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59頁
- 開本:16開 平裝
- 出版社:臺海
- ISBN:9787516810293
- 作者:張笑恒
導語
張笑恒著的《李叔同的禪修智慧》的目的,就像弘一法師在《改過實驗談》中所說的:“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最為詳盡。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世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于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本書是一代文化巨匠李叔同畢生體悟和學佛的心得之集大成。
內容提要
張笑恒著的《李叔同的禪修智慧》講述了:一首《送別》,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它便出自李叔同之手。李叔同在皈依佛門之后,洗盡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李叔同以大才子、大學者、大藝術家的俗家修為,向常人揭示出佛門的真諦和人生的真義,對人生、學業、事業、生活及修養心性諸方面進行分析和指導,啟發眾人擺正自己的位置。
作者簡介
張笑恒,暢銷書作家、資深圖書策劃人。用最通俗的語言、最生活化的案例,闡釋最有名的生活哲理。主張用最圓融的方式,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以求心靈的和諧和生命的富足。
目錄
第一課 消弭:先要除去對佛的誤解
1.人生為何是苦?
2.出世并非拋開一切
3.“空”非空,即空即有
4.莫要誤解佛法
5.空門生活很悠閑
6.信仰佛教,國家就會衰弱?
7.佛教對社會沒有益處?
8.佛法是哲學
第二課 戒貪:清心寡欲養身心
1.欲望太多會讓人迷失本性
2.克制貪欲,內心才會純凈
3.走出心中的乾闥婆城
4.別因虛妄的東西而錯過路上的風景
5.富貴人間夢,功名水上鷗
6.學會知足,在世無惱也無憂
第三課 戒嗔: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1.嗔怒是一劑毒藥
2.學會忍耐,心自寬
3.將人間毀譽當做耳畔清風
4.滅一點嗔心,關百萬障門
5.努力克服自己的情緒
6.學會修煉“定火功夫”
第四課 戒癡:世事多紛擾,看淡心自安
1.不為空無的事情擔憂
2.人生的意義不在于占有,而在于體驗
3.世事無常,何必執著
4.在人生路上,輕裝前行
5.不求完美,有缺憾才真實
第五課 放下:活在當下,順其自然
1.放下的越多,擁有的就越多
2.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3.不要把執著變成固執
4.高處的蘋果夠不著,就去摘夠得著的
5.任何多余的都是負擔
第六課 靜心:生活中自有菩提
1.像佛一樣靜心習勞
2.平和由心而生
3.讓人勞累的是心頭的重負?
4.不是生活太艱難,是你的腳步不從容
5.靜心思考才能得智慧
6.心有掛礙不如定心明志
第七課 慈悲:寄悲憫心千人手物
1.仁愛應摒卻私心
2.善待一只螞蟻
3.為他人提一盞燈籠
4.憫物主心長存
5.憐憫之心怎可圖利
6.救苦救難,遠勝過個人聲名
7.吃素是為了長慈悲心
8.以無所求之心培養善心善行
9.菩薩慈悲,也有怒目金剛
第八課 自省:懺悔是凈化心靈的力量
1.時常自省,才能掃卻心中的塵埃
2.懺悔,喚醒沉睡中的良知
3.改過自新方為善
4.常常失敗常常悟
5.以品德去感召他人
第九課 喜悅:找到心中盛開的蓮花
1.快樂不在于環境,在于心境
2.以歡喜心想歡喜事
3.恬靜的心態才會開出蓮花
4.笑容總在雜念頓起時消失
5.永遠保有天真之心
6.心中有佛,處處是佛
第十課 惜福:十分福氣,享受三分
1.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
2.一衣一食,當思來之不易
3.厚植善因,必收福報
4.僧侶為什么只穿布做的鞋?
5.人生的美好不只在于有物質享受
6.無論順境逆境,都懂得感恩
第十一課 修行:在家里也可以
1.掃地亦是修行
2.不可因早晚誦經影響家庭生活
3.在家修行更要自律
4.多學靜坐,以收斂浮氣
5.做紅塵中的真菩薩
6.佛教的簡易修持法
第十二課 持戒:提高自我修養
1.學佛者如何改過?
2.十條最應注意的改過遷善主事
3.用自尊增進自己的德業
4.改掉不好的生活習慣
5.切切實實持戒
6.隨時隨地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第十三課 隨緣:咸有咸的好處,淡有淡的味道
1.隨遇而安是一種境界
2.萬事需積累,不能急于求成
3.一切順其自然,結果反而會更好
4.天然無飾,便是本性
5.淡看世間風光,枯榮皆有驚喜
6.得不到的就放手
第十四課 寬心:不要讓煩人的瑣事糾纏身心
1.不受誘惑,心境更開闊
2.珍惜生,卻不畏懼死
3.面對挑釁不生氣
4.停止為雞毛蒜皮的事煩惱
5.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
6.要有從善如流的胸襟
第十五課 從容:氣顯子外,不如內斂于胸
1.心浮氣躁百事不成
2.事到臨頭,要避免驚慌失措
3.逆境知胸襟,順境曉涵養
4.緊急的事,和緩地辦
5.唾面自干,視為高人
6.受到不公正待遇時,不可氣急敗壞
第十六課 謙卑: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1.世人謗我,只需微微一笑
2.炫耀是做人的最大障礙
3.多一分恭敬,就多一分福慧
4.暫時的忍讓并不會讓你失去什么
5.委婉含蓄地指出別人的過錯
前言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送別》,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出自弘一法師之手。弘一法師是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的傳奇人物,也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于世。
弘一法師的前半生是富家公子,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后半生出家,面對古佛黃卷,過著苦行僧生活。然而無論是在紅塵俗世,還是遁入空門,弘一法師都取得了別人無法企及的成就。他的高尚情懷更是令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在皈依佛門之后,弘一法師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在佛學思想研究方面,弘一法師自然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績。對此,林子青概括說:“弘一法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凈土法門。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可以窺見其用心之一斑。”
入佛初期,弘一法師除閱讀僧人必讀的經典之外,其進修博覽而廣納。弘一法師說:“我平時對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別哪一宗、哪一派的,因為我覺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長處。”他主張要博采眾家之長。
弘一法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弘一法師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中國佛教律學,故譯有四大律,即《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祇律》、《五分律》。為弘揚律學,弘一大師窮研《四分律》,花了4年時間,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此書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合為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
出家之后,弘一法師了斷塵緣,超然物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對律宗的研修和弘揚上。出家之前的熱鬧繁華和出家之后的冷清孤獨,使弘一法師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他曾經感嘆:“人如花,不久時;人如萍,無定處;人如煙花,現一時;人總歸于一己,踏五大;人至山巔無他路;自古圣賢皆寂寞,悲欣交集誰了然?”
弘一法師還是一個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他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訴世人。以期對大家的人生有指導作用。
弘一法師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編著本書的目的,就像弘一法師在《改過實驗談》中所說的:“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最為詳盡。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世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于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弘一法師解釋說,佛法并不離于世間。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斷除生命中的愚癡與煩惱。修學佛法也并不一定就要離塵出家,在家之人同樣可以用佛法未指導人生,利益世間。
就大乘佛教來說,其菩薩道精神,更是充分體現了濟物利人的人世悲懷。凡有志于修學佛法者,皆需發大菩提心,立四宏愿,所謂“眾生無邊誓欲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以此自勵精進。無量世中,懷此宏大心愿,永不退失,只要是濟世利人之事,都可攝入佛道之中,佛教哪里又會是消極避世的宗教呢?
在生活中,弘一法師也是一位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的人。在出家之后,他一方面靜心研究佛法律部,著書立說;另一方面則通過不斷游歷來進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揚。尤其是在抗戰期間.他毅然決然地站在了抗日這一邊。
很多人認為,佛教中的出家就是從這個世界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尋找寂靜清幽之所修行。這種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確的。
弘一法師對“世間”與“出世間”做過解釋。他說:“佛教所說的世間與出世間是什么意思呢?依中國向來所說,‘世’有時間性的意思,如三十年為一世,西洋也有這個意思,叫一百年為一世紀。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時間性的。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在這一時間之內的叫‘世間’。”
無相禪師在行腳時感覺口渴,路遇一名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車,于是上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我一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樣居無定所到處行腳,我會找一個地方隱居,好好參禪打坐,不再拋頭露面。”
禪師含笑道:“哦!那你什么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數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了,全村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若能找到一個接替我照顧水車的人,屆時沒有責任的牽絆,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看破紅塵出家了。”
無相禪師道:“你最了解水車,請告訴我,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離開水面會怎么樣呢?”
青年說道:“水車全部浸在水里。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沖走;完全離開水面又不能把水運上來。”
無相禪師道:“水車與水流的關系其實就已經說明了個人與世間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物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假如純然出世,自命清高,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空轉不前的.”
青年聽后,歡喜不已地說:“禪師您這一席話,真使我長知識了。”
佛法也如此,可變化的叫世,在時間之中,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從有到沒有,從好到壞,都是一直變化,而這變化中的一切,都叫世。世還有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不知道從什么地方來,要怎樣做人,死了要到哪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這三世因果當中,這就叫做“世間”。
怎樣才叫出世呢?出是超過或勝過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過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凈,沒有煩惱,體驗永恒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薩都是在這個世界,但他們都是以無比智慧通達真理,心里清凈,不像普通人一樣。
所以“出世間”這個名詞,是要我們修學佛法,進一步做到人上之人.從凡夫做到圣人,并不是叫我們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義的人,誤會佛教是逃避現實。
所以,認為出家就是拋開一切,就是不在這個世界上的看法是錯誤的。得道的阿羅漢、菩薩、佛,都是出世間的圣人,但也都是在這個世界救渡我們,可見出世間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