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180頁
- 開本:16
- 出版社:煤炭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502054076
- 作者:高爾基 (作者), 李義凡 (譯者)
編輯推薦
高爾基在美國期間最重大的收獲,是寫出了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母親》。小說取材于1902年高爾基的家鄉諾夫戈羅德附近的索爾莫夫鎮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領導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處流放。高爾基在游行前就聽說過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和扎洛莫夫的母親安娜有了交往。《母親》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跡為基礎寫成。
作者簡介
作者:(蘇聯)高爾基 譯者:李義凡
目錄
第一章 幼年喪父
第二章 巴威爾的變化
第三章 家里來客人了
第四章 謠言四起
第五章 被抓入獄
第六章 “沼澤的戈比”事件
第七章 散發傳單
第八章 學習識字
第九章 尼古拉來訪
第十章 巴威爾回來了
第十一章 發生爭吵
第十二章 依薩之死
第十三章 “五一”游行
第十四章 誓死不屈
第十五章 初見索菲亞
第十六章 下鄉送書
第十七章 出逃的尼古拉
第十八章 雷賓被抓
第十九章 準備越獄
第二十章 巴威爾的決定
第二十一章 法庭上的講話
第二十二章 尼古拉被捕
第二十三章 不屈的靈魂
序言
高爾基(1868—1936),蘇聯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過裝卸工、面包房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高爾基刻苦自學文化知識,并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1905年革命失敗后,高爾基赴美國及意大利寫了一系列政論文章,抨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學界的形形色色反動思潮。1908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懺悔》流露出唯心主義的造神論思想,受到列寧的嚴厲批評,并得到他的熱情幫助。1921年高爾基因健康欠佳,遵照列寧忠告到國外養病,1936年去世。
《母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群眾革命斗爭: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從經濟斗爭轉到政治罷工,農民和工人在斗爭中結成同盟。
小說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為了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作者精心設計了三組人物:第一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識分子;第二組是工農群眾,其中最重要的是母親和農民雷賓的形象;第三組是敵人,有廠主、沙皇憲兵、法庭庭長、檢察官等。在這三組人物中,高爾基突出了巴威爾和母親這兩位主要英雄人物(巴威爾是作為先進工人的代表,母親則是作為革命群眾的代表)。
小說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過他們兩人的成長以及群眾的覺悟展示出來的。原作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寫巴威爾率領的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在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下成長的過程;第二部分,重點寫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在群眾中的作用和人民群眾的覺醒。
1906年2月初,高爾基按照黨的決定,到國外去為黨籌劃經費,更主要的是要利用他的影響,通過他的宣傳,贏得國際上的民主力量對俄國革命的支持。高爾基經芬蘭、瑞士、德國和法國到達美國。在那里,他住了三個半月,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典型社會做了實地考察。由于當時的國際形勢不利于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高爾基這次歐美之行,就其政治與經濟目的來說,均未圓滿完成。高爾基代表布爾什維克黨發出的“要給俄國政府貸款”的呼吁,沒被資本主義國家所接受,法國向沙皇政府提供了20億法郎的援助。高爾基在美國募集的款項總數也不過1萬美元。美國資產階級甚至采用逐出旅館的手段阻撓高爾基在美國的活動。但高爾基仍針鋒相對地戰斗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心臟之中。他接連寫出了九篇猛烈抨擊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文章。
高爾基在美國期間最重大的收獲,是寫出了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母親》。小說取材于1902年高爾基的家鄉諾夫戈羅德附近的索爾莫夫鎮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領導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處流放。高爾基在游行前就聽說過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和扎洛莫夫的母親安娜有了交往。《母親》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跡為基礎寫成。
作者善于運用多種藝術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描寫來刻畫英雄人物。如巴威爾的成長主要表現在語言變化中。他參加革命以前語匯貧乏,句子簡單,語氣粗暴;參加革命后講話越來越明確中肯,政治用語日益占重要地位。他最后在法庭上的演說更是具有啟發群眾覺悟、激動人心的巨大力量。又如母親的覺醒多表現在心理描寫方面。通過母親的感受來展示小說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人物,是作者揭示母親內心世界的重要藝術手法之一。這種手法使母親的形象在小說的結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生動細膩地心理描寫不僅揭示了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還使作品中的事件和其他人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作者在刻畫無產階級英雄人物時,突出地描寫了他們之間嶄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母親與兒子的關系和她崇高的母愛,巴威爾與莎馨卡的愛情關系,革命者之間的友誼等等。在小說中,尼洛夫娜的母愛就有一個提高和發展的過程。最初,她的母愛同一般勞動婦女的母愛沒有什么區別。經過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達到了新的境界,她堅信兒子真理在握,必然勝利。因此,她在散發兒子的演說稿時才能表現得那樣鎮定和勇敢。尼洛夫娜的母愛之所以那樣崇高和偉大,就是因為她跟兒子以及他的同志們已經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如,小說對巴威爾與未婚妻的愛情的描寫,雖然筆墨不多,卻真摯感人,充分表現了他們高尚的情操和無產階級的人性美。小說還著重描寫了革命者之間深厚的友誼,如巴威爾同安德烈像親兄弟一樣親密,尼洛夫娜同尼古拉姐弟的關系也是一種嶄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小說對母愛、愛情和革命友誼的描寫深刻揭示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世界,使這些形象顯得更加生動和豐滿。
文摘
第一章幼年喪父
日復一日,他們就這樣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幾乎無法喘息。天還沒亮,整個市郊的工人區都被吵醒了,可憐的人們無可奈何地睜開眼,無精打采地開始這一天的勞作,只見他們行色匆匆地鉆出貧民窟,沿著那條坑坑洼洼的土路朝工廠趕去。傍晚時分,太陽血紅的余光照在窗戶玻璃上,疲倦而憂傷地閃耀著。工廠從它石頭般的肚腹里將這些人扔出來,好像清理礦渣一樣。
每逢節假日,他們睡到上午十點左右,然后,那些老成持重、有家有孩子的人們,就換上比較整齊的衣服去做彌撒。
成年累月的勞作,使他們喪失了正常的食欲,為了能吃下飯去,他們便拼命地喝酒,讓伏特加強烈的灼熱來刺激他們的胃口。
他們碰到一處的時候,總是說工廠,談機器,罵工頭——他們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有的談論,都是和工作有關的事情。在這枯燥又千篇一律的日子里,愚笨而無力的想法有時也會發出智慧的光芒。
在他們的日常交往中,最多的則是一觸即發的怨恨,這種感情和那不能得以恢復的筋骨上的疲勞同樣的年深日久。這些人一生下來就從父親那兒承襲了這種靈魂的疾病,它像黑影似的一直伴隨他們從小到大,最后直到走進墳墓。
每當到了休息的日子,年輕人總是直至深夜才肯回家。他們之中,有的撕破了衣服,渾身上下粘滿泥巴和灰土,臉上帶著傷痕;有的則滿心屈辱充滿憤恨;有的委屈地掛著眼淚;有的灌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一副可憐相;有的垂頭喪氣,看上去叫人討厭。
有時,也有些小伙子被他們的父母生拉硬拽地拖回家去——他們在路旁圍墻根下,或者什么酒館里找到醉成爛泥的兒子,立刻破口大罵,掄起拳頭朝著那被伏特加灌軟了的兒子狠命地揍。之后,他們把兒子帶回去,好歹把他弄到床上去睡覺,因為第二天早晨,當汽笛怒號不止的時刻,還得叫醒他去上工。
有時候,也有些外地人來到這城郊的工人區。
起初,這些陌生人頗受大家注意,更引起了人們一點兒興趣。過了一些時候,那些新奇的東西便從陌生人身上消失了,于是大家就對他們習以為常了,他們就再也不引人注目了。
然而有時候,陌生人會說一些人們從未聽過的工人區的新聞。那些話,在一些人心里惹起了盲目的憤怒,在另一些人心里引起了模糊不清的焦躁,在第三種人心里,有一種對于朦朧事情的淡淡的期望,使他們感到不安。
他們為了要驅散那種不必要的,卻足以妨礙他們的焦躁和不安,便索性喝下比平常更多的伏特加。
當看出那些陌生人身上的奇特東西時,工人區的人們就忘不了了。他們對這些“異己”懷著一種本能的警戒。他們生怕這些“異己”在他們生活中投擲某種東西,這種東西足以破壞他們雖然痛苦卻還平安的生活。
就這樣,人們默默地躲開了那些講述新奇事情的人。
看來,如果這些人不能和工人區的人群融合的話,那么他們只好再流浪到別的地方去,或孤單地躲在工廠里……
在這眾多的工人中,有個鉗工叫米哈依爾·符拉索夫。他是技術能手,而且是工人區最有力氣的大力士。他從不在老板面前卑躬屈膝,所以得到的工錢很少。每逢休息的日子,他總要打人。大家都不喜歡他,也怕他。
當他的兒子巴威爾14歲時,符拉索夫有些麻煩了。有一回他想抓住兒子的頭發把他拽回去,但是他的兒子卻拿起一把很重的鐵錘,硬邦邦地說:“住手!”
“什么?”父親一邊說,一邊逼近瘦高個兒的兒子,就像陰影漸漸移向白樺樹一樣。
“我受夠了!”巴威爾說,“我再也不能忍受了!”他舉起了鐵錘。
“好吧……”父親重重地吐了口氣,又補充說,“唉,你這個渾蛋!”
這事發生后不久,符拉索夫就和妻子說:“以后甭再朝我要錢了!巴威爾能養活你了……”
“那你就把錢都喝光嗎?”妻子大膽地質問。
“用不著你管,渾蛋!我去逛妓院!”
他并沒有去逛什么妓院,然而從此以后直到他死,幾乎兩年光景,他再也沒有去管教過兒子,甚至也沒跟他說過話。
每到休息日,符拉索夫就到酒館里去。他一聲不響地走著,好像是在那里找人似的,用目光掃著別人的臉。他養的那條狗拖著長毛大尾巴,一天到晚地跟在他身后。符拉索夫喝醉了之后就回家,他坐下來吃晚飯,然后就用自己的飯碗喂狗,但從來也不撫弄它。晚飯后,一旦老婆收拾碗碟不及時,他就會把盤盞摔在地上,再把酒瓶擺在自己面前,背靠著墻,張大嘴巴,閉上眼睛,用那憂心忡忡的聲音哼唱。
他是得疝氣病死的。在臨死的前幾天,他全身發黑,雙眼緊閉,咬住牙齒,在床上亂滾,時而對老婆說:“給我點耗子藥,毒死我算了……”
醫生告訴他要用針劑治療,而且說病人必須接受手術,當日就要把他送進醫院。
“滾!我自己會死……渾蛋!”符拉索夫沙啞地罵著。
第二天早上,他的老婆、兒子、狗,以及被工廠開除了的做賊的老酒鬼達尼拉·維索夫希訶夫,和幾個工人區的乞丐參加了他的葬禮。他的老婆低聲地哭了不大一會兒,巴威爾連一滴眼淚也沒有掉。
下葬之后,人們就都走開了。但是,那條狗卻還留在那兒,它坐在新墳上,默默地嗅了許久。又過了幾天,那條狗也死了,是讓人打死的。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