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180頁
- 開本:16
- 出版社:煤炭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502058906
-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作者), 孫文緣 (譯者)
編輯推薦
《復活》由列夫·托爾斯泰歷經10年創作而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引誘了農奴少女卡秋莎·瑪絲洛娃后將她拋棄。七年后,淪為妓女的瑪絲洛娃因被誣告犯了殺人罪而投入監獄。在法庭上,作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發現被審判的罪犯就是瑪絲洛娃,深受良心譴責。他為她奔走伸冤,并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后,他隨瑪絲洛娃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最終瑪絲洛娃拒絕了他,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
媒體推薦
一本好書是燈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書是太陽,溫暖孩子成長的道路。好書能幫助孩子發現前方,并引領他們走向前方。
——曹文軒 北大教授
培養孩子從小閱讀的習慣,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一種信念,這對孩子的精神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從閱讀中孩子不僅獲得新的經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豐富、改造了自我,這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蘇立康 中國教育學會
讀到一本好書,就如同邂逅一位偉大的老師。這位老師會將文學的種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發芽,最終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竇桂梅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閱讀可以提高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閱讀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礎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
——王大績 語文教育專家
作者簡介
作者:(俄羅斯)列夫·托爾斯泰 譯者:孫文緣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小說家、評論家、劇作家和哲學家,同時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托爾斯泰出身于名門貴族,享受著優越的家庭條件。他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由姑媽撫養長大。
托爾斯泰自幼就開始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歡上流社會的生活,他將全部精力與情感寄托于文學創作。他的作品多描寫俄國革命時期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列寧曾稱贊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一個地主的早晨》等。
目錄
第一部 覺醒
第一章 戴罪的妓女
第二章 開庭審理
第三章 莊園里的少女
第四章 背德的歡愉
第五章 她犯了罪
第六章 貴族的懺悔
第七章 誤入歧途的罪
第八章 再次開庭
第九章 請求見面
第十章 監獄里的鋼琴聲
第十一章 追逐火車的那一夜
第十二章 監獄生活
第十三章 探監的方式
第十四章 探監室的重逢
第十五章 單獨會面
第十六章 不同的世界
第十七章 法納林律師
第十八章 執行私刑的監獄
第十九章 再次會面
第二十章 卡秋莎的請求
第二十一章 成為革命者的女教師
第二十二章 無聊的馬斯連尼科夫
第二十三章 善良的監獄長
第二十四章 我是無罪的
第二十五章 攔路的罪犯們
第二十六章 與政治犯相見
第二十七章 革命者的請求
第二十八章 無罪而受罰
第二十九章 馬斯連尼科夫家的聚會
第三十章 來自副省長的忠告
第三十一章 涅赫柳多夫的決心
第二部 重生
第一章 回到鄉下
第二章 清理田產
第三章 重回年少時的莊園
第四章 農民們的日子
第五章 從未見過的孩子
第六章 可憐的農人
第七章 不被信任的地主
第八章 交出土地的決心
第九章 全新的土地制度
第十章 重回城市
第十一章 對老爺們而言輕而易舉的事
第十二章 愚蠢而無用的階級
第十三章 醫院女工卡秋莎
第十四章 謝列寧
第十五章 卡秋莎被趕回了監獄
第三部 革命者
第一章 罪犯的死亡
第二章 知法犯法的執法者
第三章 革命者
第四章 與革命者的對話
第五章 對卡秋莎的審判
第六章 涅赫柳多夫的終身事業
序言
作者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據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等。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巔峰。托爾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家庭,但他一生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莊園進行改革,不過都沒成功,19世紀5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戰爭與和平》是他前期的創作總結?!栋材取た心崮取反硭麆撟鞯牡诙€里程碑?!稄突睢肥撬L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說。
內容提要
小說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涅赫柳多夫公爵誘奸后遭到遺棄。因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妓女達八年之久。后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后,涅赫柳多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涅赫柳多夫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皇帝恩準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盡管還愛著涅赫柳多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松結合。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說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
寫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國的資本主義迅猛發展,農村遭到巨大的破壞,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日趨貧困。當時俄土戰爭的重負,連年饑饉給人民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這時托爾斯泰越發關心人民的困苦。他積極地參加當時的救災工作,目睹了農民和城市貧民的可怕處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礎上終于看清了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本質。作者參加了1891—1892年的賑災工作,體會到農民與地主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農民貧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個人背景
托爾斯泰在相繼完成了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進入晚年的他世界觀發生了根本轉變,他的藝術批判力量達到了高峰,是“撕毀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現實主義”。這無疑是他藝術探索的結果,同時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結果。以廣大農民的眼光觀察俄國現實生活,代表農民階級發表意見,這是他晚期創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這在他的各種作品中,特別是長篇小說《復活》中表現得最鮮明,也最為突出。
藝術成就
《復活》的結構與描寫的基本原則,是尖銳的對比。小說中描寫了極其廣泛的生活畫面:從法院到教堂,從監獄到流放所,從莫斯科多彼得堡,從城市到鄉村,從俄羅斯到西伯利亞。通過這些畫面的描寫!作者把上層社會與人民生活進行對比,把貴族老爺、達官貴人與貧苦的老百姓進行對比,把統治者與犯人進行對比。
托爾斯泰善于通過人物復雜的心理狀態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如涅赫柳多夫在法庭上重見瑪絲洛娃后,思想上引起一系列的激烈斗爭。小說巧妙地利用外界的事物和現象來刻畫人物的心理,有時外界事物影響著人的情緒;有時又由于人的情緒使周圍環境帶上一種特殊的色彩。如法庭審判、監獄中的情況,農民和流放犯的生活,都積極地影響著涅赫柳多夫的思想和情緒。有時涅赫柳多夫的惡劣情緒又產生對周圍環境的厭惡感情,如涅赫柳多夫在參加法庭審判后到柯爾查庚家看見他家的一切都感到厭惡。作者通過涅赫柳多夫不同時期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對貴族地主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時也表現了涅赫柳多夫自我修養的過程。
托爾斯泰所運用的諷刺手法,有他獨特的風格。他是在樸素的敘述中包含著辛辣的諷刺,利用揭露形式與內容的矛盾,產生有力的諷刺效果。例如,作者對法庭的官員所進行的描述、對整個法庭的描寫就是這樣。托爾斯泰對法庭的描寫從它的陳設到審判的程序都作了詳盡的描繪,表面上看起來這個法庭好像是很莊嚴、很神圣的,但實際上卻是極端輕率和不負責任的。通過逐步深入的描寫,托爾斯泰揭露了那些執法者都是裝模作樣的。他們假裝正經,故作姿態,都是一些道德敗壞、草營人命的官僚分子。像這樣揭露法庭表里不一的諷刺手法,辛辣地嘲笑了沙皇俄國法庭的偽裝公正和貌似神圣的丑態。托爾斯泰還常常用他本人的解釋來揭露貴族及官吏們的卑鄙和虛偽,并以此充實他對人物性格諷刺性的刻畫。在果戈理的作品中,當書中人物大言不慚地談論著卑鄙的事情時,他們自己就揭露了自己。而在托爾斯泰的作品里,人物常常隱諱著自己的罪惡。正因為這樣,作者對他們的揭露就更為尖銳有力。
文摘
第一部 覺醒
第一章 戴罪的妓女
“哐啷”一聲,值班的看守開了鐵鎖,打開牢門,一股比走廊里更難聞的惡臭立即從牢里沖了出來?!艾斀z洛娃,過堂去!”看守吆喝道。
“瑪絲洛娃,快點兒,別磨磨蹭蹭的!”看守長對著牢門喝道。
一會兒工夫,一個年輕女人大踏步走出牢房,她的臉色好像儲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一樣蒼白,而她的眼睛,在蒼白無光的臉龐的襯托下反而顯得格外烏黑發亮,雖然有點浮腫,但十分靈活。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只眼睛稍微有點斜視。她站在那里,似乎是故意挺直了身體,這使得她本來豐滿的胸部高高地隆起。她就是瑪絲洛娃。
走廊里彌漫著令人作嘔的污濁氣味,充滿傷寒菌以及糞便、煤焦油和霉爛物品的臭味令人窒息。而院子里的空氣新鮮清爽,那是從田野上吹來的,走到院子里的瑪絲洛娃不禁閉上了眼睛,使勁做著深呼吸,享受著自由舒暢的空氣。她被兩個士兵押著走出了圍墻,來到石子鋪成的大街上。
街上的馬車夫、小店老板、廚娘、工人、官吏紛紛站住,好奇地打量著女犯。瑪絲洛娃臉紅了,但卻悄悄地斜睨著那些向她注視的人。這里的空氣比監獄院子里的更加清爽些,帶有春天的氣息。在經過一家面粉店的時候,她的腳差點兒碰到店前的一只灰鴿子。那只鴿子拍拍翅膀飛起來,從她耳邊飛過,給她送來一陣清風,她微微一笑,然而接著又不禁長嘆了一聲。
女犯瑪絲洛娃的經歷很平?!,斀z洛娃是一個未婚女仆的女兒,這個女仆跟著飼養牲口的母親住在鄉下兩個地主的老小姐家里。這個未婚的女人每年都生孩子,像鄉下常有的情況那樣,孩子受過洗禮,后來母親卻不喂養這本來不想生養的、沒有用處而且妨礙工作的孩子,于是孩子就很快餓死了。
第六個孩子是和一個過路的茨岡人私通生養的,是個女嬰,她的命運本來也是和前五個同樣的,可是,恰好兩個老小姐中的一個來到牲口棚,恰好正碰著產婦帶著漂亮健康的娃娃在牲口棚里躺著。老小姐責罵奶油做得不好,責罵不該讓生孩子的女人到牲口棚來,正想離開時,卻回頭看見了那個孩子,就動了憐憫之心,產生了做孩子教母的想法。她給這個小女孩受了洗禮,十分可憐這個小女孩,便拿錢和牛奶給那母親,于是小女孩活了下來。兩位老小姐便叫她“救活的娃娃”。
小孩3歲時,她的母親生病去世了。飼養牲口的外祖母嫌外孫女拖累自己,于是兩個老小姐把小女孩帶回自己家里撫養。
老小姐是姐妹倆:妹妹較和善,叫索菲婭-伊萬諾夫娜,就是她給小姑娘受的洗禮。姐姐則比較嚴厲,叫瑪麗婭·伊萬諾夫娜。索菲婭·伊萬諾夫娜打扮小姑娘,教她讀書,想把她培養成養女?,旣悑I·伊萬諾夫娜卻說,應當培養成女用人,侍女,因而她很嚴厲,遇到不順心的事就亂罵,甚至毆打小姑娘。因此,在這兩種情況的影響之下,小姑娘長大成人后,便成了半個使女,半個養女。這樣她就有了一個中性名字,既不是卡齊卡,也不是卡堅卡,而叫卡秋莎。她學會了做針線,收拾房間,用白粉擦拭圣像,燒肉,磨咖啡,煮咖啡,洗衣服,有時陪兩位老小姐坐坐,為她們朗讀。有人給她提親,但是她誰也不愿嫁。她認為,她跟那些向她求親的勞動人民一起生活會很艱苦,她已經習慣了地主家的舒服日子。
她這樣生活著,一直到16歲。她剛過16歲的時候,這兩位老小姐的大學生侄子,一位很有錢的公爵來到她們家里,卡秋莎就愛上了他,但并未對他表白,甚至自己也不承認這一點。后來,又過了兩年,這個侄子在參戰的征途中順路看望姑姑,在她們家里住了四天,臨行前夕勾引奸污了卡秋莎,第二天塞給她一張100盧布的票子便離開了。他走后五個月,她發現自己懷孕了。
從那時起她看見什么都心煩,她不情愿地服侍著兩位老小姐,每天只是應付差事。她自己也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她竟會莫名其妙地突然發起脾氣來。她對老小姐說過很多粗魯話,后來自己也后悔了,要求結賬辭工。
兩個老小姐對她越來越不滿意,就辭退了她。她從她們家里出來,到一個警察分局局長家當使女,然而她只在那里待了三個月,因為警察分局局長——一個50歲的老頭兒時常糾纏她。有一次,他逼得特別緊,她發火了,猛推他的胸部,把他推倒在地。她被辭退了。這時她不能再找工作,因為她很快就要生產了。她搬到一個農村的寡婦家住,這個女人是接生婆,還兼做酒生意。分娩很順利??墒悄墙由旁卩l下給有病的產婦接生,把產褥熱傳染給了卡秋莎,因此生下的男孩被送進了育嬰堂,據送孩子的老太婆說,孩子剛送到就死了。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