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321頁
- 開本:32
-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ISBN:9787550027107
- 作者:魯迅
編輯推薦
魯迅這些直面人生、向善求真的作品,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依然不可或缺。相對于時代,魯迅總是超前的,其作品中蘊藏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值得我們反復研究、深入思考的。為了使讀者更透徹地了解魯迅,編者特別把魯迅雜文的經典篇目重新結集為《魯迅雜文精選(精)》奉獻給讀者。
媒體推薦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毛澤東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姓周,幼名章壽,字豫山,后改豫才。1898年起,改名周樹人。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始用筆名魯迅。生于浙江省紹興縣城,卒于上海。魯迅從小閱讀興趣十分廣泛,看過很多野史、雜記,對民間藝術也有深切愛好,這些都為他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資源。
魯迅也被譽為“青年導師”,受他提攜、指點和教導的后輩學生非常多,如孫伏園、丁玲、蕭軍、蕭紅、羅家倫、馮雪峰、臺靜農等,都深受魯迅的影響。
目錄
墳
我之節烈觀
娜拉走后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
論雷峰塔的倒掉
春末閑談
燈下漫筆
寫在《墳》后面
熱風
題記
所謂“國學”
兒歌的“反動”
“一是之學說”
不懂的音譯
對于批評家的希望
反對“含淚”的批評家
即小見大
華蓋集
咬文嚼字
青年必讀書
忽然想到
論辯的魂靈
犧牲謨
夏三蟲
華蓋集續編
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
有趣的消息
學界的三魂
談皇帝
“死地”
可慘與可笑
記念劉和珍君
記談話
上海通信
而已集
略論中國人的臉
讀書雜談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再談香港
盧梭和胃口
文學和出汗
三閑集
無聲的中國,
在鐘樓上.
路.
文壇的掌故.
二心集
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柔石小傳
“友邦驚詫”論
南腔北調集
為了忘卻的記念
我怎么做起小說來
關于女人
談金圣嘆
上海的少女
偶成
漫與
世故三昧
關于婦女解放
偽自由書
推背圖
內外
大觀園的人才
新藥
天上地下
不求甚解
準風月談
夜頌
偶成
詩和豫言
“推”的余談
晨涼漫記
“中國文壇的悲觀”
秋夜紀游
男人的進化
文床秋夢
喝茶
中國文與中國人
青年與老子
花邊文學
“京派”與“海派”
北人與南人
過年
古人并不純厚
朋友
清明時節
偶感
知了世界
水性
做文章
趨時和復古
安貧樂道法
“大雪紛飛”
“莎士比亞”
讀書忌
且介亭雜文
拿來主義
難行和不信
憶韋素園君
憶劉半農君
從孩子的照相說起
且介亭雜文二集
論諷刺
“文人相輕”
“京派”和“海派”
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什么是“諷刺”?
論人言可畏
再論“文人相輕”
論毛筆之類
逃名
且介亭雜文末編
我要騙人
白莽作《孩兒塔》序
寫于深夜里
三月的租界
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附集
文人比較學
大小奇跡
女吊
集外集
渡河與引路
《窮人》小引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序言
魯迅是偉大的。他沒有把黃金世界輕易預約給人們,卻以燃燒的生命。成為千千萬萬追逐者精神的火光。魯迅先生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專制,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魯迅1881年生于浙江紹興。在經歷了諸多變故后,他棄醫從文。魯迅一生始終都關注與思考人類所面臨的問題,志在給予國民根本的療救。“改變他們的精神”。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他仍然保持著強大的藝術創造力,筆耕不輟。一生留下大量著述,并在小說、散文、雜文等各種體裁的創作中,都有自己的創新。
最能充分體現魯迅先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魯迅一生寫作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6部雜文集。在這16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筆鋒馳騁縱橫,辭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替代和難以超越的。
魯迅這些直面人生、向善求真的作品,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依然不可或缺。相對于時代,魯迅總是超前的,其作品中蘊藏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值得我們反復研究、深入思考的。為了使讀者更透徹地了解魯迅,編者特別把魯迅雜文的經典篇目重新結集為《魯迅雜文精選》奉獻給讀者,衷心地希望它能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2018年3月
文摘
我之節烈觀
“世道澆漓,人心日下,國將不國”這一類話,本是中國歷來的嘆聲。不過時代不同,則所謂“日下”的事情,也有遷變:從前指的是甲事,現在嘆的或是乙事。除了“進呈御覽”的東西不敢妄說外,其余的文章議論里,一向就帶這口吻。因為如此嘆息,不但針砭世人,還可以從“日下”之中,除去自己。所以君子固然相對慨嘆,連殺人放火嫖妓騙錢以及一切鬼混的人,也都乘作惡余暇,搖著頭說道,“他們人心日下了。”
世風人心這件事,不但鼓吹壞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只是旁觀,只是賞玩,只是嘆息,也可以叫他“日下”。所以近一年來,居然也有幾個不肯徒托空言的人,嘆息一番之后,還要想法子來挽救。第一個是康有為,指手畫腳的說“虛君共和”才好,陳獨秀便斥他不興;其次是一班靈學派的人,不知何以起了極古奧的思想,要請“孟圣矣乎”的鬼來畫策;陳百年錢玄同劉半農又道他胡說。
這幾篇駁論,都是《新青年》里最可寒心的文章。時候已是二十世紀了;人類眼前,早巳閃出曙光。假如《新青年》里,有一篇和別人辯地球方圓的文字,讀者見了,怕一定要發怔。然而現今所辯,正和說地體不方相差無幾。將時代和事實,對照起來,怎能不教人寒心而且害怕?
近來虛君共和是不提了,靈學似乎還在那里搗鬼,此時卻又有一群人,不能滿足;仍然搖頭說道,“人心曰下”了。于是又想出一種挽救的方法;他們叫作“表彰節烈”!_
這類妙法,自從君政復古時代以來,上上下下,已經提倡多年;此刻不過是豎起旗幟的時候。文章議論里,也照例時常出現,都嚷道“表彰節烈”!要不說這件事,也不能將自己提拔,出于“人心日下”之中。
節烈這兩個字,從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過“節士”,“烈士”的名稱。然而現在的“表彰節烈”,卻是專指女子,并無男子在內。據時下道德家的意見,來定界說,大約節是丈夫死了,決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窮,他便節得愈好。烈可是有兩種:一種是無論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著自盡;一種是有強暴來污辱他的時候,設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殺,都無不可。這也是死得愈慘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議論。萬一幸而遇著寬厚的道德家,有時也可以略跡原情,許他一個烈字。可是文入學士已經不甚愿意替他作傳;就令勉強動筆,臨了也不免加上幾個“惜夫惜夫”了。
總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著,或者死掉;遇了強暴,便死掉;將這類人物,稱贊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國便得救了。大意只是如此。
康有為借重皇帝的虛名,靈學家全靠著鬼話。這表彰節烈,卻是全權都在人民,大有漸進自力之意了。然而我仍有幾個疑問須得提出。還要據我的意見,給他解答。我又認定這節烈救世說。是多數國民的意思;主張的人,只是喉舌。雖然是他發聲卻和四支五官神經內臟,都有關系。所以我這疑問和解答,便是提出于這群多數國民之前。
首先的疑問是:不節烈(中國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并無成語所以只能合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照現在的情形,“國將不國”,自不消說:喪盡良心的事故,層出不窮;刀兵盜賊水旱饑荒,又接連而起。但此等現象,只是不講新道德新學問的緣故,行為思想,全鈔舊帳;所以種種黑暗,竟和古代的亂世仿佛,況且政界軍界學界商界等等里面,全是男人,并無不節烈的女子夾雜在內。也未必是有權力的男子,因為受了他們蠱惑,這才喪了良心,放手作惡。至于水旱饑荒,便是專拜龍神,迎大王,濫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禍祟,沒有新知識的結果;更與女子無關。只有刀兵盜賊,往往造出許多不節烈的婦女。但也是兵盜在先,不節烈在后,并非因為他們不節烈了,才將刀兵盜賊招來。
其次的疑問是:何以救世的責任,全在女子?照著舊派說起來。女子是“陰類”,是主內的,是男子的附屬品。然則治世救國,正須責成陽類,全仗外子,偏勞主體。決不能將一個絕大題目,都閣在陰類肩上。倘依新說,則男女平等,義務略同。縱令該擔責任,也只得分擔。其余的一半男子,都該各盡義務。不特須除去強暴,還應發揮他自己的美德。不能專靠懲勸女子,便算盡了天職。
其次的疑問是:表彰之后,有何效果?據節烈為本,將所有活著的女子,分類起來,大約不外三種:一種是已經守節,應該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出);一種是不節烈的人;一種是尚未出嫁,或丈夫還在,又未遇見強暴,節烈與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種已經很好,正蒙表彰,不必說了。第二種已經不好,中國從來不許懺悔,女子做事一錯,補過無及,只好任其羞殺,也不值得說了。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