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20頁
- 開本:16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807024194
- 作者:冰心
編輯推薦
《名家精品閱讀:冰心散文·小說》中冰心饒有興趣地描寫了小鳥破殼而出的過程,藕合色的小蝴蝶、背著圓殼的蝸牛,嗡嗡的蜜蜂,每夜亂唱的青蛙,在花叢中閃爍的螢火蟲兒,它們都是極溫柔的,極其孩子氣的。
作者簡介
冰心(1900~1999),現代著名女作家,詩人。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冰心女士、男士等。福建長樂人,幼年時代就廣泛涉足中國古典小說和外國譯作。1918年,考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后,相繼發表了《斯人獨憔悴》、《去國》等探索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說”。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在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創作出晶瑩優美、輕柔雅麗的小詩。這些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結集為《繁星》和《春水》出版,引起了社會文壇的強烈反響,被人稱為“冰心體”,它“推動了新詩初期‘小詩’寫作的潮流”。192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1926年,冰心學成后回國,執教于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歸》、小說《分》、《冬兒姑娘》等,表現了更為深厚的社會內涵。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重慶等地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1946年,赴日本,曾被邀任東京大學教授一職。1951年回國,先后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目錄
批注式閱讀范例
散文部分
我的故鄉
我的童年
我到了北京
我入了貝滿中齋
我的大學生涯
我和玫瑰花
我的祖父
我的父親
童年的春節
霞
當教師的快樂
我喜歡下雪的天
憶讀書
我夢中的小翠鳥
我神游于阿里山、日月潭
遙寄印度哲人泰戈爾
笑
宇宙的愛
山中雜感
冰神
夢
鋼
往事(一)
往事(二)
到青龍橋去
閑情
寄小讀者
好夢
憶淑敏
山中雜記
綺色佳(Ithace)
南歸
一日的春光
擺龍門陣
默廬試筆
再寄小讀者
從重慶到箱根
小桔燈
小說部分
去國
一個軍官的筆記
超人
六一姊
分
相片
冬兒姑娘
空屋
橋
序言
批注式閱讀是我國傳統的閱讀方式之一。有些讀者喜歡讀書時在文中空白處寫下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感受,留下閱讀時思考的痕跡,這樣的閱讀就是批注式閱讀。
我國從古代開始就風行批注式閱讀。俗稱“春秋三傳”的《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對《春秋》的出色批注而出名,這三本批注式讀本的出現,為《春秋》的廣泛傳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漢魏時期,酈道元也因批注《水經》,而使他寫的《水經注》名譽天下。東晉時期史學家裴松之批注的《三國志》,在查閱大量史料的基礎上,以超過原文三倍的批注內容豐富了原書,使許多失載的史實得以保存。明清以來,小說盛行,批注之風日盛。如金圣嘆批注《水滸傳》,毛氏父子批注《三國演義》,張竹坡批注《金瓶梅》,脂硯齋批注《紅樓夢》。這些優秀的批注筆記隨同原著一起刊出,風行一時,成為其他讀者再次閱讀時的可責借鑒,也成為文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現代以來,批注式閱讀仍然是偉人和有思想的文人讀書的重要方式之一。毛澤東就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和獨到見解為世人所嘆服。魯迅先生也提出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
國外的很多文學家和偉人也有批注式閱讀的習慣。如列寧的《哲學筆記》就是由他讀書時的批注和筆記匯編而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典著作。
批注式閱讀不應該只是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的專利,它完全可以被普通的讀者所掌握,成為一種值得提倡的閱讀方式。當前,在中學廣泛使用批注式閱讀方式培養學生讀書能力的,當首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他們的具體做法是:全班同學同時閱讀同一本書,每個人都在書旁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書間筆痕”,在篇末寫下“篇后悟語”。然后在全班的讀書報告會上交流自己的感悟,寫得最好的感悟文字作為全班的閱讀心得在年級進行交流,再選出最好的感悟文字集結成書。東北師大附中在進行“語文教育民族化”的教改實驗中,把批注式閱讀的成果匯編成《啟迪靈性的語文學習方式孫立權“批注式閱讀”教例》,成為各校開展批注式閱讀的范例。
批注式閱讀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批注式閱讀培養了讀者的思維能力。與一般的讀書不同,批注式閱讀強調讀者對讀物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大師們寫下了自己的作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作為讀者的我們,也不能喪失自己的話語權,不能只是被動地閱讀別人的作品。批注式閱讀提倡讀書時發表個人的獨到見解,即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魯迅先生在《讀書雜談》中提倡讀書時“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觀察。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和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也都告誡過讀者,如果讀書時只能看到別人的思想藝術,不用自己的頭腦思索的話,實際上是把自己的腦子讓給別人做跑馬場。孔子日“學而不思則罔”,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不想把自己變成只會吸收別人思想的書櫥,或者讓自己的頭腦完全變成別人的跑馬場,那么,就學習一下批注式閱讀吧。
其次。批注式閱讀培養了讀者的寫作能力。因為批注式閱讀是一種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方法,它直接培養了讀者的寫作能力。尤其是每篇作品后面的“篇后悟語”,簡直就是一篇完整的評論文章。讀書時常常動筆把自己的點滴體會記錄下來,堅持這樣做,一定會在寫作能力的培養上有巨大的收獲。
再次,批注式閱讀促使讀者自覺擴大閱讀的廣度。在東北師大附中的批注式閱讀教改實驗中發現,同學們為了提高自己的批注水平,常常出現“以文解文”、“以詩解詩”的情況。即閱讀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時,引用同類作品進行解讀,批注效果往往令人拍案稱奇。在批注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的“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一句時,就有兩名同學分別寫到:“頷聯與王籍《入若耶溪》中‘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用聲響來反襯所在環境的靜雅清幽。”“這是‘居高聲播遠,因是藉秋風’,與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不同。”同學們為了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查閱更多的同類作品,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批注水平,也擴大了知識面。
最后,批注式閱讀為讀者間的交流提供了平臺。一般認為,讀書只是個人的活動,與他人無關。但批注式閱讀不同,它可以把批注的成果提供給別人,成為大家交流思想和見解的平臺。像脂硯齋批注的《紅樓夢》、金圣嘆批注的《水滸傳》等,對后世讀者的啟迪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在中學生中進行的批注式閱讀,也在全班、全年級乃至更大的范圍內,提供了大家交流思想、發表不同見解的平臺,這種同齡人之間的讀書心得交流,是非常有益的。
我們出版的這套“名家精品閱讀”與同類讀物不同,它不僅向讀者提供了優秀的文學作品,同時在每一頁給讀者留下了寫批注式閱讀心得的空間,使讀者可以很方便地、隨時寫下自己的讀書心得。如果幾十年后,拿出本書看一看,你會一涼喜地看到自己當年心靈成長的軌跡。
我們在每本書的前面精選了一篇作家的代表作進行批注式閱讀,給大家提供一個樣本。讀者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批注。相信讀者們一定會寫出比范文更優秀的讀書心得,讓閱讀成為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2011年9月于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文摘
版權頁:
我生下來七個月,也就是一九○一年的五月,就離開我的故鄉福州,到了上海。
那時我的父親是“海圻”巡洋艦的副艦長,艦長是薩鎮冰先生。巡洋艦“海”字號的共有四艘,就是“海圻”、“海籌”、“海琛”、“海容”,這幾艘軍艦我都跟著父親上去過。聽說還有一艘叫做“海天”的,因為艦長駕駛失誤,觸礁沉沒了。
上海是個大港口,巡洋艦無論開到哪里,都要經過這里停泊幾天,因此我們這一家便搬到上海來,住在上海的昌壽里。這昌壽里是在上海的哪一區,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母親所講的關于我很小時候的故事,例如我寫在《寄小讀者》通訊(十)里面的一些,就都是以昌壽里為背景的。我關于上海的記憶,只有兩張相片作為根據,一張是父親自己照的:年輕的母親穿著沿著闊邊的衣褲,坐在一張有床架和帳楣的床邊上,腳下還擺著一個腳爐,我就站在她的身旁,頭上是一頂青絨的帽子,身上是一件深色的棉袍。父親很喜歡玩些新鮮的東西,例如照相,我記得他的那個照相機,就有現在衛生員背的藥箱那么大!他還有許多沖洗相片的器具,至今我還保存有一個玻璃的漏斗,就是洗相片用的器具之一。另一張相片是在照相館照的,我的祖父和老姨太坐在茶幾的兩邊,茶幾上擺著花盆、蓋碗茶杯和水煙筒,祖父穿著夏天的衣衫,手里拿著扇子;老姨太穿著沿著闊邊的上衣,下面是青紗裙子。我自己坐在他們中間茶幾前面的一張小椅子上,頭上梳著兩個丫角,身上穿的是淺色衣褲,兩手按在膝頭,手腕和腳踝上都戴有銀鐲子,看樣子不過有兩三歲,至少是會走了吧。
父親四歲喪母,祖父一直沒有再續弦,這位老姨太大概是祖父老了以后才娶的。我在一九一一年回到福州時,也沒有聽見家里人談到她的事,可見她在我們家里的時間是很短暫的,記得我們住在山東煙臺的時期內,祖父來信中提到老姨太病故了。當我們后來拿起這張相片談起她時,母親就夸她的活計好,她說上海夏天很熱,可是老姨太總不讓我光著膀子,說我背上的那塊藍“記”是我的前生父母給涂上的,讓他們看見了就來討人了。她又知道我母親不喜歡紅紅綠綠的,就給我做白洋紗的衣褲或背心,沿著黑色烤綢的邊,看去既涼爽又醒目。母親說她太費心了,她說費事倒沒有什么,就是太素淡了。的確,我母親不喜歡濃艷的顏色,我又因為從小男裝,所以我從來沒有扎過紅頭繩。現在,這兩張相片也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