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433頁
- 開本:32
-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
- ISBN:9787519021528
- 作者:李汝珍
編輯推薦
李汝珍著的長篇小說《鏡花緣》共100回。前50回寫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歷各國及唐小山尋父的故事。大意是女皇武則天在嚴冬乘醉下詔要百花齊放,當時百花仙子不在洞府,眾花神不敢違抗詔令,只得按期開放。因此,百花仙子同99位花神被罰,貶到人世間。百花仙子托生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仕途不濟,產生隱遁之志,拋妻別子跟隨妻兄林之洋到海外經商游覽。他們路經幾十個國家,見識許多奇風異俗、奇人異事、野草仙花、野島怪獸,并且結識了由花仙轉世的十幾名德才兼備、美貌妙齡的女子。唐小山千里尋父,直到小蓬萊山。后來,她遵父命改名唐閨臣,上船回國應考。后50回著重表現眾女子的才華。武則天開科考試,錄取100名才女。她們多次舉行慶賀宴會,并表演了書、畫、琴、棋,賦詩等才藝,并進行了音韻、醫卜、算法,燈謎,酒令以及馬吊、射鵠、蹴球、斗草、提壺等各種游戲,盡歡而散。唐閨臣二次去小蓬萊尋父未返。最后則寫到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的兒子,起兵討代武則天,在仙人的幫助下,他們打敗了武氏軍隊設下的酒色財氣四大迷魂陣,從而中宗繼位。
作者簡介
作者:(清)李汝珍
李汝珍(約1763-1830),字松石,號松石道人,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李汝珍自幼聰敏好學、多才多藝,精通音韻、博弈、書畫、星卜等,著有音韻學著作《李氏音鑒》、圍棋譜《受子譜》等。
李汝珍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幽默的筆調,運用夸張、隱喻、反襯等手法,創造出了結構獨特、思想新穎的長篇小說《鏡花緣》,書中寫了君子國、女兒國、無腸國等國家,表現出作者無與倫比的想象力,而在其所描寫的浪漫虛幻的世相下,卻展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對死亡的敬畏、對人類生存境遇的追問。
目錄
第一回 女魁星北斗垂景象 老王母西池賜芳筵
第二回 發正言花仙順時令 定罰約月姊助風狂
第三回 徐英公傳檄起義兵 駱主簿修書寄良友
第四回 吟雪詩暖閣賭酒 揮醉筆上苑催花
第五回 俏宮娥戲嘲杹皮樹 武太后怒貶牡丹花
第六回 眾宰承宣游上苑 百花獲譴降紅塵
第七回 小才女月下論文科 老書生夢中聞善果
第八回 棄囂塵結伴游寰海 覓勝跡窮蹤越遠山
第九回 服肉芝延年益壽 食朱草入圣超凡
第十回 誅大蟲佳人施藥箭 搏奇鳥壯士奮空拳
第十一回 觀雅化閑游君子邦 慕仁風誤入良臣府
第十二回 雙宰輔暢談俗弊 兩書生敬服良箴
第十三回 美人入海遭羅網 儒士登山失路途
第十四回 談壽夭道經聶耳 論窮通路出無腸
第十五回 喜相逢師生談故舊 巧遇合賓主結新親
第十六回 紫衣女殷勤問字 白發翁傲慢談文
第十七回 因字聲粗談切韻 聞雁唳細問來賓
第十八回 辟清談幼女講羲經 發至論書生尊孟子
第十九回 受女辱潛逃黑齒邦 觀民風聯步小人國
第二十回 丹桂巖山雞舞鏡 碧梧嶺孔雀開屏
第二十一回 逢惡獸唐生被難 施神槍魏女解圍
第二十二回 遇白民儒士聽奇文 觀藥獸武夫發妙論
第二十三回 說酸話酒保咬文 講迂談腐儒嚼字
第二十四回 唐探花酒樓聞善政 徐公子茶肆敘衷情
第二十五回 越危垣潛出淑士關 登曲岸閑游兩面國
第二十六回 遇強梁義女懷徳 遭大厄靈魚報恩
第二十七回 觀奇形路過翼民郡 談異相道經豕喙鄉
第二十八回 老書生仗義舞龍泉 小美女銜恩脫虎穴
第二十九回 服妙藥幼子回春 傳奇方老翁濟世
第三十回 覓蠅頭林郎貨禽鳥 因恙體枝女作螟蛉
第三十一回 談字母妙語指迷團 看花燈戲言猜啞謎
第三十二回 訪籌算暢游智佳國 觀艷妝閑步女兒鄉
第三十三回 粉面郎纏足受困 長須女玩股垂情
第三十四回 觀麗人女主定吉期 訪良友老翁得兇信
第三十五回 現紅鸞林貴妃應課 揭黃榜唐義士治河
第三十六回 佳人喜做東床婿 壯士愁為舉桉妻
第三十七回 新貴妃反本為男 舊儲子還原作女
第三十八回 步玉橋茂林觀鳳舞 穿金戶寶殿聽鸞歌
第三十九回 軒轅國諸王祝壽 蓬萊島二老游山
第四十回 入仙山撒手棄凡塵 走瀚海牽腸歸故土
第四十一回 觀奇圖喜遇佳文 述御旨欣逢盛典
第四十二回 開女試太后頒恩詔 篤親情佳人盼好音
第四十三回 因游戲仙猿露意 念劬勞孝女傷懷
第四十四回 小孝女嶺上訪紅蕖 老道姑舟中獻瑞草
第四十五回 君子國海中逢水怪? 丈夫邦嶺下遇山精
第四十六回 施慈悲仙子降妖 發慷慨儲君結伴
第四十七回 水月村樵夫寄信 鏡花嶺孝女尋親
第四十八回 睹碑記默喻仙機 觀圖章微明妙旨
第四十九回 泣紅亭書葉傳佳話 流翠浦搴裳覓舊蹤
第五十回 遇難成祥馬能伏虎 逢兇化吉婦可降夫
第五十一回 走窮途孝女絕糧 得生路仙姑獻稻
第五十二回 談春秋胸羅錦繡 講禮制口吐珠璣
第五十三回 論前朝數語分南北 書舊史揮毫貫古今
第五十四回 通智慧白猿竊書 顯奇能紅女傳信
第五十五回 田氏女細談妙劑 洛家娃默禱靈簽
第五十六回 詣芳鄰姑嫂巧遇 游瀚海主仆重逢
第五十七回 讀血書傷情思舊友 聞兇信仗義訪良朋
第五十八回 史將軍隴右失機 宰少女途中得勝
第五十九回 洛公子山中避難 史英豪嶺下招兵
第六十回 熊大郎途中失要犯 燕小姐堂上宴嘉賓
第六十一回 小才女亭內品茶 老總兵園中留客
第六十二回 綠香園四美巧相逢 紅文館群芳小聚會
第六十三回 論科場眾女談果報 誤考試十美具公呈
第六十四回 賭石硯舅甥斗趣 猜燈謎姊妹陶情
第六十五回 盼佳音虔心問卜 預盛典奉命掄才
第六十六回 借飛車國王訪儲子 放黃榜太后考閨才
第六十七回 小才女卞府謁師 老國舅黃門進表
第六十八回 受榮封三孤膺敕命 奉寵召眾美赴華筵
第六十九回 百花大聚宗伯府 眾美初臨晚芳園
第七十回 述奇形蠶繭當小帽 談異域酒壇作煙壺
第七十一回 觸舊事神往泣紅亭 聯新知情深凝翠館
第七十二回 古桐臺五美撫瑤琴 白(艸術)亭八女寫春扇
第七十三回 看圍棋姚姝談弈譜 觀馬吊孟女講牌經
第七十四回 打雙陸嘉言述前賢 下象棋諧語談故事
第七十五回 弄新聲水榭吹簫 隱俏體紗窗聽課
第七十六回 講六壬花前闡妙旨 觀四課牖下竊真傳
第七十七回 斗百草全除舊套 對群花別出新裁
第七十八回 運巧思對酒縱諧談 飛舊句當筵行妙令
第七十九回 指迷團靈心講射 擅巧技妙算談天
第八十回 打燈虎亭中賭畫扇 拋氣球園內舞花鞋
第八十一回 白(艸術)亭董女談詩 凝翠館蘭姑設宴
第八十二回 行酒令書句飛雙聲 辯古文字音訛疊韻
第八十三回 說大書佐酒為歡 唱小曲飛觴作樂
第八十四回 逞豪興朗吟妙句 發婆心敬誦真經
第八十五回 論韻譜冷言譏沈約 引毛詩佳句美莊姜
第八十六回 念親情孝女揮淚眼 談本姓侍兒解人頤
第八十七回 因舊事游戲仿楚詞 即美景詼諧編月令
第八十八回 借月旦月姊釋前嫌 逞風狂風姨泄舊忿
第八十九回 闡玄機歷述新詩 溯舊跡質明往事
第九十回 乘酒意醉誦凄涼句 警芳心驚聞慘淡詞
第九十一回 拆妙字換柱抽梁 掣牙簽指鹿為馬
第九十二回 論果贏佳人施慧性 辯壺盧婢子具靈心
第九十三回 百花仙即景露禪機 眾才女盡歡結酒令
第九十四回 文艷王奉命回故里 女學士思親入仙山
第九十五回 因舊恙筵上談醫 結新交庭中舞劍
第九十六回 秉忠誠部下起雄兵 施邪術關前擺毒陣
第九十七回 仙姑山上指迷團 節度營中解妙旨
第九十八回 逞雄心挑戰無火關 啟欲念被圍巴刀陣
第九十九回 迷本性將軍游幻境 發慈心仙子下凡塵
第一百回 建奇勛節度還朝 傳大寶中宗復位
序言
中國古典小說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門類眾多、各具風貌的特點,其中神怪小說以獨特的取材和表現形式,顯示了中國古典小說的繽紛內涵與奇麗風光。
《鏡花緣》是清代著名長篇小說,充滿神奇的浪漫和迷離的幻想,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部與《西游記》《封神榜》《聊齋志異》同輝璀璨的文學作品。
《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1763—1830年),清代小說家,字松石,江蘇海州(今屬連云港市)人。少年時師從凌廷堪(約1755—1809)學習古代禮制、樂律、歷算、疆域沿革,李汝珍對疆域沿革特別感興趣。由于李汝珍對八股文不屑,導致他終生不達,最大的官做過河南縣丞,但他學問淵博,并精通音韻,青少年時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鑒》問世。他一生生性耿直,不阿權貴,始終沒有謀到像樣的官職。中年以后,他感到謀官無望,潛心鉆研學問。自1795年起到1815年,用二十年時間寫成《鏡花緣》一書。
《鏡花緣》原擬寫200回,結果只完成了100回。前50回寫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歷各國及唐小山尋父的故事。大意是女皇武則天在嚴冬乘醉下詔要百花齊放,當時百花仙子不在洞府,眾花神不敢違抗詔令,只得按期開放。因此,百花仙子同99位花神被罰,貶到人世間。百花仙子托生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仕途不濟,產生隱遁之志,拋妻別子跟隨妻兄林之洋到海外經商游覽。他們路經幾十個國家,見識許多奇風異俗、奇人異事、野草仙花、野島怪獸,并且結識了由花仙轉世的十幾名德才兼備、美貌妙齡的女子。唐小山千里尋父,直到小蓬萊山。后來,她遵父命改名唐閨臣,上船回國應考。后50回著重表現眾女子的才華。武則天開科考試,錄取100名才女。她們多次舉行慶賀宴會,并表演了書、畫、琴、棋,賦詩等才藝,并進行了音韻、醫卜、算法,燈謎,酒令以及馬吊、射鵠、蹴球、斗草、提壺等各種游戲,盡歡而散。唐閨臣二次去小蓬萊尋父未返。最后則寫到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的兒子,起兵討代武則天,在仙人的幫助下,他們打敗了武氏軍隊設下的酒色財氣四大迷魂陣,從而中宗繼位。
作者在《鏡花緣》中描繪了他理想中以女性為中心的“女兒國”,“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女子的智慧、才能都不弱于男子,從皇帝到輔臣都是女子。這里反映出作者對男女平等、女子和男人具有同等社會地位的良好愿望。雖然自明中葉以來,不乏歌頌婦女才能的作品,但是“女兒國”卻是李汝珍的獨創。
小說內容龐雜,涉獵的知識面廣泛。作品頌揚女性的才能,充分肯定女子的社會地位,批判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觀念。
作者還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筆,嘲諷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冒牌儒生。在“白民國”裝腔作勢的學究先生,居然將《孟子》上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這樣的不學無術之輩,又是視“一錢如命”,盡想占便宜的唯利是圖者。“淑士國”到處豎著“賢良方正”、“聰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著都是儒巾素服。他們舉止斯文,滿口“之乎者也”,然而卻斤斤計較,十分吝嗇,酒足飯飽后連吃剩下的幾個鹽豆都揣到懷里,即使一根用過的禿牙簽也要放到袖子里。作品以對照的手法揭露這些假斯文的酸腐氣,淋漓盡致地諷刺了儒林的丑態。
作者還以漫畫的手法,嘲諷和批判那些品質惡劣和行為不端的人們。“兩面國”的人天生兩面臉,對著人一張臉,背著人又是一張臉。即使對著人的那張臉也是變化無常,對“儒巾綢衫”者,便“和顏悅色,滿面謙恭光景”,對破舊衣衫者,冷冷淡淡,話無半句。一旦人們揭開他的面巾,就露出一副猙獰的本相。“無腸國”里富翁刻薄極至,用糞做飯供應奴仆。“穿胸國”的人心又歪又壞。“翼民國”的人頭長五尺,卻好聽奉承。“結胸國”的人胸前高出一塊,只緣好吃懶做。“犬封國”的人長著狗頭。“豕喙國”的人長著一張豬嘴……作者將諷刺挖苦之表現方法運用得淋漓盡致。
《鏡花緣》繼承了《山海經》中的《海外西經》、《大荒西經》的一些材料,經過作者的再創造,憑借他豐富的想象、幽默的筆調,運用夸張、隱喻、反襯等手法,創造出了結構獨特、思想新穎的長篇小說。在《鏡花緣》文本的表層展示的是虛幻浪漫靜謐的萬般世相,而其深處卻一度奔突、沖撞著由生命的熱愛、執著與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張力支撐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識,這種對人類生存根本性問題的追問才是小說最具魅力的部分。
本次出版《鏡花緣》所用底本為清嘉慶二十三年原刊本,同時參校其他版本,改正錯訛,以臻完善。
文摘
唐敖聽罷,正中下懷,因趁勢說道:“小弟因內地山水連年游玩殆遍,近來毫無消遣。而且自從都中回來,郁悶多病,正想到大洋看看海島山水之勝,解解愁煩。舅兄恰有此行,真是天緣湊巧。萬望攜帶攜帶。小弟帶有路費數百金,途中斷不有累。至于飯食舟資,悉聽分付,無不遵命。”林之洋道:“妹夫同俺骨肉至親,怎說起船錢飯食來了!”因向妻子道:“大娘,你聽妹夫這是甚話!”呂氏道:“俺們海船甚大,豈在姑爺一人,就是飯食,又值幾何。但海外非內河可比,俺們常走,不以為意;若膽小的,初上海船,受了風浪,就有許多驚恐。你們讀書人,茶水是不離口的,盥漱沐浴也日日不可缺的。上了海船,不獨沐浴一切先要從簡,就是每日茶水也只能略潤喉嚨,若想盡量,卻是難的。姑爺平素自在慣了,何能受這辛苦?”林之洋道:“到了海面,總以風為主,往返三年兩載,更難預定,妹夫還要忖度。若一時高興,誤了功名正事,豈非俺們耽擱你么?”唐敖道:“小弟素日常聽令妹說,海水極咸,不能入口,所用甜水俱是預裝船內,因此都要撙節。恰好小弟平素最不喜茶,沐浴一切更是可有可無。至洋面風浪甚險,小弟向在長江大湖也常行走,這又何足為奇。若講往返難以刻期,恐誤正事,小弟只有赴考是正事,今已功名絕望,但愿遲遲回來,才逞心愿,怎么倒說你們耽擱呢?”林之洋道:“你既這般立意,俺也不敢相攔。妹夫出門時,可將這話告知俺家妹子?”唐敖道:“此話我已說過,舅兄如不放心,小弟再寄一封家信,將我們起身日子也教令妹知道,豈不更好?”
林之洋見妹夫執意要去,情不可卻,只得應允。唐敖一面修書央人寄去,一面開發船錢,把行李發來。取了一封銀子以作舟資飯食之費,林之洋執意不收,只好給了婉如為紙筆之用。林之洋道:“妹夫給他這多銀子,若買紙筆,寫一世還寫不清哩。俺想妹夫既到海外,為甚不買些貨物碰碰機會?”唐敖道:“小弟才拿了銀子,正要去置貨,恰被舅兄道著,可謂意見相同。”于是帶了水手,走到市上,買了許多花盆并幾擔生鐵回來,林之洋道:“妹夫帶這花盆,已是冷貨,難以出脫;這生鐵,俺見海外到處都有,帶這許多,有甚用處?”唐敖道:“花盆雖系冷貨,安知海外無惜花之人。倘乏主顧,那海島中奇花異草,諒也不少,就以此盆栽植數種,沿途玩賞,亦可陶情。至于生鐵,如遇買主固好;設難出脫,舟中得此,亦壓許多風浪,縱放數年,亦無朽壞。小弟熟思許久,惟此最妙,因而買來。好在所費無多,舅兄不必在意。”林之洋聽了,明知此物難以退回,只得點頭道:“妹夫這話也是。”不多時,收拾完畢,大家另坐小船,到了海口。眾水手把貨發完,都上舢板渡上海船,趁著順風,揚帆而去。
此時正是正月中旬,天氣甚好,行了幾日,到了大洋。唐敖四圍眺望。眼界為之一寬,真是“觀于海者難為水”,心中甚喜。走了多日,繞出門戶山,不知不覺順風飄來,也不知走了若干路程。唐敖一心記掛夢神所說名花,每逢崇山峻嶺,必要泊船上去望望。林之洋因唐敖是讀書君子,素本敬重,又知他秉性好游,但可停泊,必令妹夫上去。就是茶飯一切,呂氏也甚照應。唐敖得他夫妻如此相待,十分暢意。途中雖因游玩不無耽擱,喜得常遇順風,兼之飄洋之人,以船為家,多走幾時也不在意。倒是林之洋惟恐過于耽延,有誤妹夫考試。誰知唐敖立誓不談功名,因此只好由他盡興游了。游玩之暇,因婉如生的聰慧,教他念念詩賦。恰喜他與詩賦有緣,一讀便會,毫不費事。沿途借著課讀,倒解許多煩悶。
這日正行之際,迎面又有一座大嶺。唐敖道:“請教舅兄,此山較別處甚覺雄壯,不知何名。”林之洋道:“這嶺名叫東口山,是東荒第一大嶺。聞得上面景致甚好,俺路過幾次,從未上去。今日妹夫如高興,少刻停船,俺也奉陪走走。”唐敖聽見“東口”二字,甚覺耳熟,偶然想起道:“此山既名東口,那君子國、大人國,自然都在鄰近了?”林之洋道:“這山東連君子,北連大人,果然鄰近。妹夫怎么得知?”唐敖道:“小弟聞得海外東口山有君子國,其人衣冠帶劍,好讓不爭;又聞大人國在其北,只能乘云而不能走,不知此話可確?”林之洋道:“當日俺到大人國,曾見他們國人都有云霧把腳托住,走路并不費力;那君子國無論甚人,都是一派文氣。這兩國過去,就是黑齒國,渾身上下,無處不黑。其余如勞民、聶耳、無腸、犬封、元股、毛民、昆騫、無臀、深目等國,莫不奇形怪狀,都在前面。將來到彼,妹夫去看看就曉得了。”
P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