或者說一個開啟了正能量的人,與蕓蕓眾生究竟會有哪些區別?在面對復雜的世界與多變的人生,在面對生命中或喜或悲、或順或逆的種種境遇時,這樣的人與普通人又有怎樣不同的心態、反應和行為呢?耐心閱讀這本書,王陽明的心學會告訴我們答案。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1.1心若被困,天下處處是牢籠
    有一學者病目,戚戚甚憂,先生曰:“爾乃貴目賤心。”
    ——《傳習錄》
    有一學者患有眼病,心里十分憂戚。王陽明先生說:“你呀,真是貴目賤心。”
    王陽明的這番話,足以讓看不破的人頓悟。當眼睛有病時,我們會擔心憂慮。因此,本是眼睛的事情,現在卻要讓心受摧殘,不正是看重眼睛而輕視心的做法嗎?
    王陽明告誡我們,不要因為關注眼前的小損失,而忽略了更有價值的事物。我們應該看清大局,珍惜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因一些瑣碎的小事情而影響了積極的人生態度。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通常會犯這種毛病:為了掙錢,拼命地工作。年輕時用身體換錢,老年時又拿錢來治療因拼命而落下的疾病。我們往往顧此失彼,抓不住人生的重點,經常為了得到魚目而丟掉手上的珍珠。就好像那些自殺的人,很多時候,他們都是為了一些眼前的煩惱,而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或許有人會問,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我們能說他不勇敢嗎?不能。但話說回來,一個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的人,我們能說他勇敢嗎?不能。我們只能為這個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什么事情比活著更重要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因為遭遇高考落榜,女朋友背叛,于是一心尋死,父母朋友都來勸慰,可他就是聽不進去。無奈之下,他的父母只得對他日夜看管,生怕他有個三長兩短。
    幸好,父親認識一位出色的心理醫生,連忙將他請到家中幫忙勸解兒子。
    心理醫生見到年輕人后,笑著說:“年輕人,你的勇敢感動了我。但我還是不明白你為什么選擇自殺。第一,自殺并不能令你金榜題名,進入象牙塔。第二,為了一個不愛你的女孩放棄生命,那么,那個愛你的女孩的委屈,誰來安慰?你要是繼續活著,或許情況就變了。人都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作為你父親的朋友,我會尊重你的選擇,但我會為你的父母感到難過,他們即將面臨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我甚至已經看到他們風燭殘年時的凄涼。”
    心理醫生說完這番話,就靜靜地坐在那看著年輕人。
    此時的年輕人在心理醫生的開導下,情緒已經開始慢慢平復下來。又過了良久,年輕人終于明白過來,決定不再自殺了。
    這位心理醫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告訴年輕人,人生除了前途、愛情之外,還有生養自己的父母,以及更多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生命是一次有意義的旅行,然而我們的心總是被世間的俗事所困擾。迷茫、彷徨,生活在這個城市卻毫無歸屬感,這多是因為內心被羈絆。有時候,一點得失都能令我們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此時的我們不正是因為一個小小的眼病,害的心也跟著受累嗎?只要有心去治,眼病可以治愈,但若因為眼睛而失了心,我們的眼睛還有什么用呢?
    電視劇《來不及說我愛你》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心若被困,天下處處是牢籠;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人間天堂。”一個人的心若沒有棲息,到哪里都是流浪。
    有人說,世界上的人分兩種: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幸福的人,并不是他們的人生道路上多么一帆風順,也不是他們的能力多么超群,只是因為他們善于控制自己的內心,能在狂風暴雨中看到美麗的彩虹,能在一敗涂地時保持良好的心態,看到美好的將來。不幸的人,也并不是缺少運氣,更不是老天無眼,給自己的庇佑不夠多,只是因為他們的內心被羈絆、行為被困阻,所以才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有一位哲學家,當他還是個單身漢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小屋里。盡管生活非常不便,但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呵呵的。
    有人問他:“那么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么可樂的?”
    哲學家說:“朋友們住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流感情,這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哲學家一個人,但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么好高興的?”
    “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么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后,哲學家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里。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里環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潑污水,丟死老鼠、破鞋子、臭襪子和雜七雜八的臟東西。那人見他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子,也感到高興嗎?”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費很大的勁兒;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養些花,種些菜。這些樂趣,數之不盡!”
    后來,那人遇到哲學家的學生,問道:“你的老師總是那么快樂,可我卻覺得,他每次所處的環境并不那么好。”
    學生笑著說:“決定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環境,而在于心境。”
    福由心生,境由心造,很多人常常被外境所困,以至于自己的心也常常被困在其中。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心態是一個人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生命駕馭你,而你的內心將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擁有什么樣的內心,就擁有什么樣的生活能量,而這種能量將決定你是否能獲得幸福的人生。現在,還在漂泊,還在為未來擔心,還在感到前途無望的你知道該怎樣迎接以后的人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