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250頁
- 開本:16開 平裝
- 出版社:工商聯合
- ISBN:9787515817880
- 作者:羅金
導語
羅金著的《當你努力的時候有沒有感覺被世界遺棄的孤獨》精心選擇了10位朋友的故事。這10位朋友,并不一定都是大眾眼里的“成功者”,但是,他們會用真實的故事告訴你,關于人生中的轉彎:告別,妥協,原則,裂痕……
這是青春的敵人,也是成長的代價。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日后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的日子。
內容提要
18-28歲,你生命中大部分的時光是屬于孤獨的,而努力成長,是在孤獨里可以進行的最好的游戲。《當你努力的時候有沒有感覺被世界遺棄的孤獨》作者羅金精選10位朋友的采訪手記,只想告訴你,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許多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日后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的日子。
作者簡介
羅金,心理咨詢師,作家,給國內多家媒體撰稿,文字優美凝練,見解犀利獨到,大受網友喜愛。著有《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清凈》等多本心靈美文,其代表作《最美遇見你——倉央嘉措的10堂人生課》長期高踞各大網站暢銷書榜首。
目錄
第一章 你那么年輕,還不懂努力奮斗的意義
“秣馬厲兵”的“孤獨”
人生沒有設計,離挨餓只有三天
選擇工作,實際上是在選擇一種價值體系
“面試”,是職場人士將要伴隨一生的“戀人”
生活的開始,是擁有一項能力
你抱怨的不是命運,而是當初的選擇
怎么走都覺得不對的時候,試試“走心”
第二章 哪里有如愿以償的人生,還不都是“逼出來”的
在我的“朋友圈”里開店的人們
能干的人,都是“逼出來”的
告訴我,你正在期望什么?
用你最大的努力去“聚焦”
對自己“太容忍”,就是對自己“殘忍”
自由,就是自行選擇你的人生態度
當所有人都不相信你時,你仍要相信自己
第三章 不要在你還沒有努力的時候,就斷言這個世界的不公
如果你沒有勇氣陪我到“明天的明天”
這個世界沒有那么殘酷,它只是不偏袒你而已
失去了春天的溫暖,才能迎來夏天的熱情
別妄想了,誰的壓力都不可能自動消失
請在“倒霉”時這樣想:有人比你更“倒霉”
我一直以為,我的生命不要被別人保證
第四章 意志力只是一個神話,賜予你力量的是“激情”的驅動
當我們談跑步時,我們談些什么
像堅持“初戀”一樣堅持“激情”
不滿足現狀,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恭喜你,沒有浪費太多的時間
一次只打開一個“抽屜”
你和我一樣有才,但我比你多了份工作的熱情
第五章 如果你的“資源”貧乏,請學會用“人緣”加分
電梯里的“1分27秒”
你需要對方的幫助,這與你的尊嚴無關
嗨,你喜歡我嗎?
“此路”風景獨好,“彼路”風景更勝
你一定有辦法幫我“搞定”這件事
“冷落”你的人,你一定要對他微笑再微笑
你認為正確的觀點,別人可不這么想
第六章 先“謀生”,再“謀愛”,穿越人海擁抱你
為別人改變自己最劃不來
“他”來,我不害怕
哪怕你不再年輕了,努力也永遠來得及
一次“60分起跳”的愛情
即使你特別喜歡他,“也要請他來追你”
卸下這“感情包袱”,你或許會更相信愛
第七章 “變了味兒”的“朋友圈”,你煩不煩
我的朋友“董小姐”
我是來留學的,“朋友圈”請放過我們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蝴蝶胸針”的靈魂
深度修煉“朋友圈”,簡單,更簡單
既然是“誤會”,就要去解決
第八章 你拼命追求的,不是別人為你計劃好的
我不需要別人對我負責
你是一個獨特的人,要扮演一個無人能替代的角色
30歲以前,學會行業中必需的一切知識
制訂合理的“充電”計劃
我只期待最美好的事情發生,而它真的發生了
如果我有“一個億”,我能干什么
新事物的來臨需要時間,而你卻放棄得太快
第九章 你這么優秀,一定走了很多“孤獨”的路
忍受“孤獨”,不如享受“孤獨”
讀書,是一個“孤獨”在等待另一個“孤獨”
“旅行”的意義
世上“有味”之事,很多,很多
過一種“靈魂修養的生活”
守住你的心靈,不急著出發到“下一刻”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第十章 愿你有歲月可回首,也有前程可奔赴
閑得像“云”,拼得像“狗”
在人生的“游戲”中,你要擁有生活和學習的熱情
所有的“希望”和“但愿”,都是在浪費時間
你敢或者不敢,機遇就在那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永遠保持“初學者”的心態
盡可能從生活中刪去“不可能”
前言
“一個人奮斗的路上,你是否感到孤獨?”——當我在“豆瓣”、“知乎”網站上發出這個提問后,短短幾天我的“豆郵”幾乎被“刷爆”。
“考研的時候,整個宿舍都在睡懶覺,我要起來背單詞、讀英語,早上六點就從床上爬起來,洗漱去自習室,從早晨起床。到離開宿舍,沒有人和我說一句話,因為大家都在睡覺,我感覺我被他們排斥了。”
“一個人學習數學建模,一個人準備托福考試.一個人對抗枯燥的專業課。總是一個人走在路上,總是感覺那是一條黑暗、凄冷的路。我是多么不想聽到別人這么說:走入社會的時候,那條路會更難走、更孤獨?!?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現在在實習,下班后一個人去做家教。每天早上七點多出門,晚上十點多回到學校,這樣的生活循環復始,有時候一個人確實覺得很孤獨?!?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背著電腦、抱著文件蹲在地鐵站,看朋友們在微信上‘約飯’,卻沒人叫我,我口袋里還有兩個‘旺旺仙貝’,晚上,要么就吃這個……”
為什么我越努力,卻越感到孤獨?
為什么我在努力的時候,有種被世界遺棄、被身邊人排斥的無助和落寞?
一位32歲的設計師這樣回答我:“這很正常,我大學四年始終沒有找到女朋友,也不玩網絡游戲。有些時候甚至被人說成清高自傲。但這又有什么關系?一個人可以無拘無束、無牽無掛,想著自己青春里該想的事,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年輕時就該好好奮斗,不用陷入社會上的泥淖。真正的強者,懂得忍受孤獨,懂得規劃生活,懂得一個人的生活,才是最重要。你努力過,才會知道自己的價值,才明白自己最真實的追求?!?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與眾不同”的背后,是無比孤獨的努力。
我想起前些天看到過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我并沒有仔細看,但是它的標題吸引了我的注意,意思是,從18歲到25歲這幾年是最苦的日子,這讓我不禁有些感慨。
美國有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HErikson),在他對人類心理發展階段的理論研究中提到,人的一生會經歷各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有著不同的身心發展的任務,如果在當下的階段很好地完成了這一發展任務,那么在之后的人生過程中將更為順利。倘若在過去的發展階段里總是磕磕碰碰的,那么在之后的生活中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殘留的痕跡。
你必須知道,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的獲取,其實都是以無比孤獨的勤奮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的曼妙青春時光。
你必須承認,在18歲到25歲,你的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于孤獨的,而努力成長,是在孤獨里可以進行的最好的“游戲”。
鑒于此,我精心選擇了10位朋友的故事。這10位朋友,并不一定都是大眾眼里的“成功者”,但是,他們會用真實的故事告訴你,關于人生中的轉彎:告別,妥協,原則,裂痕……
這是青春的敵人,也是成長的代價。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日后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的日子。
人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到了驀然回首的那一刻,生命必然給我們公平的答案和乍喜的心情,那時的“山”和“水”,又恢復了“是山是水”的境界,而人生已然走過,回首望去,這是多么美好的一段歷程。
愿你有前程可奔赴,也有歲月可回頭。愿你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更多滾燙的和未知的可能性。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人生沒有設計,離挨餓只有三天
我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講這樣一些話:“我很迷?!薄拔液蠡诹恕薄叭绻麜r間重來,我一定會……”
那么,你是否也會經常抱怨老天的不公平、生活壓力繁重、人際關系難處、工作不如意等煩惱呢?“新東方”創始人之一徐小平曾經說過一句頗有哲理的話:“人生沒有設計,你離挨餓只有三天。”這話雖然有些夸張,但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今社會,“人生需要規劃”已經是毋庸置疑的思想理念。
但實際情況卻是,世界上有60多億人口,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人少之又少,為什么會這樣呢?
讓我們借用哈佛大學的一個著名試驗來說明:
20世紀中葉,一位哈佛大學的著名社會學教授訪談了1000名即將畢業的本校學生,問了他們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即“您對自己的人生有沒有清晰的人生規劃”。
得到的結果是:只有很小一部分(不到4%)學生說對自己的人生擁有清晰的規劃;一部分(約占16%)的學生雖然有規劃,但不是很清晰,一大部分(約80%)的人則毫無規劃。
30年過去了,那位執著的教授又回訪了這些學生,除了35位學生由于離世或其他原因未能聯系到以外,其他965名學生都取得了聯系。該教授通過對他們的健康、家庭、事業、情感、財務等多項指標的統計,發現了一個很有趣也很驚人的結果。
數據表明,當年畢業時那些擁有清晰人生規劃的學生.在以上的各項指標中得分都是最高的,他們不僅擁有健康的身體、美滿的家庭、成功的事業,還獲得了平衡的心靈和令人羨慕不已的財務自由;而那些有模糊的人生規劃的人,他們多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專業人士,雖然其中不少人薪水較高,但健康、家庭與心靈等諸多方面產生了不少矛盾,身心疲憊成為他們普遍的特征。
當然,在回訪的人群中所占人數最多的是當年80%以上的沒有任何規劃的人,他們一般是工作幾年之后,一旦衣食無憂就不再持續努力了,所以,他們中大多數人都只能長期作為一名平凡的職員、技術人員或銷售人員,而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甚至還有不少人靠政府的失業救濟金勉強度日。
可見,就連哈佛大學這樣的世界名校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成功,更何況我們蕓蕓眾生,如此多的普通人。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成為像那4%的人一樣擁有完美人生的“幸運兒”呢?關鍵就在于你對自己一定要有清晰的人生規劃!
沒有計劃的人往往被規劃掉,而用心規劃的人生才更容易成功。
有這樣一個故事:1944年,美國洛杉磯郊區的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15歲少年約翰·戈達德在“一生的志愿”表格上認真地填寫了127個目標。這些目標包括: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扎羅山和麥特荷思山;騎上大象、駱駝、鴕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亞歷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寫一本書……
寫完后,他給每個目標編號說:“這就是我的生命志愿.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一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