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數:303頁
- 開本:16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ISBN:9787545514797
- 作者:葛翠琳
編輯推薦
最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最值得珍藏的童話作品,陪伴幾代人成長,傳承真善美的理想。同類產品躋身于歷年暢 銷書之列,具有非凡的影響力。
名人推薦
她寫的童話,人物很鮮明,故事很生動,語言很優美,具有她自己的細膩活潑的風格。—— 冰 心
葛翠琳的不少童話名篇,是可以作為全世界兒童共有的童話珍品,進入兒童文學寶庫和世界童話史冊的。——陳建功
葛翠琳以她的文學業績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歷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以她一顆充滿關愛的心,在兒童文學園地上耕耘播種,培育新苗。—— 金 波
媒體推薦
她寫的童話,人物很鮮明,故事很生動,語言很優美,具有她自己的細膩活潑的風格。
——冰心
葛翠琳的不少童話名篇,是可以作為全世界兒童共有的童話珍品,進入兒童文學寶庫和世界童話史冊的。
——陳建功
葛翠琳以她的文學業績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歷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以她一顆充滿關愛的心,在兒童文學園地上耕耘播種,培育新苗。
——金波
作者簡介
新中國兒童文學創作成績卓著、具有重要影響的著名女作家。1949年后歷任中共北京市委文藝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聯、北京作家協會專業創作人員,北京市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執行委員。葛翠琳是“冰心獎”創始人之一,具有國際影響力,曾任瑞士兒童圖書國際獎評委,曾出訪法國、瑞士、泰國、日本并講學。其作品曾獲國內外多種獎項,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出版。童話《翻跟頭的小木偶》《核桃山》《會唱歌兒的畫像》獲中國作協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野葡萄》《春天在哪里》《最丑的美男兒》獲全國兒童文學一等獎;《野葡萄》榮獲慕尼黑電視節青少年電視節目獎;散文《魂系何處?》獲新中國45周年北京文學創作獎。
目錄
栗子谷 / 1
一 珍貴的獎品 / 1
二 怎么找回寶貝呢 / 5
三 金栗子的夢 / 8
四 金栗子的家 / 10
五 森林歌舞晚會 / 14
六 迷 路 / 17
七 荒谷里的雪孩子 / 22
八 漂亮的請柬 / 28
九 落入陷阱 / 31
十 聰明的松鼠媽媽 / 34
進過天堂的孩子 / 38
一 可愛的家 / 38
二 彩云衣裳 / 41
三 幸運的小弟弟 / 44
四 進天堂 / 47
五 奇怪,真奇怪 / 52
六 慶賀災難 / 53
七 美味飯堂 / 59
八 聚寶盆 / 63
九 尋 找 / 66
十 螞蟻城 / 70
十一 失去了小弟弟 / 85
十二 “嘁里喀喳的除我城” / 99
十三 崎嶇的路 / 107
十四 千里眼獵人 / 110
十五 蠶寶寶宮 / 113
十六 蠶姑娘的傳說 / 116
十七 離開蠶寶寶宮 / 121
十八 捕風采云的人 / 125
十九 美妙的云 / 129
二十 云朵里鮮艷的奇花 / 132
二十一 山神的誓言 / 134
二十二 山神娘娘的宮殿 / 138
二十三 石頭和水比力量 / 140
二十四 奇異的鳥鳴 / 142
二十五 返回可愛的家鄉 / 145
半邊城 / 149
一 快樂的城 / 149
二 不通行的路 / 151
三 蹩腳的鞋 / 154
四 奇妙的服裝 / 161
五 古怪的照片 / 166
六 悲哀的半邊城 / 169
七 不幸中幸運的嬰兒 / 171
八 孤獨的眼睛 / 177
九 講真話受罰 / 185
十 受難的親人 / 188
十一 左左博士的真實形象 / 192
十二 美麗的幸福城 / 194
一天又一天 / 196
一 不開心怎么辦? / 196
二 大樹睡覺嗎? / 199
三 可以批評老師? / 201
四 樹木花草的心事 / 204
五 蘑菇的秘密 / 208
六 樹的耳朵 / 210
七 年 輪 / 215
山林里的故事 / 218
一 客人來了 / 218
二 柳條綠了 / 221
三 荷花開了 / 223
四 楓葉紅了 / 225
五 雪花飄了 / 227
野葡萄 / 230
雪梨樹 / 245
少女與蛇郎 / 258
金花路 / 267
金翅膀 / 276
綠色小屋 / 292
小老鼠·鼠老大 / 296
抬花轎 / 301
序言
采擷錄
——八十年旅程回望
小時候,天天盼著快點兒長大,坐車、坐船、騎馬,去很多很多地方……
如今,我已年過八十,爬過泰山、黃山、廬山、峨眉山……也看過富士山、阿爾卑斯山……在狂風巨浪中,乘船到了大海邊的“天涯海角”石碑下,還登上了西沙、南沙的礁石,尋覓過美麗的貝殼、珊瑚叢,欣賞過大海龜在沙癱上爬行,也到日本、泰國的海邊觀賞游玩過。
我曾騎馬騎駱駝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奔跑,造訪馬背上的流動小學,也在海邊小漁村學過補網,撈海菜,曬魚蝦,還。曾去深山老林采藥,探尋稀有樹木和植物……這些經歷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不少生動的記憶。
然而,我最難舍難忘的還是故鄉——渤海邊一個偏僻的小村莊。
常有人問:“你是北京人嗎?”
我總是回答:“我不是北京人,只不過在北京居住多年罷了。”
這是我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
我出生在農村,童年是在家鄉度過的。
在我蹣跚學步時,奶奶就牽著我的小手呼喚:“往前走,別怕!”
從我學會走路,奶奶就給我一個用柳條編成的小籃子,讓我跟隨著干活兒的大人外出,自己學著采摘野果野菜,尋拾漏失在田野里的殘糧。小小的筐籃有彎彎的提梁,我把小筐籃掛在細小的胳臂上跑來跑去,里面裝進收割完畢落在地里的豆粒、花生、紅薯、麥穗兒、谷穗兒,或者田里疏苗拔下來的蘿卜苗,長在田邊土岡上的野莧菜、馬勺菜……回家后總會得到奶奶的夸獎和疼愛。那小筐籃仿佛一個寶盒兒,里面總是裝滿了喜悅和歡樂。奶奶一面收檢我的收獲品,一面還講一些叮囑的話讓我記住。例如——
“力氣好比那井泉水,使不盡來用不完,人不要怕吃苦受累。”
“采摘野果野菜,揀拾柴草棄糧,能鍛煉人的細心耐心。人一輩子都在尋覓和采摘,收獲的大小,就看你用心用力的多少。”
我喜歡在田野里無拘無束地奔跑嬉戲,尋寶拾遺,和小伙伴比賽心靈手巧。
那是平淡而又溫馨的日子。
春天采摘嫩綠的榆錢兒生吃或者蒸糕,掰下香椿芽兒來拌豆腐全家共享,看燕子筑巢屋檐兒下,聽喜鵲喳喳叫枝頭。
夏天吃桑葚兒,染成一個小花臉兒,躺在麥秸垛上數星星,聽蛐蛐兒叫蛙群鳴。
秋天吃熟透了的紅姑瓤兒、枸杞子、野酸棗兒、山核桃,摟樹葉兒,割野草,望大雁南飛,看荷塘出藕,糧入倉,菜入窖,家家戶戶洋溢著秋收的歡樂。 冬天吃爆米花、烤紅薯、凍柿子,北風呼嘯,大雪封路,世界一片白,小小村莊一片寧靜,古老的紡車吱扭扭飛轉,抽出又細又勻的棉線線。
除夕夜祭祖,春節拜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蒸年糕。
正月十五吃元宵,看花燈,踩高蹺,舞龍舞獅耍大刀。
追著男孩們看抖空竹,滾鐵環,放風箏,踢毽子。小姐妹們玩骨頭子兒,爭奪小小的羊膝蓋骨,當成寶貝收藏。
端午節門上插艾蒿,女孩兒用絲線纏成彩色小粽子、小葫蘆、小篦子,戴在身上美滋滋的,又顯擺又自豪。
中秋節供兔兒爺,吃月餅,高粱稈兒做成車、馬、轎和船,爛泥巴摔打摔打,捏成碾子和磨盤。
大自然給予一無斯有的孩子們很多樂趣和智慧,廣闊的甲野、茂密的樹林、日夜流淌的小河,一年又一年,滋潤著幼小的心靈。
從學習講話開始,就聽祖母搖著紡車講述動人的傳說——
狐仙、狼外婆的故事,喜鵲、布谷鳥的傳說;
人參、何首烏的故事,花仙、槐樹精的傳說;
花木蘭從軍、昭君出塞,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
牛郎織女七月七鵲橋相會,梁祝化蝶,孟姜女哭倒長城……
墻上的年畫、瓷瓶上的人物、門神灶王爺的彩像、花樣繁多的剪紙窗花、皮影的唱腔、民謠小曲兒……兒時諸多的生活情景、游戲、民俗、方言、諺語,仿佛都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國土淪喪,侵略者搶掠燒殺,毀滅了一切幸福和寧靜,小小年紀內心烙下刻骨銘心的傷痕,才深切感受到民族的苦難、祖國的存亡是比個人生命更重要的事,早早地認識到沒有了國就沒有了家沒有了個人。
上中學時,我隨父母定居在北京,那時的北京還稱為“北平”。求學的艱難,磨礪了我的性格:認準目標,付出最多的努力和最大的耐心,期待成功但不怕失敗。
當我以農村孩子的學習基礎考取北京幾個名牌中學時,我并沒有感到驚奇。我在學習條件優越的中學里完成了學業,并不認為自己是“城里人”。當我由中學推薦被燕京大學錄取后,面對學問淵博的教授、導師以及滿口流利英語的同學們,在那布告和通知全都使用英文的生活學習環境中,內心仍然感覺自己只是一個農村孩子。在眾多家境富貴、衣物講究的同學中間,我從未羨慕過別人的衣飾打扮,我最珍愛的還是棉布衣衫、布鞋棉線襪。奶奶一輩子只穿自己紡線自己織成粗布自己縫制的衣褲,這成為她一生從來改變過的習慣。而這傳統融在我的血液里,積淀在我的骨髓中,形成我的風骨性格和欣賞趣味。
燕京大學的環境是優美的,湖光塔影、古樹粉荷;條件是優越的,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建筑講究的教學樓,設備齊全的實驗室,條件優越的宿舍,然而眾多的學子,為了民族的未來,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投入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不怕拋頭顱灑熱血。我在這支隊伍里接受了革命的教育,當解放全中國需要青年貢獻自己的時刻,大多數同學拋下優越的學習環境隨解放大軍南下,去參加生死難料的戰場拼殺。我就是在那時毫無眷戀地脫下學生裝換上了列寧服,被分配到中共北京市委文委會,成為一名革命干部的。
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從此,個人的命運、一家庭的聚散、事業的挫折和發展、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時代的巨輪飛轉中起伏翻滾。
我不幸被拋置在文化界,經歷了波瀾洶涌的狂風巨浪,暴雨山洪……六十年過去了,雨雪風霜、荊棘泥濘,漫漫長路上抬腳容易落腳難……但我又是幸運的,那么多文學藝術界的前輩和長者為我指過路,具體地教導我,鼓勵我,冰心、老舍、吳作人、蕭淑芳、葉君健、端木蕻良、蕭軍……他們一生遠離虛榮,漠視名利,默默地貢獻,一年又一年,沒有書房畫室,擠在臥室里放張小桌兒,寫出譯出畫出令世人驚嘆的作品,直到生命的盡頭,還有那么多遺愿沒有完成。
吳作人老人曾拿著冰心獎參評書給我詳細講解:“畫面中的兔子形象是學美國的……創作中要有自己的構思、自己的表現手法,借鑒有益但不要模仿……”
葉君健老人為譯《安徒生全集》,多年查閱資料考證細節,連一件器皿、一個地名都不惜花精力在丹麥查訪核對過。
冰心為譯《世界史綱》,翻鬩的參考書可以裝滿一套房子……
那一輩的文化巨人,從沒為自己爭過什么,他們無怨無悔,將一生的心血凝結成文化遺產留給了后人。
在我那記憶的筐籃里,儲存了很多只屬于我的精神珍寶——
有充滿生命力的葉片,有堅實飽滿的果核,有失去嬌色依舊形態優美的花瓣兒,有干硬結實的根須……一件件深情溫馨的往事,像散落的珍珠閃耀在印象里,不知不覺地變成我的血液,融化滲透散落在我的作品中。我所寫的語言文字、故事人物、生活背景,都藏有我自身的影子以及我一生尊崇的品格、執著追求的理想和愿望。
文學創作,寫什么?怎樣寫?作品在讀者心中留下什么?這是我不斷實踐、反復思考的問題。每寫一個作品,都像面對一份考卷,我希望自己能寫得更好些。 八十年的人生旅程舉首回望,心中充滿了欣慰和感恩.雖然歷經坎坷,但我從來不想傷害別人。不論成績多少,我都已經盡心盡力了。我受惠于別人的太多,而欠債不少。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是歷次苦難中的幸存者。
祖母只是一名農村婦女,沒有上過學,她一生只想著給予:給親人,給鄰居友人,給遇到難處的陌生人……弱者都能得到她力所能及的幫助。她從不為自己索取任何東西。
祖母離開我六十年了,但她那慈祥的笑容和堅毅的神態永遠刻印在我心靈的深處。無論我走多遠,身處何方,她總是守護著我,引領我向前。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在人生旅程中采摘的果實,聚集起來,裝進筐籃里,作為一份心靈的獻禮,呈給相識和不相識的朋友。在你們邁向未來的路上,我與你們同行。
葛翠琳
2010年秋于竹園
文摘
你喜歡葡萄嗎? 你聽過野葡萄的故事嗎?
秋天里的葡萄,水靈靈的特別甜。尤其是那些紫葡萄,一顆顆亮晶晶的,又大又圓,薄薄的皮里,包著蜜一樣的汁。遠遠地望著,像成串的紫水晶球兒。所以,鄉村里的人們,夸女孩的眼睛好看,都說像葡萄珠兒一樣。
人們傳說著,荒山里還生長著一種野葡萄,顏色是深紅的,一串串就像那紅色的珍珠。這樣的葡萄,可不比一般啊! 瞎眼的人吃了它,就會好起來。從前有一個小姑娘,瞎了眼睛,就是吃了這種葡萄又重新看見光明的。