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24頁
- 開本:32開 平裝
- 出版社:北京少兒
- ISBN:9787530144978
- 作者:(美)托馬斯·米翰.
導語
托馬斯·米翰編著的《安妮》故事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
安妮很小的時候便被父母遺棄,唯一能作為身份證明的就是她脖子上的一條項鏈和父母留下的字條。安妮被孤兒院收養,每天和小伙伴們為那里的漢尼根小姐干活到深夜。為了離開這個地獄般的孤兒院,安妮偷偷逃出尋找父母,沒過多久就被警察又送了回來。億萬富翁沃巴克斯先生想在圣誕節邀請一位孤兒到家中做客,秘書小姐選中了安妮。在沃巴克斯先生家,安妮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間,還有人專門為她洗澡給她準備玩具和糖果,這對安妮來說簡直就像是天堂……
內容提要
《安妮》由托馬斯·米翰編著。
一九三三年元旦凌晨,萬籟俱寂、寒氣逼人,雪花落在紐約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十一歲的女孩安妮站在結霜的窗前,渾身發抖,她在等待著有人將她從孤兒院帶走。十一年前,不知什么原因,她被父母留在了孤兒院的臺階上,一同留下的還有半個銀質掛墜盒和一張字條。她堅信父母一定會來接她回家,可是每年這個希望都落空。安妮決定不再等待,她要逃走去尋找自己的父母。此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小女孩安妮會有怎樣的遭遇,或者遇到怎樣的奇緣呢?
媒體推薦
“擺渡船”帶著孩子從生活的此岸到達文學的彼岸,孩子在生活此岸的內心便可闊大,情調便可浪漫,語言便可優雅。彼岸是為了此岸。
——梅子涵
作者簡介
托馬斯·米翰(Thomas Meehan)是美國百老匯金牌編劇,曾三次獲得音樂劇最高榮譽托尼獎的最佳音樂劇本獎,三部作品分別為《安妮》(Annie)、《金牌制作人》(The Producers),以及《發膠明星夢》(Hairspray)。音樂劇《安妮》是托馬斯的處女作,曾幾度被改編成電影,搬上熒屏,小孤女安妮堅強、樂觀、充滿活力的形象被全世界觀眾所喜愛。托馬斯·米翰還獲得過艾美獎。
目錄
序言
第1章 新年前夜
第2章 孤兒院
第3章 地圖冊
第4章 出走
第5章 比克斯比豆i方
第6章 胡佛村
第7章 賣蘋果
第8章 法蕾爾小姐
第9章 沃爾巴克斯先生
第10章 快樂和陰謀
第11章 兩個掛墜盒
第12章 五萬美金
第13章 羅斯福總統和他的新政
第14章 收養
第15章 風波
第16章 圣誕節
譯后記
前言
一九二四年,漫畫作家哈羅德·格雷創作的系列漫畫《小孤兒安妮》甫一與讀者見面,便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當我一九七二年第一次接觸這些漫畫時,它已經在報紙上登載了四十八年,但也許我比你們其中任何一位都要更早讀到。
接觸這個系列的漫畫,是因為我的一位朋友馬丁·查爾曼——百老匯音樂劇的歌詞導演,要我與他合作,把《小孤兒安妮》搬上音樂劇舞臺。他負責寫歌詞,我來寫劇本,并由我們的另一位朋友——東尼作曲獎獲得者查爾斯·斯特羅斯來作曲。當時我在為一些雜志,例如《紐約客》撰寫短篇喜劇小說和短文,雖然我相當喜歡戲劇,卻從未進行過任何戲劇創作,因此對于創作音樂劇劇本,我既興奮又有點急躁。當下我們就決定把劇名簡化成《安妮》,而不再沿用《小孤兒安妮》。
應該說明一下,音樂劇的劇本與你將要讀到的這本書完全不一樣。音樂劇的故事全部由對話來講述,又要在插進歌曲或舞蹈的地方留出空來,就像葡萄干面包里的葡萄干一樣。在接受撰寫劇本《安妮》之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每日新聞》報的檔案庫去,這家報社的辦公室在東四十二街,從一開始就刊登《小孤兒安妮》。連著好幾天,我每天花好幾個小時把四十八年里所有的漫畫系列——星期一到星期六是黑白的。星期日是彩色的——全都讀遍了。你猜怎么著?在那么多《小孤兒安妮》的故事里我競找不出一個可以作為百老匯音樂劇的主題。我有些沮喪,回去告訴搭檔馬丁和查爾斯,說我所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只有三個角色:世界上最窮的小姑娘、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還有一條名叫桑迪的狗。換句話說,我告訴他們,我必須從頭編寫我們的故事情節。后來我也正是這樣做的。
我首先決定故事應該發生在紐約——這是漫畫系列里所沒有的——因為對我們三個紐約客來說,這是我們最了解的城市。一九七二年當我開始寫《安妮》時,理查·尼克松是總統,國家正陷在不得人心的越南戰爭的泥沼中,全美國的人民普遍認為聯邦政府對普通老百姓的福祉漠不關心。因此,考慮到一九七二年國家的情形,我決定把《安妮》的時間背景定在美國的另外一次大危機,也就是羅斯福當政時的一九三三年大蕭條。我還想出了要把羅斯福總統也拉到音樂劇里來,充當一個角色的想法。
音樂劇的時間和地點背景都定好了,那么我的故事情節是什么?我畢生最喜歡的作家是查爾斯·狄更斯,才華橫溢的十九世紀的英國作家,《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遠大前程》《圣誕頌歌》等這些動人心弦的經典作品的作者。我也想到了安妮這個窮困的孤兒,恰恰是狄更斯書中人物的二十世紀美國版,那么我就可以為安妮寫一部狄更斯式的書。狄更斯最突出的特點是非常會講故事,我注意到他的每部小說幾乎都是從一個謎團開始,到最后一頁揭開真相。那么,我們的謎團是什么呢?一個棄嬰,一個兩個月大的嬰兒安妮被留在孤兒院的臺階上,她戴著半個掛墜盒,毯子上別著一張字條,字條上寫著:“請善待我們的小寶貝,她叫安妮,我們都非常愛她。她是十月二十八號出生的,我們很快就會回來接她。我們在她脖子上留下了半個掛墜盒,我們留下了另一半,這樣我們回來接她時,你們就會知道她是我們的寶貝。”
這就是《安妮》開篇的謎團。誰把她留在孤兒院?是如安妮所相信的、她的爸爸媽媽嗎?但他們什么時候才會回來找她呢?他們是像安妮在音樂劇的開場時所唱的“也許遠在天邊,又也許近在眼前”嗎?當我們在演出中第一次遇見安妮時,她已經來到孤兒院十一年了,而且認定她的爸爸媽媽不會來找她了,于是她決定要出走,自己去找他們。安妮去尋找她失散的父母的過程,以及謎團的最終揭開,就是我為音樂劇所寫的劇本以及它后來的升華,也就是你馬上要看的這部小說的故事。
當我完成了音樂劇劇本的初稿,拿給馬丁和查爾斯看的時候,我很高興他們基本上很滿意。但是他們都有同一個意見,就是它太長了,音樂劇將長達三個半小時,而一般百老匯音樂劇的最佳長度是兩小時多一點點。所以我只好把劇情一段段地刪掉,直至長度合適為止。當一九七七年春天《安妮》在百老匯上演時,我非常高興地看到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榮獲了那年東尼獎的最佳音樂劇獎,以及其他六個單項獎,其中一項是最佳音樂劇劇本獎,我真的很幸運。自一九七七年以來,《安妮》不僅在全美國上演,而且在全世界各地上演。但我總是在想念那些從音樂劇的初稿中刪掉的情節,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像阿基米德那樣對自己喊道:“有了!我有辦法了!”既然狄更斯能寫一本關于小孤兒奧利弗的小說,我也可以寫一本關于小孤兒安妮的小說,把所有被迫從音樂劇里刪掉的情節都包括進去。就這樣,我多年前創作的安妮的故事才第一次完整地呈現出來!即使你已經看過舞臺上的安妮,或者看過根據音樂劇拍成的電影,但你對安妮的故事還是有許多不知道的地方。現在,當你翻到第一章時,我希望你會像我一樣喜歡這本書。請開始讀吧!
托馬斯·米翰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后記
關于孤兒安妮的故事
王壯
小孤兒安妮在美國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人物。安妮的原型可以追溯至一八八五年。那一年,美國詩人、作家詹姆斯·賴利創作的一首四十八行詩歌《小孤兒安妮》塑造了最早的孤兒安妮形象。
一九二四年漫畫家哈羅德·格雷在紐約的報紙《每日新聞》上以同樣的標題發表了連載系列漫畫。到一九三七年,這個系列已經成為知名度最高的系列漫畫,曾被幾百家報紙同時刊載。安妮的故事經歷了美國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復興、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越南戰爭,反映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社會的許多現象和問題。
格雷于一九六八年去世,其他漫畫家繼續了他的工作,直至二〇一〇年。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三日,安妮系列漫畫刊出了它的最后一期。
安妮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廣播劇、電影和百老匯音樂劇。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一九七七年百老匯音樂劇《安妮》。這部音樂劇描述了安妮從一九三三年新年到第二年圣誕節之間的奇遇。該劇從一九七七年起在美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幾千次,而且被至少二十七個國家的劇團改編演出。其中的一些選曲如《明天》(Tomorrow)《這是苦難的日子》(It’s the Hard Knock Life)等等,更是膾炙人口。
這部音樂劇已經于一九八二年和一九九九年兩次被搬上銀幕,好萊塢對《安妮》的興趣經久不衰,第三部安妮電影《安妮,紐約奇緣》已經于二〇一四年八月開拍,并于二〇一五年一月在全世界同步發行。這部新的同名電影是在音樂劇的基礎上改編的,而且沿用了原來的插曲,但故事情節的改編幅度比較大,時間背景從一九三三年移到當代,故事的主角也從白人變成了黑人。
本書作者托馬斯·米翰是一九七七年百老匯音樂劇《安妮》的編劇,為此,他得到了當年的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劇本獎)。作者在《序言》中提到,小說保留了他在劇本創作過程中由于篇幅限制而被迫刪掉的一些內容,包括地圖冊、比克斯比豆坊、胡佛村、賣蘋果等情節,這部小說使安妮的形象更加豐滿。比起音樂劇,小說不僅塑造了孤兒安妮勇敢、樂觀的形象,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紐約的歷史風貌也有非常詳盡的描述,這些歷史風貌對于理解今天的紐約也很有幫助。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第1章 新年前夜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的凌晨,萬籟俱寂,寒氣逼人。
天還沒有亮,小雪落在紐約城里空無一人的街道上,時間慢慢流逝著。這時,包厘街圣馬克教堂的鐘樓上響起了清晨四點的鐘聲,打破了冬夜的寂靜。
在圣馬克廣場,離教堂幾個街區,是紐約市立孤兒院的女童分院。在宿舍的二樓,一個十一歲的女孩獨自站在結著霜花的窗前。她穿著薄薄的白睡袍,身上微微發抖,聆聽著鐘聲,注視著街燈下飄舞著的雪花,還不時用期盼的眼神從街道的一端望向另一端。
她在等著有人來找她,把她從孤兒院帶走。
但沒有人來。
她身材纖細,個子以她的年齡來說有點矮,鼻子有點翹,一頭桀驁不馴的紅色短發。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雙明亮的、藍灰色的眼睛,竟然似乎能夠同時投射出她心底深深的悲哀、頑強的樂觀以及敏銳的聰慧。
她的名字叫安妮。
在寒風颼颼的宿舍里,其他十七個女孩早已睡著了。她們睡在窄窄的床上,蓋著單薄的、土黃色的軍毯,不時翻著身,在夢中嘟噥著,有時還叫出聲來。但安妮卻整夜都沒睡。早些時候她想睡,卻總被紐約街頭新年前夜狂歡者的聲音吵得睡不著——人群的喧囂聲、醉鬼的歌聲、汽車喇叭聲,還有各種各樣的噪音。到了后半夜,圣馬克廣場慢慢靜了下來,雪也下了起來,安妮卻還是睡不著。最后她干脆爬起來,站到窗旁,靜靜地在雪夜中守候著,等待著。
從記事時起,安妮就沒在新年前夜睡著過,因為新年前夜是十一年前那個夜晚的紀念日。當時她只是個兩個月大的嬰兒,被放在一個棕褐色的籃子里,留在了孤兒院門前的臺階上。有人按了按門鈴,然后就消失在夜幕中。安妮被裹在一條褪色的粉紅色毛毯里,脖子上戴著半個可以裝小照片的掛墜盒。她的毯子上別著一張沒具名的字條:
請善待我們的小寶貝,她叫安妮,我們都非常愛她。她是十月二十八號出生的,我們很快就會回來接她。我們在她脖子上留下了半個掛墜盒,我們留下了另一半,這樣我們回來接她時,你們就會知道她是我們的寶貝。
因為安妮是在新年前夜被留在孤兒院的,所以她總有一種感覺,她的爸爸媽媽一定會在另一個新年前夜回來找她。因此,雖然別的孩子都扳著手指頭數什么時候圣誕節到來,她卻總是盼著新年前夜。但年復一年,每年她都失望一次,爸爸媽媽一直沒有來。而現在看來,他們今年肯定也不會來了。
雪越下越大。安妮嘆了口氣,揉了揉眼睛,免得自己哭出來。
“他們說他們愛我,而且要回來接我——字條上明明是這么寫的,”安妮在黑暗中喃喃道,“可他們現在在哪兒呢?為什么不來找我?”安妮緊緊地握著那日夜掛在她脖子上的半個掛墜盒,貼在心口上。
“媽媽,媽媽,媽咪!”孤兒院里最小的孩子——那個六歲的莫莉從噩夢中驚醒過來,哭著喊媽媽。可是莫莉的媽媽兩年前就死于車禍,爸爸也在那場車禍中喪生。因此,雖然莫莉是個美得出奇的孩子,卻沒人肯收養她。孤兒院里的女孩們都沒有父母,但安妮除外。安妮與眾不同,因為她有爸爸媽媽——雖然不知道他們在哪兒。“媽媽,媽咪!”莫莉又叫起來,把周圍的女孩都吵醒了。
“閉嘴。”睡在鄰床的佩佩爾喊道。
“真是的,別人都沒法睡覺了。”達菲嘟噥著。
“媽媽,媽咪!”莫莉又大聲叫。
“我說莫莉,閉上你那張小臭嘴!”佩佩爾氣鼓鼓地從床上跳下來,抓住莫莉,把她推倒在地上。佩佩爾十四歲了,是孤兒里年齡最大,也是塊頭最大的。她是個扁鼻頭的小霸王,一臉雀斑,蓬亂的頭發比安妮的頭發還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