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號手的諾言(美繪典藏版)/國際大獎兒童文學(xué) 平裝
編輯推薦埃里克·凱利著,龔勛編譯的《吹號手的諾言(美繪典藏版)/國際大獎兒童文學(xué)》講述的是一個關(guān)于珍寶、忠心和諾言的傳奇故事,也是兩個生活在不同世紀的吹號手的動人故事。在13世紀,敵人的部隊攻進了波蘭的克拉科夫城,城中有一位吹號手堅守著一個諾言,就是每隔一個小時就要吹響那神圣的《海那圣歌》。故事充滿了神秘奇幻的色彩,飽含著激動人心的正能量。作者簡介作者:(美國)埃里克·凱利 譯者:龔勛埃里克·凱利
編輯推薦埃里克·凱利著,龔勛編譯的《吹號手的諾言(美繪典藏版)/國際大獎兒童文學(xué)》講述的是一個關(guān)于珍寶、忠心和諾言的傳奇故事,也是兩個生活在不同世紀的吹號手的動人故事。在13世紀,敵人的部隊攻進了波蘭的克拉科夫城,城中有一位吹號手堅守著一個諾言,就是每隔一個小時就要吹響那神圣的《海那圣歌》。故事充滿了神秘奇幻的色彩,飽含著激動人心的正能量。作者簡介作者:(美國)埃里克·凱利 譯者:龔勛埃里克·凱利
埃里克·凱利著,龔勛編譯的《吹號手的諾言(美繪典藏版)/國際大獎兒童文學(xué)》講述的是一個關(guān)于珍寶、忠心和諾言的傳奇故事,也是兩個生活在不同世紀的吹號手的動人故事。在13世紀,敵人的部隊攻進了波蘭的克拉科夫城,城中有一位吹號手堅守著一個諾言,就是每隔一個小時就要吹響那神圣的《海那圣歌》。故事充滿了神秘奇幻的色彩,飽含著激動人心的正能量。
作者:(美國)埃里克·凱利 譯者:龔勛
埃里克·凱利(1884—1960年),美國著名兒童文學(xué)作家,1884年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埃里克被派去救援駐扎在法國的波蘭軍隊,他對波蘭的愛也是源于這一時期的經(jīng)歷。1929年,埃里克憑借《吹號手傳奇》摘取紐伯瑞兒童文學(xué)金獎桂冠,成為同一時期美國最受歡迎的兒童文學(xué)作家之一。
埃里克曾擔(dān)任美國達特茅斯學(xué)院英語系教授,晚年隱居于美國緬因州海岸附近的一個小島上,直至1960年,他在那里與世長辭。
引子 年輕的波蘭吹號手
第一章 不肯賣南瓜的人
第二章 克拉科夫城
第三章 煉金術(shù)士
第四章 楊·甘地修士
第五章 鴿子巷
第六章 吹號手的高塔
第七章 神秘的閣樓
第八章 紐扣臉彼得
第九章 紐扣臉彼得的襲擊
第十章 魔鬼來了
第十一章 對教堂的偷襲
第十二章 最后幾個音符
第十三章 丟失的塔爾努夫大水晶球
第十四章 火光中的克拉科夫城
第十五章 卡茲米爾國王的接見
第十六章 水晶球的最終命運
尾聲
感受文學(xué)經(jīng)典的永恒魅力
好的文學(xué)作品會對人的一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尤其對少年兒童,這些蘊合豐富思想內(nèi)容的傳世杰作對他們世界觀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國際大獎兒童文學(xué)”系列叢書中,我們精心挑選了榮獲紐伯瑞兒童文學(xué)金獎、諾貝爾文學(xué)獎、國際安徒生兒童文學(xué)獎、英國卡內(nèi)基兒童文學(xué)大獎等各項文學(xué)獎的經(jīng)典名著,每一部作品都赫赫有名,它們是文學(xué)史上登峰造極的經(jīng)典,涵蓋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兒童文學(xué)名家的優(yōu)秀代表作,最適合少年兒童閱讀,是他們最好的精神伙伴。
長期以來,這些名作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深受小讀者的歡迎和喜愛:《兔子坡》能讓他們感受到濃濃的愛和奉獻的美好;《細菌世界歷險記》為他們勾畫出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科學(xué)世界;《小熊維尼歷險記》中的快樂小熊和他的伙伴們,將帶著他們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友誼和愛的力量;《草原上的小木屋》則描繪出一幅幅廣闊草原的美景,展現(xiàn)出主人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居里夫人的故事》為他們講述了居里夫人在逆境中成長、執(zhí)著于科學(xué)研究、自強不息的一生……
為了能讓小讀者更加深刻地體會經(jīng)典著作的魅力,在翻譯原著時,我們力求保留其精髓,并且還在文中配以生動的插圖,讓小讀者在閱讀經(jīng)典的同時,享受閱讀帶來的驚喜和快樂,使閱讀成為一次凈化心靈之旅。
戰(zhàn)馬奔騰揚起的漫天塵土和發(fā)出的震耳欲聾的馬蹄聲,讓那些很遠地方的人知道,韃靼大軍要來了。
韃靼人的隊伍非常龐大,士兵多得數(shù)不清。大軍從頭到尾經(jīng)過一個地方,需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而在大軍的后面,還有一隊長長的后勤部隊,他們負責(zé)用推車運送戰(zhàn)俘、糧草和數(shù)不勝數(shù)的戰(zhàn)利品——大部分是貴重的黃金。在大軍前面,總有一群逃亡的人,他們都被嚇壞了。在告別自己的破屋時,他們?nèi)f般不舍,痛苦萬分。
在戰(zhàn)火肆虐的年代,吃苦最多的總是窮人。這些無助的窮苦人拖家?guī)Э冢凶咴谔与y的路上。這支逃亡隊伍里有虛弱的老人——一提起故鄉(xiāng)他們就顯得特別沒精神;有還在給孩子喂奶的母親;有患病的婦女;還有處于悲痛之中的男人——他們剛剛失去了自己辛苦耕作一輩子才積攢下來的一丁點財產(chǎn)。孩子們抱著自己的寵物或是心愛的寶貝,疲憊不堪地跟在后面。
克拉科夫城的平民一邊為這些難民敞開大門,一邊積極地為即將到來的戰(zhàn)爭做準(zhǔn)備。其實,城里那些身份尊貴、十分富裕的人早已逃出了城。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逃向了西方,希望離韃靼大軍越遠越好;一部分人則逃向了北方,因為那里有修道院可供躲藏。
那些筋疲力盡、被嚇壞了的難民,一進入克拉科夫城就再也沒有其他要求了,他們進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向南方祈禱、感恩。他們之所以面朝南方,是因為克拉科夫城的南邊有一條河,叫作維斯瓦河,河邊有一座瓦維爾山,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瓦維爾城堡就建立在這座山上,歷代波蘭君王都住在這里。
克拉科夫城并沒有向城外派遣駐兵,因為那樣只會造成沒必要的傷亡。幾天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不計其數(shù)的難民涌進了克拉科夫城,差點把克拉科夫城擠爆。韃靼大軍越來越近了。圣安德魯教堂對面的海德堡上的城門已經(jīng)用木柵欄封死了,士兵們站在城墻上嚴陣以待,他們已經(jīng)做好了為保護自己的故土和家人而犧牲的準(zhǔn)備。半夜時分,韃靼大軍終于沖到了城墻下。
鐵石心腸的韃靼人點燃了城外的村莊,就連郊外的幾個教區(qū)也被他們洗劫一空。
最后,克拉科夫城還是淪陷了。天剛蒙蒙亮,在瓦維爾城堡站崗放哨的士兵就發(fā)現(xiàn)了一片火光中的克拉科夫城。無論是城外還是城內(nèi),大火肆無忌憚地燃燒著。只有三座教堂逃脫了被大火摧毀的命運,它們分別是:靠近中央集市廣場的圣母瑪利亞大教堂,擁有高大塔尖的圣安德魯教堂和一座市場內(nèi)的教堂。至于那些沒有躲進教堂的難民和市民,都沒能逃脫這場災(zāi)難。然而,在廢墟中,有一個人——更確切地說,是一個年輕人——活了下來,他就是圣母瑪利亞大教堂的吹號手。
凡是教堂的吹號手,都曾發(fā)過這樣的誓言:每隔一個小時就要吹響《海納圣歌》(一首歌頌圣母瑪利亞的曲子),不分晝夜。一旦起誓,便要終生遵守,至死不渝。
這個年輕的吹號手也不例外,他曾發(fā)下誓言:要站在教堂高塔的陽臺上,每隔一小時吹響一次手中的小號,不分晝夜。每天早上,當(dāng)太陽在維斯瓦河上灑下第一縷光芒,將河流變成一條流動著的金帶時,吹號手就要登上陽臺,吹響《海納圣歌》。
令人不安的一夜終于過去了,年輕的吹號手又沐浴在清晨的陽光中。此時,一些矮個子韃靼士兵圍在高塔腳下,正好奇地打量著這個年輕人。其實,在黎明到來之前,年輕人本可以逃入教堂,但他為了遵守誓言,選擇了留下,堅持到這最后一刻。
這個吹號手看上去大約19歲,他身穿一件深色粗布衣裳,前襟系著對扣,衣長沒過膝蓋。粗布衣裳的外面還穿著一件及腰的短外套,一條腰帶緊束在身前。深色的厚襪子從膝蓋處一直延伸到他那頭部尖尖、十分柔軟的鞋子里。他頭上戴著一條皮制的頭巾,看上去很像僧侶的帽兜,頭巾將他的頭裹得嚴嚴實實,只看得到他的臉和些許碎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