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339頁
- 開本:32
-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
- ISBN:9787519020750
- 作者:(春秋)孔子|校注:肖衛
編輯推薦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輯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內容,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民族的道德行為教育起到過重大影響。直至近代新文化運動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必讀書。
本書是《論語》的全注全譯本,由肖衛譯注。
作者簡介
作者:(春秋)孔子 注釋解說詞:肖衛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博學多才,30歲時,已聲名在外,一生致力于傳道、授業、解惑,廣收門徒,開私學之先河,弟子身通六藝者72人,逐漸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流傳后世。
目錄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序言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孔子弟子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后編定于戰國初期,是記載孔子思想最集中的一部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世尊稱為“圣人”。
孔子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孔子三歲時喪父,十七歲時喪母。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他生活于春秋晚期大變革時代,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而在當時,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孔子師徒顛沛流離十四年,周游列國,于公元前484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蒼蒼的六十八歲的老人了,但他仍用自己晚年時間,集中整理出了古籍——“六經”。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二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二十篇。《論語》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記載了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學說,尤其是記載了其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輯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內容,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民族的道德行為教育起到過重大影響。直至近代新文化運動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必讀書。
通覽全書,可以體會到語錄體著作的獨特魅力。《論語》語言含蓄雋永,故事簡潔生動,常常能體現出一些長篇論述都難以達到的思想境界,更折射出一些長篇論述難以反映的人物個性和環境情趣。同時,《論語》靈活的編撰形式,也從多方位、多視覺地體現出了孔子的思想、品行、才識、趣味、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有利于讀者全面系統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無論從思想價值還是從藝術魅力上講,《論語》都是一部不可不讀的國學經典。
在《論語》簡短的語言中,體現了孔子深刻的思想內容,對后代政治、思想、文學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被西方人稱為中國人的“圣經”。書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借鑒。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儒學所倡導的那種品德和功能,于今亦有積極效用。品味人生,修身養性,用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中庸處之,方得《論語》之要。
文摘
六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①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②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③欲仁而得仁,又焉貪?④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⑤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⑥”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⑦
【注釋】
①子張問孔子,怎樣才可以從事政治。孔子說,要尊崇五種關事,屏除四種惡事,這就可以從政了。子張問,何謂五美。孔子說,君子為政,惠民而不耗費財力,勞民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貪,心中安泰而不驕傲,有威儀而不兇猛。子張問,何謂惠而不費。孔子便逐條解釋五美。②“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王肅注:“利民在政,無費于財。”為政者要以適當的政策來利民,民之所利不同,就要因仍其不同的利益,制定不同的政策,付諸實施。例如因仍農民所利,就要有利于農民的政策,因仍工商之民所利,就要有利于工商之民的政策。以這些利民的政策來輔助各地各業人民,使其安居樂業,各遂其生,此即惠而不費。②“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邢疏以學而篇孔子的話解釋:“使民以時,則又誰怨恨哉。”為政者推行公共建設,如修治溝洫,或養護道路橋梁等,需用民間勞力,但需選在農閑時期,民間可以出動勞力,這才勞動人民,又有誰怨呢。④“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之欲,是欲行仁政,欲行即行,便能得仁,此欲便不是貪。《皇疏》:“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言人君當欲于仁義,使仁義事顯,不為欲財色之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貪也。”又引江熙曰:“我欲仁,則仁至,非貪也。”⑤“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孔安國注:“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君子待人接物,虛心平等。所待之人,無論多數少數,也不論是大人物小人物,都不敢怠慢。此即泰而不驕。⑥“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端正其衣冠,自尊其瞻視儀容,令人望之儼然而敬畏。此即威而不猛。⑦子張既知五關是何意義,再問何謂四惡。孔子為子張解釋:“不教而殺謂之虐。”為政不先教民,人民犯罪就殺,這叫做虐。“不戒視成謂之暴。”馬融注:“不宿戒,而責目前成,為視成。”此意是說,為政不在事先一再地告戒,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這就是暴。“慢令致期謂之賊。”政令發布很慢,限期完成卻是緊急而刻不容緩。這就是賊害人民。“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孔安國注:“謂財物俱當與人,而吝嗇于出納,惜難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皇疏:“有司,猶庫吏之屬。人君若物與人而吝,即與庫吏無異。”孔注“猶之”為“俱當”。劉淇助字辨略:“猶之,猶俗云總是也。”皇疏之意,猶若以物與人。應以皇疏較優。
【譯文】
子張問孔子:“怎樣才能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具備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么?”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要讓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但不傲慢,威嚴但不兇猛。”子張說:“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費力了嗎?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有什么可貪的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無論大小,都不怠慢,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就是威嚴而不兇猛嗎?”子張又問:“什么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進行教育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就要求成功叫做暴;政令發布很慢卻要求限期必須完成,這叫做賊;應該給別人的財物,出手時卻很吝嗇,這叫做小氣。”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①
【注釋】
①知命、知禮、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孔子告訴學者不可不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安國注:“命,謂窮達之分也。”《皇疏》:“命,謂窮通夭壽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強求,則不成為君子之德。”皇疏之意,命就是天命。各人的命雖然同受于天,但有窮通夭壽之異。何謂其然,必須了解前因。各人前因不同,所以受天之命不同。了解前因,便能知命。如此知命,始肯修德以立命。不但立一己之命,更為生民立命。這才能成君子之德。“不知禮無以立也。”人不知禮,無從立身。皇疏:“禮主恭儉莊敬,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禮者,無以得立身于世也。”皇疏又引證禮記禮運篇孔子的話:“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由此可見禮是如何的重要。“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劉氏恭冕說:“言者心聲,言有是非,故聽而別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知言乃能知人。如何知言。劉氏引孔子與孟子各一段話以為示范。《周易系辭傳》孔子說:“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孟子》公孫丑篇:“何謂知言,日,破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此為圣賢知言知人之學,學者聞一可以反三。 【譯文】
孔子說:“不知曉命運,就不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儀,就無法處身立世;不知曉言語,就無法了解別人。”
P33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