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42頁
- 開本:16開
- 出版社:中國人口出版社
- ISBN:9787510148149
- 作者:錢麗旗
內容簡介
《圖解艾灸防治病/健康中國2030家庭養生保健叢書》分為十二章節具體地講解艾灸防治病的有關內容,包括艾灸的基本介紹,艾灸的適應癥和禁忌癥,艾灸的功效,以及分別闡述不同種類疾病艾灸的治療方法,包括了內科、外科、兒科、五官科、骨科及皮膚病的防治,在美體養顏方面的作用,也作了部分講解。
前言序言
艾灸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治法,是指點燃用艾葉制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入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借灸火的熱力火藥物的作用通過體表進入皮膚,通過毛細血管的擴張,在經絡的傳導作用下,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養顏抗衰,祛淤止痛的作用。
艾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人類掌握用火之后。春秋時代的《詩經·采葛》載:“彼采艾兮”,西漢毛亨和毛莨傳釋:“艾所以療疾”。從遠古時代實際臨床運用早于文字記載的特點來看,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于西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灼羊髀骨,視其兆,謂之死跋焦“。以此印證,我國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孟子·離婁篇》載:“今之欲王音,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當在西周之前。
艾灸的作用機制目前認為與五個方面有關,分別是經絡調節作用,免疫功能調節作用,局部刺激作用,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以及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綜合作用,可以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拔毒泄熱,防病保健。
艾灸分為直接灸,間接灸,艾卷灸,溫筒灸等,不同的艾灸方法所治療的病癥也有所差別,而不同的艾灸方法所用的藥物和材料也大不相同,這就需要我們對其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學習。
艾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人類掌握用火之后。春秋時代的《詩經·采葛》載:“彼采艾兮”,西漢毛亨和毛莨傳釋:“艾所以療疾”。從遠古時代實際臨床運用早于文字記載的特點來看,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于西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灼羊髀骨,視其兆,謂之死跋焦“。以此印證,我國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孟子·離婁篇》載:“今之欲王音,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當在西周之前。
艾灸的作用機制目前認為與五個方面有關,分別是經絡調節作用,免疫功能調節作用,局部刺激作用,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以及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綜合作用,可以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拔毒泄熱,防病保健。
艾灸分為直接灸,間接灸,艾卷灸,溫筒灸等,不同的艾灸方法所治療的病癥也有所差別,而不同的艾灸方法所用的藥物和材料也大不相同,這就需要我們對其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學習。
目錄
□□章 揭開艾灸的神秘面紗
□□節 艾灸治病的四大原理
第二節 從六個方面選艾草
第三節 艾炷、艾條及藥條的做法
第四節 艾灸適應癥與禁忌癥
第二章 艾灸經絡與穴位基本知識
□□節 艾灸的含義與穴位基本知識
第二節 這些穴位千萬不能灸
第三節 艾灸常用經穴
第三章 灸一灸遠離亞健康
□□節 亞健康概述
第二節 失眠
第三節 健忘
第四節 抑郁
第五節 疲勞
第六節 神經衰弱
第四章 灸一灸調治內科病
□□節 發熱
第二節 感冒
第三節 便秘
第四節 高血壓
第五節 低血壓
第六節 高脂血癥
第七節 糖尿病
第八節 頭痛
第九節 偏頭痛
第十節 三叉神經痛
第十一節 支氣管哮喘
第十二節 肺結核
第十三節 肺氣腫
第十四節 反胃
第十五節 急性胃炎
第十六節 慢性胃炎
第十七節 胃下垂
第十八節 胃神經官能癥
第十九節 缺鐵性貧血
第二十節 結腸炎
第二十一節 中暑
第二十二節 眩暈
第五章 灸一灸調治外科病
□□節 落枕
第二節 濕疹
第三節 凍瘡
第四節 手腕疼
第五節 足跟痛
第六節 頸椎病
第七節 腰肌勞損
第八節 腰椎間盤突出癥
第九節 風濕性關節炎
第十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
第十一節 痔瘡
第六章 灸一灸調治男科病
□□節 遺精
第二節 陽痿
第三節 早泄
第四節 前列腺炎
第五節 前列腺增生
第六節 男性更年期綜合征
第七節 男性不育癥
第七章 灸一灸調治婦科病
□□節 月經不調
第二節 痛經
第三節 閉經
第四節 帶下病
第五節 產后乳汁不足
第六節 子宮脫垂
第七節 外陰瘙癢癥
第八節 女性不孕癥
第九節 習慣性流產
第十節 性冷淡
第十一節 子宮肌瘤
第十二節 女性更年期綜合征
第八章 灸一灸調治兒科病
□□節 驚風
第二節 百日咳
第三節 流行性腮腺炎
第四節 小兒腹瀉
第五節 疳積
第六節 小兒遺尿
第七節 鵝口瘡
第八節 小兒肺炎
第九節 小兒哮喘
第十節 小兒厭食癥
第九章 灸一灸調治五官科病
□□節 脫發、白發
第二節 口腔潰瘍
第三節 牙痛
第四節 咽炎
第五節 中耳炎
第六節 耳鳴、耳聾
第七節 扁桃體炎
第八節 過敏性鼻炎
□□節 艾灸治病的四大原理
第二節 從六個方面選艾草
第三節 艾炷、艾條及藥條的做法
第四節 艾灸適應癥與禁忌癥
第二章 艾灸經絡與穴位基本知識
□□節 艾灸的含義與穴位基本知識
第二節 這些穴位千萬不能灸
第三節 艾灸常用經穴
第三章 灸一灸遠離亞健康
□□節 亞健康概述
第二節 失眠
第三節 健忘
第四節 抑郁
第五節 疲勞
第六節 神經衰弱
第四章 灸一灸調治內科病
□□節 發熱
第二節 感冒
第三節 便秘
第四節 高血壓
第五節 低血壓
第六節 高脂血癥
第七節 糖尿病
第八節 頭痛
第九節 偏頭痛
第十節 三叉神經痛
第十一節 支氣管哮喘
第十二節 肺結核
第十三節 肺氣腫
第十四節 反胃
第十五節 急性胃炎
第十六節 慢性胃炎
第十七節 胃下垂
第十八節 胃神經官能癥
第十九節 缺鐵性貧血
第二十節 結腸炎
第二十一節 中暑
第二十二節 眩暈
第五章 灸一灸調治外科病
□□節 落枕
第二節 濕疹
第三節 凍瘡
第四節 手腕疼
第五節 足跟痛
第六節 頸椎病
第七節 腰肌勞損
第八節 腰椎間盤突出癥
第九節 風濕性關節炎
第十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
第十一節 痔瘡
第六章 灸一灸調治男科病
□□節 遺精
第二節 陽痿
第三節 早泄
第四節 前列腺炎
第五節 前列腺增生
第六節 男性更年期綜合征
第七節 男性不育癥
第七章 灸一灸調治婦科病
□□節 月經不調
第二節 痛經
第三節 閉經
第四節 帶下病
第五節 產后乳汁不足
第六節 子宮脫垂
第七節 外陰瘙癢癥
第八節 女性不孕癥
第九節 習慣性流產
第十節 性冷淡
第十一節 子宮肌瘤
第十二節 女性更年期綜合征
第八章 灸一灸調治兒科病
□□節 驚風
第二節 百日咳
第三節 流行性腮腺炎
第四節 小兒腹瀉
第五節 疳積
第六節 小兒遺尿
第七節 鵝口瘡
第八節 小兒肺炎
第九節 小兒哮喘
第十節 小兒厭食癥
第九章 灸一灸調治五官科病
□□節 脫發、白發
第二節 口腔潰瘍
第三節 牙痛
第四節 咽炎
第五節 中耳炎
第六節 耳鳴、耳聾
第七節 扁桃體炎
第八節 過敏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