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180頁
- 開本:16
- 出版社:煤炭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502054267
- 作者:孔子 (作者)
編輯推薦
《論語(無障礙閱讀新課標新閱讀)》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本書通過名師導讀的方式,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書中的主旨。
媒體推薦
一本好書是燈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書是太陽,溫暖孩子成長的道路。好書能幫助孩子發現前方,并引領他們走向前方。
——曹文軒北大教授
培養孩子從小閱讀的習慣,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一種信念,這對孩子的精神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從閱讀中孩子不僅獲得新的經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豐富、改造了自我,這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蘇立康中國教育學會
讀到一本好書,就如同邂逅一位偉大的老師。這位老師會將文學的種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發芽,最終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竇桂梅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閱讀可以提高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閱讀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礎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
——王大績語文教育專家
作者簡介
作者:(春秋)孔子
目錄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日篇第二十
序言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魯國(今山東曲阜)。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后來逐漸衰落而遷到魯國。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年少時做過許多卑賤的工作,“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語)。據孔子自述,他15歲時就以學為志,學習的內容自然非常廣泛,但首先不能離開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孔子到30歲時,所學已頗有成就。據《史記》載,齊景公當時來到魯國,曾特別向孔子請教政事。
50歲左右,孔子逐漸受到當政者的重視,擔任要職,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攝相事。其間,孔子為人稱道的政績有:墮魯權臣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城邑,誅魯國亂政大夫少正卯等。后來,孔子因不滿于魯君接受齊人饋贈的女樂而憤然出走,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漂泊生涯。孔子周游列國,始終希望找到一個能夠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地方。孔子非但未受到各諸侯國當權者的歡迎,且時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脅。年近七十,孔子在失望中返回魯國。沒過幾年,孔子就帶著遺憾死去了。
內容提要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發源于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20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藝術成就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一為克己復禮,有所不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舍,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答司馬牛“仁者其言也切”。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牛則答以細目。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研究成果
自漢代以來,便有不少人注解《論語》。它與《孝經》是漢初學習者必讀之書,是漢人啟蒙書的一種。漢朝人所注釋的《論語》,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所殘存的以鄭玄(127—200,《后漢書》有傳)注為較多,因為敦煌和日本發現了一些唐寫本的殘卷。估計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190—249)《論語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論語集解》中。《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就是用的何晏《集解》,宋人邢昺(932—1010,《宋史》有傳)的《疏》。至于何晏、邢昺前后還有不少專注《論語》的書,可以參看清人朱彝尊(1629—1709),《清史稿》有傳)《經義考》,紀昀(1724—1805)等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及唐陸德明(550—630年左右)。《新唐書》對他的生卒年并沒有明確記載,此由《冊府元龜》卷九十七推而估計之)《經典釋文序錄》和吳檢齋(承仕)師的《疏證》。
關于《論語》的書,真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讀者如果認為看了《論語譯注》還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可以再看下列幾種書:
1.《論語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在《十三經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襲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記》,可以參考,基本文文字出現于《校勘記》的便在那文字句右側用小圈作標識,便于查考,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2.《論語集注》——朱熹(1130—1200)從《禮記》中抽出《大學》和《中庸》,合《論語》《孟子》為《四書》,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論,朱熹本人也是個客觀唯心主義者。但一則自明朝以至清末,科舉考試,題目都從《四書》中出,所做文章的義理,也不能違背朱熹的見解,這叫做“代圣人立言”,影響很大。二則朱熹對于《論語》,不但講“義理”,也注意訓詁。所以這書是論語注疏中的重中之重,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3.劉寶楠(179l一1855)《論語正義》——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滿意于唐宋人的注疏,所以陳奐(1786—1863)作《毛詩傳疏》,焦循(1763—1820)作《孟子正義》。劉寶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義》之法,作《論語正義》,因病而停筆,由他的兒子劉恭冕(182l—1880)繼續寫定。所以這書實際是劉寶楠父子二人所共著。
文摘
學而篇第一
子日:“學①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有朋③自遠方來,不亦樂④乎?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⑥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實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釋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或采納。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其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錄此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后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理解。
有子①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②者,鮮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悌為前提,孝悌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悌,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社會的安定。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于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后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和利用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統治者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庭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子日:“巧言令色①,鮮矣仁②!”
譯文
孔子說:“滿口花言巧語,裝著一臉和善的樣子討好別人,這樣的人具有的‘仁德’是很少的。”
評析
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于辭令。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孔子從仁的高度提醒人們,要對花言巧語的人提高警覺性。王肅《論語注》解釋為:“巧言無實,令色無質。”言簡意賅。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