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51頁
- 開本:16開 平裝
- 出版社:中國財富
- ISBN:9787504757715
- 作者:張笑恒
導語
塵世復雜,眾生浮躁,劇烈的社會變革在沖擊著原有的道德標準和價值體系,人們亟欲尋找一種思想,為我們揭示對為人處世的認識、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對欲望喧囂的洗禮、對幸福人生的珍惜。閱讀張笑恒編著的《季羨林的16堂智慧課》,看國學大師季羨林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將人生感悟、生活經歷、智慧心得與你我共同分享,在熱鬧非凡的社會中,為自己找尋一個人生的方向。
內容提要
季羨林說:“我的一生沒有大激蕩,沒有大震動,是一個平凡人的平凡經歷。”世人之所以敬仰季羨林,不僅僅因為他的學識,更因為他的品格。張笑恒編著的《季羨林的16堂智慧課》以季老先生的一生經歷為主線,以其獨有的做人原則為指引,從個人的心境修養,到順應與淡定的人生理想,恕、樸、恭、達、省等,無所不包。生動的闡述了國學思想中蘊含的立身處世的原則和智慧,帶領讀者從深層次感悟中國文化的底蘊,解讀自己當下的人生困惑。
作者簡介
張笑恒,暢銷書作家。代表作有《孟非的說話之道》《樂嘉的處世之道》《奧巴馬的魅力口才》《崔永元的說話之道》等。其豐富的個人閱歷、縝密細膩的筆法和一針見血的筆觸,總能給讀者帶來欲罷不能、直呼過癮的閱讀體驗。
目錄
第一課 寬恕一切,沒什么不可原諒
1.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詆毀
2.看淡生活中的不平事
3.做到真、忍,家庭和睦
4.原諒人趨吉避兇的本能
5.寬容和大愛才能消弭一切仇恨
6.容忍是最大的美德
第二課 有缺憾,才是完整的人生
1.不完滿才是人生
2.福禍相依,凡事切莫強求
3.缺憾有時也是一種機遇
4.盡人事,聽天命
第三課 虛懷若谷,謙卑的人有福
1.風頭正勁,不驕傲
2.平易近人,有身份沒架子
3.莫要過度自我感覺良好
4.不要隨意輕視別人
5.倚老賣老,是枉然
第四課 博弈困境,一切不幸只是過程
1.堅強地活下去
2.人生低谷,不憤世嫉俗
3.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
3.自助者天助之
4.走過不幸,便是幸福
5.苦中不失其樂
第五課 淡泊,名利于我如浮云
1.拂去虛名的塵埃:不做國學泰斗
2.以平常心對待名利
3.不求名利名自來
4.知足才能富足
5.享受樸素的生活
6.虛榮只能作祟,榮譽才能作美
第六課 自知,一種精神財富
1.人貴有自知之明
2.不知實為“大知”
3.盲目自大,為我們所不取
4.不妄自菲薄,也不假裝傲慢
5.時時自省方可時時清醒
第七課 勤勉好學,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1.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2.訣竅就在于他們的“笨”
3.認真做事才算對得起自己
4.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5.時間就像是海綿里的水
6.筆耕不輟,老有所為
第八課 知己難求,良友可期
1.人生難得是朋友
2.君子之交淡如水
3.擇友:聽其言而觀其行
4.忠言逆耳,藥苦養心
5.患難之中磨礪友情
第九課 無愧于心,襟懷坦蕩見境界
1.永遠保持一顆初心
2.一身硬骨,一生不卑不亢
3.多給予少索求
4.釣沽名者無賢士
5.懷舊,可以凈化靈魂
第十課 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1.說真話最可貴
2.假話全不講
3.敢于以真性情示人
4.話說三分,含而不露的智慧
5.沉默,無聲勝有聲
第十一課 務實,人生沒有捷徑
1.一步一步地走,才走的最快
2.不提當年勇,一切從零開始
3.量力而行,不盲目逞能
4.凡事要認真
5.有為,有不為
第十二課 隨性人生,最重要是想得開
1.忘記該忘記的,放下該放下的
2.學會適應,但不是遷就
3.“老”是回避不了的事實
4.世態炎涼心不涼
5.行至水窮,坐看云起
第十三課 與人為善,別人也會善待你
1.為別人著想百分之六十
2.凡事要多反求諸己
3.以和為貴
4.要做一個講誠信的人
5.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第十四課 糊涂一點,瀟灑一點
1.把別人當成傻瓜,自食其果
2.難得糊涂
3.“世故”亦是人生必修課
4.送禮也有大學問
5.假糊涂是災難
第十五課 苦不入心,生命自芳華
1.牢騷不宜太盛
2.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3.平實生活,靜水流深
4.凡所難求皆絕好,及能如愿便平常
5.人生不該空吃后悔藥,徒喚奈何
第十六課 取舍,人生總是在岔路口上徘徊
1.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2.選擇決定人生
3.放下需要勇氣
4.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5.當機立斷,不必瞻前顧后
6.給自己一片懸崖
前言
回顧季羨林平實的一生。
他出身白屋寒門,缺衣少食。無錢買鹽,便把鹽堿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鹽水,一年到頭,就吃這種鹽水腌制的咸菜。平日里吃的是紅高梁面餅子,偶爾吃次白面饅頭,仿佛龍膽鳳髓一般。
從清華大學畢業后不久,季羨林赴德留學。一介窮書生留德十年問,除時間和書籍,無他。孤獨寂靜中,以閱讀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書籍為伴。
回國后不久遭受十年噩夢:被開會、被“打倒”、被批斗、被痛打、被關進牛棚。后來,作為一個“不可接觸者”,他枯坐門房中,閑得發慌,挖空心思,想找點事干,最后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便是翻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
隨后,季羨林文學成就碩果累累。學術類:《(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印度古代語言論集》等;譯作類:《沙恭達羅》《優哩婆濕》《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散文傳記類:《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牛棚雜憶》《閱世心語》等。
2009年7月11日9時,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駕鶴歸西。生前好友唐師曾寫道:“驚悉恩師往生,老鴨心比冰寒。”遺像之下,擺放著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敬獻的鮮花。
季羨林學貫中西、享譽中外,被奉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而他力辭三項“桂冠”。他說:“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都沒有下過死工夫,因為我從來沒想成為一個國學家。除了尚能背誦幾百首詩詞和幾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一些與國學有關的自謂是大而有當的問題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國學知識并沒有增加。”人們敬仰季羨林的學識.更敬重其難得的謙虛勤懇。
與季羨林并列“未名湖畔三雅±”之一的張中行先生,曾經評價他:“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看似樸素的話語,卻是對“國寶”的最高贊譽。
季羨林一生嚴謹、求知。家窮時也好,家富時也罷,均在鑿開知識大山的路上,孜孜不倦。學者的敏銳讓他看透了朝聞夕死的悲哀,卻從不放棄求學為學,傳承薪火,用畢生的精力為后人鑿山取玉。他在佛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令后人饗食一生。
季羨林平實自然,君子謙謙。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上,嘗盡世態炎涼、離合悲歡。辨得清成敗是非、功過對錯,但又不較真,長者的善良和寬容讓他總是平心靜氣地對待生命中的不如意。一塊璞玉,并沒有在表面精雕細琢.不做作,不徒有虛名,他以本色示人,但仍熠熠生輝。
季羨林并非視錢財如糞土,但其淡泊名利,世人皆知。對待世人逐利,他總能看得破,忍得了,放得下。智者的德慧造就他恬淡閑適的情懷。足以給在名利中奔波忙碌的人上一堂重要的心靈課。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4.原諒人趨吉避兇的本能
季羨林說:“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及任何一個生物,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兇的。因此,我沒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
“何謂天性,曰:趨利避害也。”人總是要生存發展的。要生存發展,就必須與周圍的人進行交換,無論是通過付出工作時間而獲得傭金,還是付出金錢獲得居住條件的改善。但是在交換過程中難免有以一當十,以十當一的情況出現。不過對于此,是應該給予原諒的,因為這是天性。
對于人的這種天性,《菜根譚》說:“人情重復,世路曲折。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意思是,人間世情重復無常,人生之路坎坷不平。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處所,要知道讓步一步的道理;在走得過去的處所,也一定要給予人家三分的方便。
一個和尚外出化緣,路過一個集市,突然看到兩個人在爭吵,于是和尚迎了上去。
原來是一個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在吵架,買布人說:“三八二十三,你為何收我二十四錢?”
和尚上前勸架,說買布人錯了。買布人不服,拉和尚去找方丈評理,并說如果他錯了就把腦袋輸給和尚,和尚輸了就得把帽子給他。
方丈對和尚說:“哎,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那人得意地把和尚的帽子拿走了。
和尚不解,方丈說:“說你錯,只輸一頂帽子,說他錯,那可是一條人命啊!”
耶魯大學生態學及進化生物學教授斯凱利和同事一起做了一個趨避反應實驗。
他們在實驗中發現,牛蛙蝌蚪能夠憑感應水中的化學物質,察覺其他同類感染一種專門寄生在消化道中的真菌。健康的蝌蚪一旦發現同胞中有感染真菌者,便立即游至患病同類三十厘米以外的地方,以免自家同遭厄運。
斯凱利說,人類知道某些被獵動物在嗅到大敵臨近時,會改變自身的顏色甚至形態,對動物界本身而言,對疾病作出趨避反應也是非常相似的本能。
人作為“萬物之靈”,同樣是趨利避害的。就像人餓了就要吃飯,渴了就要喝水,困了就要睡覺一樣。韓非子說:造車人造好了車,希望人富貴;工匠造好了棺材,希望人早死。這些并非表明造車人仁義而工匠狠毒,因為人不尊貴,車就買不出去;人不死,棺材就賣不出去,不是工匠感情憎惡誰,而是他的利益不同。醫生善于吮吸別人的傷口,吸出別人的毒血,不是和病人有血緣親情,而是有利可圖。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一個海濱游泳場中做了一個實驗:故意安排不同的人假裝溺水,看有多少人能救助他們。在長達幾年的觀察中,他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當妙齡女子溺水時,累計有80人進行了救助,當孩子溺水時,有46人進行了救助,當老人溺水時,救助人員的數字下降到了32人。問及那些救妙齡女子的人為什么會做這個選擇時,他們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救助她,她可能成為自己的另一半,而救老人或孩子什么也得不到。
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他們有選擇趨利的能力,不論是選擇好的或壞的東西,要點在人可以自行選擇。
張國燾任中央工家民主政府副主席期間,推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
在紅軍長征中,他任紅軍總政治委員。他反對中央關于紅煙北上的決定,堅持南下退卻的主張,另立中央,進行分裂黨和紅軍的罪惡的活動。
到達延安后,拒絕黨中央的挽救,不思悔改。
隨后逃跑到武漢,發表反共聲明,投向國民黨。當時,張國燾的妻兒還在延安。
他的妻子找到毛澤東,哭著說:“他丟下我們母子跑了,主席呀!請您給我們做主吧!”
毛澤東沉思了一會兒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要走,要跑,不愿干革命,那也沒辦法!這樣吧,現在你也到武漢去,勸說勸說,做做工作,回來,我們照樣歡迎他。”
不久張國燾的妻子帶著孩子也到武漢去了,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延安。
對于別人的過錯,我們是原諒還是采取懲罰措施呢?
懲罰朋友會喪失朋友,懲罰客戶會喪失合作的機會。與其這樣不如我們也趨利避害:原諒他們。
那怎么證明我們已原諒別人了呢?
對此有個簡單的測試方法。如果我告訴你有關某人的好消息,而這個人曾傷害過你,你會不會在聽到這個消息后心里發“酸”?如果是的話,就表明你所謂的原諒只不過是在欺騙自己而已,你并沒有真正地寬恕他。也預示著你心中的怨恨還在,還起著破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