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180頁
- 開本:16
- 出版社:煤炭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502058692
- 作者:莊周 (作者)
編輯推薦
《莊子》是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余年,參雜黃老、莊子后學形成復雜的體系。該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哲學、藝術、美學與人生觀、政治觀等等。
周雅會編的這本書是《莊子》的注譯本,有名師點評及精心批注,可以延伸理解閱讀。
媒體推薦
一本好書是燈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書是太陽,溫暖孩子成長的道路。好書能幫助孩子發現前方,并引領他們走向前方。
——曹文軒,北大教授
培養孩子從小閱讀的習慣,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一種信念,這對孩子的精神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從閱讀中孩子不僅獲得新的經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豐富、改造了自我,這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蘇立康,中國教育學會
讀到一本好書,就如同邂逅一位偉大的老師。這位老師會將文學的種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發芽,最終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竇桂梅,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閱讀可以提高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閱讀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礎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
——王大績,語文教育專家
作者簡介
作者:(戰國)莊周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生卒年不詳,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一生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的楷模。
莊子最早提出的“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所提出的“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比較有名的是《逍遙游》、《齊物論》等。
莊子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往往能將一些微妙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相傳,莊子曾在南華山隱居,所以唐玄宗于天寶初年,下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尊稱《莊子》為《南華真經》。
目錄
逍遙游
齊物論
養生主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駢拇
胠篋
在宥
天地
天運
刻意
繕性
秋水
至樂
達生
山木
寓言
說劍
序言
作品導讀
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后人稱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稱為“老莊哲學”。
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后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為道家經典之一。
這部文獻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都對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產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內容提要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后,便尊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哲學、藝術、美學與人生觀、政治觀等等。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莊子之語看似夸言萬里,想象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議理。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譽為“鉗捷九流,囊括百氏”。
莊子最早提出“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莊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與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題。
《莊子》與《易經》《黃帝四經》《老子》《論語》均為中華民族經典,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的智慧結晶。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名家評說
晉·郭象《南華真經序》:“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生死之變,而明內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綽,其旨玄妙。”
唐代成玄英《南華真經疏序》:“夫莊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暢無為之恬淡,明獨化之窗冥,鉗捷九流,囊括百氏,諒區中之至教,實象外之微言者也。”
宋代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蓋善論天道者必本乎人,能盡人道者可配乎天,天人交通,本末一致。論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此萬世不易之理,所以立人極、贊天道也。”
宋代林希逸《莊子口義》:“莊子者,其書雖為不經,實天下所不可無者。郭子玄謂其不經而為百家之冠,此語甚公。然此書不可不讀,亦最難讀。東坡一生文字,只從此悟入。大藏經五百四十函,皆自此中細繹出。”
明代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莊子南華三十二篇,篇篇皆以自然為宗,以復歸于樸為主,蓋所以羽翼道德之經旨。其書有玄學,亦有禪學,有世法,亦有出世法,大抵一意貫串,所謂天德王道皆從此出。”
明代傅山《傅山全書》:“《莊子》為書,雖恢譎佚宕于六經外,譬猶天地日月固有常經常運,而風云開合,神鬼變幻,要自不可闕,古今文士每奇之,顧其字面,自是周末時語,非復后世所能悉曉。”
清代劉熙載《藝概·文概》:“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清代胡文英《莊子獨見》:“莊子最是深情,人第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于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怨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昧其指者。笑如蒼蠅。”
清代方潛《南華經解》:“南華,老子之后勁,而佛氏之先聲。大抵痛人鑿性遁天,桎梏名利,拘墟見聞,而為解其縛者也。”
文摘
逍遙游
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①。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②。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③。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譯文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巨大無比,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成鳥,叫鵬。它的背,不知有幾千里。此鳥奮起而飛,翅膀就像垂在天邊的云彩。當海動風起的時候,這只鳥將乘風遷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池。
原文
《齊諧》者,志怪①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②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③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④,亦若是則已矣。
譯文
《齊諧》是一部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部書上所記的言論說:“大鵬飛往南海時,激蕩起的水花達三千里,借著盤旋的旋風直上九萬里高空;乘著六月的大風而飛去。”野馬奔騰般的游氣,飛揚的塵埃,都是被生物的氣息吹拂著而在空中游蕩。天空藍藍的,這是它真正的本色嗎?它的高遠果真是無窮無盡嗎?大鵬往下看,其景象就是這個樣子罷了。
原文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①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②,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③;背負青天而莫之天閼者,而后乃將圖南④。
蜩與學鳩笑之日:“我決起⑤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⑥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⑦者,三冶而反,腹猶果然⑧;適百里者,宿春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譯文
水積得不深,就無力承載大船。在房子前的低洼地上倒一杯水,小草就可以當船,放進一個杯子就粘住不動,這是因為水淺而船大。風的強度不大,就無力負載巨大的翅膀。鵬之所以能夠高飛九萬里,因為風在它的翅膀下面,可以憑借風力翱翔長空;背靠青天而不受阻地飛翔,然后才能圖謀飛往南海。
蟬和斑鳩譏笑大鵬說:“我一下子飛起來。向榆樹檀樹沖去,有時飛不上去就落在地上。何必非要高飛萬里而往南海去呢?”到郊野去的,只需帶一天食物,當天返回肚子還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的,要準備一宿的食物;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則要用三個月的時間準備食物。這兩種蟲鳥怎么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原文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①。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②,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③。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④。不亦悲乎?
詳文
才智小的不理解才智大的,短命的不理解長壽的。為什么這樣說呢?朝生暮死的蟲子不可能知道一個月的時光,夏生秋死的寒蟬不可能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楚國南面有一種冥靈樹。以五百年為一個春季,五百年為一個秋季;遠古有一種椿樹,卻以八千年為一個春季,八千年為一個秋季,這就是大年。而只活了八百歲的彭祖現在卻以長壽聞名于世,眾人還都想和他相比,這不是可悲嗎?
原文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②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③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鷦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④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此小大之辯⑤也。
譯文
湯問棘的話也是這樣的:“在不毛之地的北方,有無邊無際的大海,那就是天池。有一條魚,它的寬度有;h4-~,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有一只鳥,它的名字叫鵬,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云氣,乘旋風可直上九萬里的云霄;超越云層,背負青天,飛往南海。池澤中的小麻雀譏笑它說:‘它想飛往何處?我騰飛起來,不過幾丈就落下來,在蒿草中飛來飛去,這也就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究竟要飛到哪里去呢?”’
這就是小和大的區別。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