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180頁
- 開本:16
- 出版社:煤炭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502058852
- 作者:喬萬尼·薄伽丘 (作者), 李坤 (譯者)
編輯推薦
《十日談》是喬萬尼·薄伽丘的代表作,也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作品敘述1348年佛羅倫薩瘟疫流行時,十名青年男女在一所別墅避難,他們終日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十天講了一百個故事,其中許多故事取材于歷史事件和中世紀傳說。薄伽丘在書中歌頌現世生活,贊美愛情是才智和美好情操的源泉,譴責禁欲主義,對封建貴族的墮落和天主教會的荒淫無恥做了有力的諷刺。作品采用了框形結構,把一百個故事串聯起來,使全書渾然一體,作品語言精練幽默,寫人狀物,微妙盡致。
本書是《十日談》的無障礙閱讀版本。
媒體推薦
一本好書是燈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書是太陽,溫暖孩子成長的道路。好書能幫助孩子發現前方,并引領他們走向前方。
——曹文軒,北大教授
培養孩子從小閱讀的習慣,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一種信念,這對孩子的精神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從閱讀中孩子不僅獲得新的經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豐富、改造了自我,這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蘇立康,中國教育學會
讀到一本好書,就如同邂逅一位偉大的老師。這位老師會將文學的種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發芽,最終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竇桂梅,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閱讀可以提高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閱讀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礎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
——王大績,語文教育專家
作者簡介
作者:(意)喬萬尼·薄伽丘 譯者:李坤
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作家,人文主義的重要代表。薄伽丘與但丁、彼特拉克并稱“早期文藝復興”三杰,他的作品開辟了意大利散文和小說寫作的新道路,并對歐洲短篇小說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也因此被譽為“歐洲短篇小說之父”。《十日談》是薄伽丘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愛情十三問》與《愛的摧殘》則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
目錄
引子
第一天
“圣沙布賴”
改信天主教
聰明的梅啟德
修士的計策
婉拒國王
諷刺法官
不再吝嗇
改變的“德小氣”
國王醒悟了
貝貝托作比較
第二天
裝病被識破
靈驗的天主
喜從天降
一波三折
重逢之前
伯爵被冤
第三天
聰明的馬夫
羊毛商太太
自問自答
愚蠢的人
勸回丈夫
第四天
雙雙殉情
三對情人
王子的悲劇
忠貞的西妮
癡情人
侍女的計策
第五天
有情人終成眷屬
驚險的一夜
一家團聚
父子相認
情動夫人心
陽臺上訂婚
偷情的人
第六天
弦外之音
會友
一只腳的鶴
風趣的論據
互相取笑
自戀的西絲
天使的物品
第七天
驅鬼
靈機一動
妻子的設計
幽會“神父”
急中生智
忠心
調 包
夢見好友
第八天
借錢
以物換物
卡蘭力被捉弄
神父丟臉
以牙還牙
騙子的下場
第九天
捉奸的修女
卡蘭力懷孕
考驗
和老婆幽會
女中豪杰
貪吃鬼
所羅門的答案
第十天
好心的拉太
賢德的格麗雪達
杰地的善行
慷慨的人
國王與孿生少女
好兄弟
國王和養鷹人
序言
作品導讀
作者簡介
喬萬尼·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杰出代表、人文主義杰出作家,與詩人但丁、彼特拉克并稱為“佛羅倫薩文學三杰”。其代表作《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它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
薄伽丘是位才華橫溢、勤勉多產的作家。他既以短篇小說、傳奇小說蜚聲文壇,又擅長寫作敘事詩、牧歌、十四行詩,在學術著述上也成就卓著。傳奇小說《菲洛柯洛》是薄伽丘的第一部作品,寫于1336年左右。它以西班牙宮廷生活為背景,從中世紀傳說中汲取素材,敘述了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少婦和一個青年異教徒的愛情故事。他們沖破種種阻撓,有情人終成眷屬。《十日談》中有兩則故事就取材于這部作品。《菲洛柯洛》是歐洲較早出現的長篇小說。
喬萬尼·薄伽丘所著的《十日談》是世界文學史上具有巨大社會價值的文學作品,意大利近代著名評論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談》與但丁的《神曲》并列,稱為“人曲”。
內容提要
在佛羅倫薩鬧瘟疫期間的一個清晨,七個年輕美麗而富有教養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三個英俊熱情的青年男子。七位小姐中的三人是他們的情人,別的幾位和他們還有親戚關系。他們決心帶著仆人,離開佛羅倫薩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他們相約兩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別墅里去躲避瘟疫,那里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有翠綠的樹木環繞,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畫、清澈的清泉和悅目的花草,地窖里還藏著香味濃郁的美酒。這10位年輕人每天不是唱歌彈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氣逼人的夏季里,他們坐在綠草茵茵的樹蔭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講一個優美動聽的故事,愉快地度過每一天,他們一共講了10天(其中因為種種原因耽誤了5天,共計15天,但是就講故事的時間而言是10天),10天合計講了100個故事,這些故事收集成了集子,即為《十日談》。
寫作背景
1348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可怕的瘟疫(本書所指的瘟疫是14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的鼠疫大流行,“黑死病”這個名詞就來源于此)。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大批的尸體運到城外。從3月到7月,病死的人達10萬人以上,昔日美麗繁華的佛羅倫薩城,變得墳場遍地,尸橫遍野,慘不忍睹。這件事給當時意大利一位偉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響。為了記下人類這場災難,他以這場瘟疫為背景,歷時5年,寫下了一部當時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
據薄伽丘講,《十日談》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據的。作品歌頌生活,贊美愛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歌頌自由愛情的可貴,歌頌了人們的聰明才智,等等。作品也揭露了封建帝王的殘暴,基督教會的罪惡,教士修女的虛偽等等。薄伽丘是在佛羅倫薩長大的,他從小向往民主自由,對教會的黑暗統治表示不滿,長大后多次參加政治活動,反對封建專制。《十日談》就是他反封建、反教會的有力武器。《十日談》后,薄伽丘受到封建勢力的迫害和打擊,時常被教會派來的人咒罵和威脅。他有一次甚至想把所有的著作,包括《十日談》全部燒毀,幸好他的好朋友——意大利著名的民主詩人彼特拉克苦苦相勸,《十日談》才得以留存至今。
《十日談》里的故事來源廣泛,薄伽丘廣擷博采,從歷史事件、中世紀傳說和民間故事(如《七哲人書》《一千零一夜》等)中汲取素材。但薄伽丘把這些故事的情節移植于意大利,以人文主義思想加以改造和再創作。
藝術成就
《十日談》采用故事會的形式,以框架結構把這些故事有機地組成一個嚴謹、和諧的敘述系統。大瘟疫是一個引子,點明社會現狀,100個故事在命題下展開,故事中的人物也常講故事,這樣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觀念,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它以古典名著為典范,吸收了民間口語特點,語言精練流暢,又俏皮生動,描寫人物微妙具體又靈動多姿。
對時代進行了全景式的描繪,并刻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囊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概括生活現象,描摹自然,敘寫細節,刻畫人物心理。
以人文主義的理性精神對教士的丑行進行嘲諷,具有狂歡的喜劇特色。
《十日談》的行文以樸素的口語為特色,敘述簡潔明快、生動緊湊,沒有繁文虛飾,開創了歐洲短篇小說的獨特形式,對歐洲文藝復興產生了重大影響。
文摘
讀者朋友,我知道你們都是富有同情心的人,讀了故事的開頭,可能會覺得過于悲慘。不過,這就好比我們在山區旅行一樣,千辛萬苦地爬過一座兇險的山峰后,眼前會展現出一片美麗的風景。所以讀過悲慘的故事開頭后,你會覺得后面的故事更精彩。
故事要從耶穌誕生后的1348年講起,在佛羅倫薩這個意大利最美麗的城市,發生了一場令人恐怖的大瘟疫。也許是上帝要懲罰人類的罪惡吧,這場由東方開始的瘟疫很快就蔓延到了西方。染上瘟疫的人,開始是腋下腫痛,很快,那些腫痛的地方就長起了腫塊,有的甚至有雞蛋大。不久,這種腫塊會長滿全身,一旦染上這種病,最多三天就會死亡。全城的醫生沒有一個知道這是什么病,更不知道用什么辦法去治療。更為可怕的是這種病的傳染性極強,健康人一旦接觸到病人,立即就染上了病毒,不過三天也死亡了。不要說接觸病人,就是接觸到病人用過的衣服物品什么的,也會染上病毒。最可怕的是不但人會被染上這種瘟疫,就連動物也會傳染上。有一次,一戶人家死了人,家人怕被染上病毒,就把死人的衣服物品遠遠地扔到垃圾堆里。在垃圾堆里找食吃的豬用鼻子拱拱衣服,又用嘴咬了咬衣服,不久,這頭豬就在地上打起滾兒來,一會兒就死在了這堆衣服上。
就這樣,幾個月間城里死了成千上萬的人,有的家庭一個不剩全死光了。剛開始的時候,得瘟疫死亡的人被送到教堂墓地,家人為他舉行葬禮,神父為死者祈禱。到后來,人越死越多,根本顧不上舉行葬禮,死尸被送到墓地一埋了事。再后來,人死得太多了墓地不夠用,人們只能把死尸堆在墓地上,連埋都不埋。到最后,連大街上都堆滿了尸體。
恐怖的死亡使人與人之間親密的感情也變得淡漠了,家里有了病人,家人根本不去照顧,都害怕染上瘟疫。病人死了,就往大街上一扔。親朋好友之間也不走動,都害怕出去染上病。僥幸活著的人,有的找干凈的房子住下,閉門不出,認為這樣就能保住健康;有的人認為死亡說不定哪一天就會落到自己頭上,干脆什么也不顧了,飲酒狂歡,縱情享樂,活一天算一天,甚至有人賭博、打架、搶劫,胡作非為,也沒有人懲罰他們,因為政府官員、法院的法官、教會的神父快死光了,剩下的也閉門不出,根本不管這些事。有些人丟下了親戚朋友、財產房屋,逃離了城市。
短短幾個月,往日繁華富裕的佛羅倫薩成了一座地獄。
一個星期二上午,有七位年輕的姑娘碰巧都去圣瑪利亞教堂做祈禱。她們是好朋友,年齡最大的姑娘叫潘比妮亞,其他幾個分別叫菲美達、菲羅美娜、艾米拉、羅麗達、尼菲麗和伊麗莎,因為家中死了親人,所以七個人都穿著黑色喪服。祈禱過后,她們坐在一起,談論著城里的情況。
潘比妮亞說:“親愛的姐妹們,這場可怕的瘟疫把我們的城市變成了空城,人差不多快死光了,有些活下來的人,不顧法律和道德,放縱自己,禍害別人。我們走出門去,看到的不是尸體,就是那些胡作非為的人,就連那些修道院的修士也違背教規,做不光彩的事。而待在家里也同樣可怕,因為除了我和我的女仆之外,我的親人全都死了。每天,我們兩個人孤零零地在一所大房子里嚇得要死。我都不知道這些日子是怎么過來的,更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該怎么過。如果繼續待在這里的話遲早是死,我想來想去,最好的辦法是離開這里。我們每個人在鄉間都有別墅,不如就搬到鄉間別墅去過清靜的日子吧。在鄉村,我們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欣賞田園美景,傾聽鳥兒歌唱,品味人間的快樂。我們可以今天在我的別墅,明天去你的別墅,后天到她的別墅,永遠快樂地生活下去。我們的親人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我們為什么不能走呢?只要光明正大地離開,就比那些放縱自己的人光彩百倍!”
姑娘們聽了潘比妮亞的話非常高興,紛紛表示同意,有的甚至討論起了具體措施。
菲羅美娜是個謹慎的人,她說:“潘比妮亞姐姐的主意很好,但有一個問題我們得考慮到,我們都是女人,力量畢竟有限,如果有幾個男人幫助我們,事情就好辦多了。”
伊麗莎說:“你說得對,可是我們的親戚死的死,逃的逃,到哪里去找男人幫助呢?請幾個不認識的男人一起去又不妥當,我們得小心別人說閑話才行。”
說來也巧,這時,有三個青年進了教堂。他們英俊瀟灑,對生活充滿熱情,盡管面臨著可怕的瘟疫,但都非常樂觀。他們分別叫作旁費羅、菲陀拉多和第奧諾。更巧的是,他們三個正在和其中的三個姑娘談戀愛呢!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