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310頁
- 開本:32
-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ISBN:9787550025905
- 作者:巴爾扎克
編輯推薦
《高老頭(全譯本)(精)》以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法國社會為背景,講述了經商發家的高老頭傾其心血撫養的兩個女兒,婚后在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下榨取父親的財產、損害父親的尊嚴、折磨父親的情感,直至其一無所有、身心交瘁而死。與此主線交織的是外省青年拉斯蒂涅闖入巴黎上流社會,認清其間種種誘惑與險惡的經歷。巴爾扎克鴻篇巨制《人間喜劇》中的主要人物在這部小說中紛紛亮相,從而揭開了“人間喜劇”的序幕
作者簡介
作者:(法)巴爾扎克 譯者:童艷敏
巴爾扎克(1799-1850),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1799年5月20日生于法國中部的圖爾城,二十歲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83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驢皮記》為他贏得聲譽,成為法國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等,更創作了卷帙浩繁的巨著《人間喜劇》,共包含91部小說,刻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的社會生活,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目錄
伏蓋公寓
造訪兩處
首次見世面
鬼上當
兩個女兒
父親之死
序言
巴爾扎克(1799—1850),法國小說家,被稱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生于法國中部圖爾城一個中戶者家庭,1816年人法律學校學習,畢業后不顧父母反對,毅然走上文學創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詩體悲劇《克倫威爾》卻完全失敗。而后他與人合作從事滑稽小說和神怪小說的創作,曾一度棄文從商和經營企業,出版名著叢書等,均告失敗。商業和企業上的失敗使他債臺高筑,拖累終身,但也為他日后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1829年,他發表長篇小說《朱安黨人》,邁出了現實主義創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驢皮記》使他聲名大震。巴爾扎克立志要使自己成為文學事業上的拿破侖。在19世紀30至40年代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大量作品,合稱《人間喜劇》,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但他由于早期的債務和寫作的艱辛,終因勞累過度于1850年8月18曰與世長辭。《高老頭》是巴爾扎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作品中的富商高老頭有兩個女兒,他對她們一直百般嬌慣。而當他的錢用光之后。女兒卻拋棄了患重病的父親。
這個故事有些類似于莎士比亞的戲劇《李爾王》。但毫無疑問,從社會角度看來,它比莎士比亞的戲劇意義更加深刻而廣泛。巴爾扎克的人物絕非個別性的,而是時代的典型。
巴爾扎克自己也寫道:“這是一部杰作。我描繪了一種極為強烈的感情,什么也不能使這種感情有所減弱;輕侮、傷害、不公正都對它無損,這個人有著神圣的父親,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宣稱這部書是“堪與《歐也妮。葛朗臺》媲美”的小說。
巴爾扎克強調藝術家要創造偉大的典型,通過典型去反映現實,人物要典型化,典型要個性化。
在性格塑造上,他既注意把握人物的本質特征,又賦予人物鮮明的個性,使形象栩栩如生,面目各異。高老頭的兩個女兒就是既有共同點,又絕不會被混淆的人物。大女兒由于混入了貴族圈,因而高傲、跋扈,二女兒由于還被排擠在上流社會之外。又遭到情人的遺棄、丈夫的虐待,因而陰郁、傷感。同樣敲詐父親的錢財,前者是豪奪,后者是巧取。作為藝術形象,都是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典型。
這也無怪乎文學大師雨果曾站在法國巴黎的蒙蒙細雨中,面對成千上萬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評價道:“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優秀的文學作品永遠都會受到人民的喜愛,故此,我們重譯了此書。
文摘
有個老婦人,她的夫家姓伏蓋,娘家姓龔弗冷,在巴黎,她開了一所還包客人飯菜的公寓,已經過了四十個年頭兒了。這所公寓位于拉丁區與圣·瑪梭城關之間的圣·日內維新街上,人人稱之為伏蓋家,這所寄宿所接納一切男女老少,從來沒有發生過有傷風化之事,沒有招惹過絲毫的流言蜚語。然而。在三十個年頭兒里,不曾有過少女們來此住宿,而且除非家庭給予極少極少的生活費,才會讓一個年輕男士來此住宿。盡管可以這么說,一八一九年,當這幕悲劇拉開序幕時,倒也真的有一位可憐的女孩子住在這兒。盡管在敏感憂愁、對苦難贊嘆不已的文學中,悲劇這個詞已經泛濫成災了,而且歪曲了它的本意。結果沒有人相信,但是這里必須用這個字眼,并不是說在真正的意思上,這個故事有什么戲劇意味,但是在這部書寫好以后,無論是在京城里還是在京城外,說不定有人會流幾滴淚水。在巴黎城外,是否依舊有人理解這本書,倒也實在是個問號。本書里寫有許多考證和本地的風景,唯獨居住在蒙瑪脫崗和蒙羅越高地的人可以理解。這個盆地非常出名,墻壁上的石灰總是不停地往下掉,黑乎乎的泥漿溢滿了陰溝,處處都是真正的苦難,又是那么忙亂不堪,不知怎樣重要的事情才能在這里產生轟動效應。但是也有一些零零碎碎的痛苦,由于罪惡和德行混合在一起。因此變得崇高而且莊嚴,使專門利己者尋思一下,產生了一點點憐憫之心。然而他們的感想只是出現在那一瞬間,如同匆忙咽下的一粒美味的果子。文明猶如一輛大車,和印度的神車沒有什么區別,與一顆不易碎裂的心撞在一起,只是稍稍停留了一下,立刻壓碎了它,繼續大張旗鼓地前行。你們讀者可能也是這樣。用潔白的雙手拿著這本書,坐在軟乎乎的安樂椅子里。心想:說不定這本小說可以使我消磨一下時光。當把這本高老頭的秘密的痛苦史閱讀完畢之后,你依然有極好的胃口,香香地吃晚飯,讓作者為你的不動聲色負責,認為作者夸大其詞、過于渲染,卻不知這幕悲劇既不是作者憑空寫作的,也不是小說,全部都是真實的事情,以至于人人都能在自己身上或心靈深處找到悲劇中的要素。
公寓的房子是伏蓋太大的財產,位于圣·日內維新街的下段,恰好就是一個斜坡向駑箭街低凹下去的地方。這條斜坡比較陡,很少有馬匹爬上爬下,所以夾在華·特·葛拉斯軍醫院和先賢們之間的那個窄小的街道上十分寂靜。兩座高大的建筑物投下一片發黃的色彩,使四周的氣息都為此發生了改變,窟窿顯得陰沉而且莊嚴。使一切都顯得毫無光彩。街上的石板干千的,陰溝里既沒有污泥,也沒有水,靠近墻根的地方雜草叢生。每當到了這個地方,即使是最存不住心思的人也會像一切打兒這路過的行人一般,無緣無故地憂愁起來。在這兒,一輛車子發出的聲音幾乎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屋子里死一樣寂靜,墻壁都散發著監獄的味道。在這一帶。一個認不出路的巴黎人看到的只是一些公寓或者私塾、困苦或者憂愁的奄奄一息的老人或者想享樂因而被迫用功的小伙子。這是巴黎城里最丑陋、世人皆知的地方。尤其是圣·曰內維新街,猶如一個古銅框子,與這個故事是最適合的了。為了讓讀者能夠了解,即使是努力用暗黑的色彩和苦悶的描述也算不上過分,就像游人游覽初期基督徒墓窟時,走下一級又一級的石梯,光線隨之變得暗淡下來,向導的嗓音也變得越來越空無一物了。這個比喻真的十分貼切。又有誰能說,千枯的心田和空空如也的骷髏,到底哪一種看上去更令人恐怖呢?
公寓的側面與街道相鄰,前面則是小花園,房屋與圣。曰內維新街呈垂直狀。一條中間微微凸起的小石子路隔開了屋子的正面和小園。路的寬度約為兩公尺。一條與之平行的砂子鋪就的小徑位于它的前方,路的兩旁長有風呂草、夾竹桃以及石榴樹,都栽種在藍白色的大陶盆之中。小路與街道相鄰的一頭有一扇小門,門上釘有一塊招牌,上面寫著伏蓋宿舍四個字。下面還有一行字,即本店兼包客飯,一切賓客,歡迎前夾住宿。靠近街道的柵門上安裝有一個門鈴,鈴聲極其尖銳。白天,你通過柵門向外面張望,則可以看見小路另一端的墻上,畫有一個神龕,是模仿青色的大理石而畫就的,也許這是本區的畫家的作品。神龕之中,還畫有一個愛神的肖像:全身都是斑斕的釉彩,在把什么都想看出點意義的欣賞家的眼中。這也許是愛情病的記號。在不遠的街坊上,這種病可以得到治療。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