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44
- 開本:16開
- 出版社:中國人口出版社
- ISBN:9787510148552
- 作者:錢麗旗
內容簡介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可以分為氣虛型體質、血虛型體質、陰虛型體質、氣郁型體質、血瘀型體質、痰濕型體質等類型。另外,還有一些體質類型,比如平和型體質、濕熱型體質、特稟型體質等。
《圖解黃帝內經體質養生/健康中國2030家庭養生保健叢書》以《黃帝內經》體質養生理論為參考,結合之后多位醫學家的中醫體質理論,對以上體質類型的人如何調理做了詳細的介紹,并提出了相應的飲食調節食譜建議,讓您在充分了解自己體質的基礎上,可以綜合調養,并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療方案,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科學養生的目的。
《圖解黃帝內經體質養生/健康中國2030家庭養生保健叢書》以《黃帝內經》體質養生理論為參考,結合之后多位醫學家的中醫體質理論,對以上體質類型的人如何調理做了詳細的介紹,并提出了相應的飲食調節食譜建議,讓您在充分了解自己體質的基礎上,可以綜合調養,并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療方案,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科學養生的目的。
前言序言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這本典籍開創了體質劃分的先河,之后,經過醫學家們長期觀察、積累、創新,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中醫體質理論。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可以分為氣虛型體質、血虛型體質、陰虛型體質、氣郁型體質、血瘀型體質、痰濕型體質等類型。
氣虛型體質的人的體質特征可有:形體消瘦或偏胖,體倦乏力,面色蒼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且動則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脈虛弱。若患病則諸癥加重,或伴有氣短懶言、咳喘無力;或食少腹脹、大便溏泄;或脫肛、子宮脫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憊;或腰膝酸軟、小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帶清稀。
血虛型體質的人可有以下特征:皮膚發暗發青、疼痛、干燥、瘙癢、出現小包塊;容易脫發,而且不好治;舌頭上有長期不消的瘀點和瘀斑,瘀血嚴重的人舌根部兩邊小靜脈怒張;表情抑郁、呆板。面部肌肉不靈活;健忘、記憶力下降。肝氣不舒展,經常心煩易怒。
陰虛型體質的人主要表現為手足心熱,易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飲,大便干燥,或見面色潮紅,兩目干澀,視物模糊,皮膚偏干,眩暈耳鳴,睡眠差。
氣郁型體質的人的體質特征可有:口唇爪甲紫暗,皮膚青紫斑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絞痛固定不移,或觸及腫塊,面部色素沉著,眼眶黑,黃褐斑、女性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或閉經,舌紫暗或有青紫斑點,舌下靜脈郁血,脈澀等。
血瘀型體質的人的表現癥狀可有:面色晦滯,口唇色暗,眼睚暗黑,肌膚甲錯,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或結代。若病則上述特征加重,可有頭、胸、脅、少腹或四肢等處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內有瘢瘕積塊,婦女痛經、經閉、崩漏等。
痰濕型體質的人多表現為咳嗽、哮喘、痰多、頭暈、腸胃不適、嘔吐等癥狀,易生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動脈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肥胖癥等疾患。
另外,還有一些體質類型,比如平和型體質、濕熱型體質、特稟型體質等。平和型體質屬于比較健康的人群;濕熱型體質的養生重在祛濕清熱;特稟型體質則重在益氣固表。
本書以《黃帝內經》體質養生理論為參考,結合之后多位醫學家的中醫體質理論,對以上體質類型的人如何調理做了詳細的介紹,并提出了相應的飲食調節食譜建議,讓您在充分了解自己體質的基礎上,可以綜合調養,并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療方案,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科學養生的目的。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可以分為氣虛型體質、血虛型體質、陰虛型體質、氣郁型體質、血瘀型體質、痰濕型體質等類型。
氣虛型體質的人的體質特征可有:形體消瘦或偏胖,體倦乏力,面色蒼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且動則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脈虛弱。若患病則諸癥加重,或伴有氣短懶言、咳喘無力;或食少腹脹、大便溏泄;或脫肛、子宮脫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憊;或腰膝酸軟、小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帶清稀。
血虛型體質的人可有以下特征:皮膚發暗發青、疼痛、干燥、瘙癢、出現小包塊;容易脫發,而且不好治;舌頭上有長期不消的瘀點和瘀斑,瘀血嚴重的人舌根部兩邊小靜脈怒張;表情抑郁、呆板。面部肌肉不靈活;健忘、記憶力下降。肝氣不舒展,經常心煩易怒。
陰虛型體質的人主要表現為手足心熱,易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飲,大便干燥,或見面色潮紅,兩目干澀,視物模糊,皮膚偏干,眩暈耳鳴,睡眠差。
氣郁型體質的人的體質特征可有:口唇爪甲紫暗,皮膚青紫斑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絞痛固定不移,或觸及腫塊,面部色素沉著,眼眶黑,黃褐斑、女性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或閉經,舌紫暗或有青紫斑點,舌下靜脈郁血,脈澀等。
血瘀型體質的人的表現癥狀可有:面色晦滯,口唇色暗,眼睚暗黑,肌膚甲錯,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或結代。若病則上述特征加重,可有頭、胸、脅、少腹或四肢等處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內有瘢瘕積塊,婦女痛經、經閉、崩漏等。
痰濕型體質的人多表現為咳嗽、哮喘、痰多、頭暈、腸胃不適、嘔吐等癥狀,易生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動脈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肥胖癥等疾患。
另外,還有一些體質類型,比如平和型體質、濕熱型體質、特稟型體質等。平和型體質屬于比較健康的人群;濕熱型體質的養生重在祛濕清熱;特稟型體質則重在益氣固表。
本書以《黃帝內經》體質養生理論為參考,結合之后多位醫學家的中醫體質理論,對以上體質類型的人如何調理做了詳細的介紹,并提出了相應的飲食調節食譜建議,讓您在充分了解自己體質的基礎上,可以綜合調養,并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療方案,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科學養生的目的。
目錄
□□章 認清體質好養生
□□節 《黃帝內經》中的體質論
第二節 中醫體質學說的基礎理論
第三節 體質養生的宗旨
第四節 根據不同體質治病
第五節 關于體質的討論
第二章 氣虛型體質
□□節 你是氣虛型體質嗎
第二節 補氣固本常用中藥
第三節 補氣固本飲食調節
第四節 補氣固本養生食譜
第五節 特效方:四君子湯
第六節 五大穴位補氣虛
第三章 血虛型體質
□□節 你是血虛型體質嗎
第二節 補血養顏常用中藥
第三節 補血養顏飲食調節
第四節 補血養顏養生食譜
第五節 紅茶喝出好氣色
第四章 陰虛型體質
□□節 你是陰虛型體質嗎
第二節 滋陰生津常用中藥
第三節 滋陰生津飲食調節
第四節 滋陰生津養生食譜
第五節 滋陰生津,睡覺很重要
第六節 七個穴位補陰虛
第五章 氣郁型體質
□□節 你是氣郁型體質嗎
第二節 疏肝行氣常用中藥
第三節 疏肝行氣飲食調節
第四節 疏肝行氣養生食譜
第五節 疏通經絡調理氣郁
第六節 調理氣郁特效藥方
第六章 血瘀型體質
□□節 你是血瘀型體質嗎
第二節 活血化瘀常用中藥
第三節 活血化瘀飲食調節
第四節 活血化瘀養生食譜
第五節 活血化瘀特效藥方
第七章 痰濕型體質
□□節 你是痰濕型體質嗎
第二節 祛濕化痰常用中藥
第三節 祛濕化痰飲食調節
第四節 祛濕化痰養生食譜
第五節 祛濕化痰應從細節做起
第六節 保健推拿祛痰濕
第八章 其他體質
□□節 平和型體質
第二節 濕熱型體質
第三節 特稟型體質
□□節 《黃帝內經》中的體質論
第二節 中醫體質學說的基礎理論
第三節 體質養生的宗旨
第四節 根據不同體質治病
第五節 關于體質的討論
第二章 氣虛型體質
□□節 你是氣虛型體質嗎
第二節 補氣固本常用中藥
第三節 補氣固本飲食調節
第四節 補氣固本養生食譜
第五節 特效方:四君子湯
第六節 五大穴位補氣虛
第三章 血虛型體質
□□節 你是血虛型體質嗎
第二節 補血養顏常用中藥
第三節 補血養顏飲食調節
第四節 補血養顏養生食譜
第五節 紅茶喝出好氣色
第四章 陰虛型體質
□□節 你是陰虛型體質嗎
第二節 滋陰生津常用中藥
第三節 滋陰生津飲食調節
第四節 滋陰生津養生食譜
第五節 滋陰生津,睡覺很重要
第六節 七個穴位補陰虛
第五章 氣郁型體質
□□節 你是氣郁型體質嗎
第二節 疏肝行氣常用中藥
第三節 疏肝行氣飲食調節
第四節 疏肝行氣養生食譜
第五節 疏通經絡調理氣郁
第六節 調理氣郁特效藥方
第六章 血瘀型體質
□□節 你是血瘀型體質嗎
第二節 活血化瘀常用中藥
第三節 活血化瘀飲食調節
第四節 活血化瘀養生食譜
第五節 活血化瘀特效藥方
第七章 痰濕型體質
□□節 你是痰濕型體質嗎
第二節 祛濕化痰常用中藥
第三節 祛濕化痰飲食調節
第四節 祛濕化痰養生食譜
第五節 祛濕化痰應從細節做起
第六節 保健推拿祛痰濕
第八章 其他體質
□□節 平和型體質
第二節 濕熱型體質
第三節 特稟型體質
精彩書摘
《圖解黃帝內經體質養生/健康中國2030家庭養生保健叢書》:
別人的養生方法不能隨便套用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對養生的認知都存在誤區,總是喜歡把別人的養生方法隨意“拿來”用到自己的身上。可是人與人的體質不同,即使是同一類體質的人,養生方法也未必就適合,因為人的體質會有很多微妙的差異!就像《靈樞·壽夭剛柔》中所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出生以來,其性情、臟腑、形體、寒熱偏性等本來就不同——有人強壯,有人瘦弱,有人高,有人矮,有人體質偏陽,有人體質偏陰……除此之外,人在后天生活中由于受地域、經歷、習慣、年齡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人的體質進一步差異化。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身體,要認識到自己身體的獨特性。
沒有任何一個人的養生方法能完全適合于你,因此在養生保健時,不能盲目跟從,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遵循“異”和“順”的原則。“異”就是要了解不同的人體質有差異,對于別人的養生方法,不能隨便“拿來”就用;“順”就是要順應自己的體質,以自我為主,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只有這樣做,才是養生的真諦,才不會因為錯誤的養生方法導致體質有失偏頗,從而危害健康。
在體質與病因、病理的關系上,《黃帝內經》中認為不同體質的人對不同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對相同致病因子的耐受性不同,某種體質的人易患某些病。而且感染邪氣以后,因體質不同也會“為病各異”,同時預后也不一樣。
因此,應根據不同的體質,采取相應的養生方法和措施。例如,木型之人,耐春夏,不耐秋冬,因此在春夏就要采取措施,預先□□;火型之人,性情急迫,當注意緩和情緒,寧心靜神。這就是中醫養生學“因人攝生”的理論基礎。
環境造成體質差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是決定一個人體質變化的重要因素。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等,會對一個人的體質產生影響。
例如,我國南方多濕熱,北方多寒燥,東北沿海為海洋性氣候,西部內地為大陸氣候,因此從“形”上講,西北方的人形體多壯實,腠理致密;東南方的人體質多柔弱,腠理偏疏松。我國東部地區濕熱體質者較多;南部地區濕熱體質和血瘀型體質者較多;西部地區氣虛體質、陰虛體質者較多,陽虛體質者較少;華北地區濕熱體質者較多;東北地區氣虛體質、陽虛體質者較多。地域不同,人的體質不同,施方用藥也有所不同。
我們要盡量選擇好的環境,生活的地方空氣清新,鳥語花香,人的臟器受到清新空氣的影響,心神受到優美環境的影響,體質也會改善。
飲食習慣對體質形成的影響
食品加工方式、飲食結構、吃多吃少、進食方式等,都會對體質產生深刻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體質是吃出來的也不為過。不同的膳食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人們長期的飲食習慣和相對同定的膳食結構均可影響體質,從而對人體形成相對穩定的體質產生重要作用。
科學的飲食習慣,合理的膳食結構,全面而充足的營養,可增強人的體質。如果飲食不當,將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某些營養物質缺乏,使人體體質發生不良改變。如長期飲食攝入量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良,容易使體質虛弱。飽食沒有節制,則會損傷脾胃,形成形盛氣虛的體質。偏嗜某些飲食,可造成人體內營養成分不均衡,出現一部分營養成分過剩,一部分營養成分缺乏,從而形成偏頗體質。如長期偏嗜寒涼的食物,容易形成陽虛的體質;長期偏嗜溫熱和辛辣的食物,容易形成陰虛體質;偏嗜甘甜,可形成痰濕體質;嗜食肥膩,多形成痰濕體質或濕熱體質。
特別是五臟應五味,偏嗜某味就會導致相應的臟腑功能受到影響,致使機體陰陽失衡,繼而導致體質出現偏頗。
疾病和藥物會影響或改變體質
疾病制約體質的形成,體質又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一些重病、慢性病,不僅會損害人體的各個部位,還可以使臟腑失和,氣血、陰陽失調,從而影響體質狀態。
生病了,就要服藥,但藥用得不恰當,也會給體質帶來不良的影響。藥有寒熱溫涼的差異和酸甘苦辛咸的不同,若長期偏用某一性味的藥,人體臟腑的氣血陰陽就會出現偏衰,從而改變人體體質。而且“是藥三分毒”,雖然生病用藥不可避免,但在選藥時,應謹慎操作,不要盲目。
發揮藥的作用不應該是像對抗療法那樣去壓制身體的病證,而是要順勢引導病證,把病之邪氣借藥的力量排泄出去。原則上不要輕易用藥。
平常的感冒發熱,對于身體體質的增強是有一定幫助的,通過物理降溫就可以了。很多人一發熱就看病,通過打針吃藥阻止它,問題反而大了。其實不是太嚴重的話,不吃退熱藥病也會好,并產生抗體,以后對這類疾病的免疫力就會增強;打噴嚏是為了把更多的病菌排出體外……大部分人不知道這些就是因為對自己的身體缺乏了解。
……
別人的養生方法不能隨便套用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對養生的認知都存在誤區,總是喜歡把別人的養生方法隨意“拿來”用到自己的身上。可是人與人的體質不同,即使是同一類體質的人,養生方法也未必就適合,因為人的體質會有很多微妙的差異!就像《靈樞·壽夭剛柔》中所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出生以來,其性情、臟腑、形體、寒熱偏性等本來就不同——有人強壯,有人瘦弱,有人高,有人矮,有人體質偏陽,有人體質偏陰……除此之外,人在后天生活中由于受地域、經歷、習慣、年齡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人的體質進一步差異化。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身體,要認識到自己身體的獨特性。
沒有任何一個人的養生方法能完全適合于你,因此在養生保健時,不能盲目跟從,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遵循“異”和“順”的原則。“異”就是要了解不同的人體質有差異,對于別人的養生方法,不能隨便“拿來”就用;“順”就是要順應自己的體質,以自我為主,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只有這樣做,才是養生的真諦,才不會因為錯誤的養生方法導致體質有失偏頗,從而危害健康。
在體質與病因、病理的關系上,《黃帝內經》中認為不同體質的人對不同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對相同致病因子的耐受性不同,某種體質的人易患某些病。而且感染邪氣以后,因體質不同也會“為病各異”,同時預后也不一樣。
因此,應根據不同的體質,采取相應的養生方法和措施。例如,木型之人,耐春夏,不耐秋冬,因此在春夏就要采取措施,預先□□;火型之人,性情急迫,當注意緩和情緒,寧心靜神。這就是中醫養生學“因人攝生”的理論基礎。
環境造成體質差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是決定一個人體質變化的重要因素。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等,會對一個人的體質產生影響。
例如,我國南方多濕熱,北方多寒燥,東北沿海為海洋性氣候,西部內地為大陸氣候,因此從“形”上講,西北方的人形體多壯實,腠理致密;東南方的人體質多柔弱,腠理偏疏松。我國東部地區濕熱體質者較多;南部地區濕熱體質和血瘀型體質者較多;西部地區氣虛體質、陰虛體質者較多,陽虛體質者較少;華北地區濕熱體質者較多;東北地區氣虛體質、陽虛體質者較多。地域不同,人的體質不同,施方用藥也有所不同。
我們要盡量選擇好的環境,生活的地方空氣清新,鳥語花香,人的臟器受到清新空氣的影響,心神受到優美環境的影響,體質也會改善。
飲食習慣對體質形成的影響
食品加工方式、飲食結構、吃多吃少、進食方式等,都會對體質產生深刻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體質是吃出來的也不為過。不同的膳食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人們長期的飲食習慣和相對同定的膳食結構均可影響體質,從而對人體形成相對穩定的體質產生重要作用。
科學的飲食習慣,合理的膳食結構,全面而充足的營養,可增強人的體質。如果飲食不當,將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某些營養物質缺乏,使人體體質發生不良改變。如長期飲食攝入量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良,容易使體質虛弱。飽食沒有節制,則會損傷脾胃,形成形盛氣虛的體質。偏嗜某些飲食,可造成人體內營養成分不均衡,出現一部分營養成分過剩,一部分營養成分缺乏,從而形成偏頗體質。如長期偏嗜寒涼的食物,容易形成陽虛的體質;長期偏嗜溫熱和辛辣的食物,容易形成陰虛體質;偏嗜甘甜,可形成痰濕體質;嗜食肥膩,多形成痰濕體質或濕熱體質。
特別是五臟應五味,偏嗜某味就會導致相應的臟腑功能受到影響,致使機體陰陽失衡,繼而導致體質出現偏頗。
疾病和藥物會影響或改變體質
疾病制約體質的形成,體質又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一些重病、慢性病,不僅會損害人體的各個部位,還可以使臟腑失和,氣血、陰陽失調,從而影響體質狀態。
生病了,就要服藥,但藥用得不恰當,也會給體質帶來不良的影響。藥有寒熱溫涼的差異和酸甘苦辛咸的不同,若長期偏用某一性味的藥,人體臟腑的氣血陰陽就會出現偏衰,從而改變人體體質。而且“是藥三分毒”,雖然生病用藥不可避免,但在選藥時,應謹慎操作,不要盲目。
發揮藥的作用不應該是像對抗療法那樣去壓制身體的病證,而是要順勢引導病證,把病之邪氣借藥的力量排泄出去。原則上不要輕易用藥。
平常的感冒發熱,對于身體體質的增強是有一定幫助的,通過物理降溫就可以了。很多人一發熱就看病,通過打針吃藥阻止它,問題反而大了。其實不是太嚴重的話,不吃退熱藥病也會好,并產生抗體,以后對這類疾病的免疫力就會增強;打噴嚏是為了把更多的病菌排出體外……大部分人不知道這些就是因為對自己的身體缺乏了解。
……
作者簡介
錢麗旗,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2012年入選解放軍總醫院首批“百位名醫”培育學者。現任首都醫學基金評審專家、全軍醫療成果評審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委員會、中醫內科專委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分會常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上市后再評價專業委員會理事、《環球中醫藥》、《感染、炎癥、修復》等雜志評審專家及編委。專業特長為婦科病、乳腺病及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的中西醫診治。擅長治療不孕不育、月經不調、乳腺病、痤瘡、更年期綜合征等疾病,臨床療效顯著,經常受邀參加院內外疑難病會診,研制的經驗方“利乳康”、“斑消凈”、“助孕湯”被同行專家廣泛認可,學術影響廣泛。近年來承擔各類科研課題10余項,發表統計源論文40余篇,其中SCI收錄4篇,主編、參編著作10部。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科普著作三等獎,獲國家專利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